130 likes | 336 Views
五台山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 0.5 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 1325 )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 1496 )再建,萬曆年間( 1573-1620 )又予重修,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 0.5 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 1325 )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 1496 )再建,萬曆年間( 1573-1620 )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E N D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癡。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用。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癡。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