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985 Views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 郑樵 《 通志 · 艺文略 》. 盖时有古今 , 犹地有南北有东西 , 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 , 地远则有翻译 ,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 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所谓通之也 , 训诂之功大矣哉 ! —— 陈澧 《 东塾读书记 》. 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 邢公畹.
E N D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陈澧《东塾读书记》
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 ——邢公畹
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 《古经解钩沈》
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
一 训诂的内容 • (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 1.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sao”,源于满语sorombi ;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语词) • 2.站、歹(蒙古语本义为反逆) • 3. “打嘎” 、“闶阆” 、(火+福),在室內燃火驱散冷空气。(近代汉语语词研究)
4.《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4.《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 《折桂令》:“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仔细”对举,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经义。按:古“唐”、“张”音近,“荒唐”与“慌张”或一声之转。
(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
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 • 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
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刚而直。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刚而直。 《尚书》:“天大雷电以风。” 《国语》:“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 ——杨树达 •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中国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学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国文法》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
1.联绵词。由双声叠韵的两个字构成,“合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义”。 • “狐疑”——狐性多疑; • “犹豫”——兽名,犬预先走人前,等人不到,又走回来。 王引之指出两种说法都错误,狐疑、犹豫,踯躅,犹与,皆为双声字。
2.分清偏义复词 • 《礼记》:“养老幼于东序。”; •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 • 《后汉书》:“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3.分清实词和虚词 《诗·终风且暴》:“终风且暴。”终:既。一说终日,一说大。王念孙认为“终”为“既”之意。王引之: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即虚词)者则无意可言,但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词解之,则扞格难通。
(四)阐明语源,研究得名之由。 • 1.《史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 2.《尔雅》:“鬼之言归也。”; • 3.《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 • 4.《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5.梳子得名之由?《说文》:“梳,理发也”;《说文》:“疏,通也”;《说》:“流,水行也”;旒liǘ,《玉篇》:“旒,旌旗垂者。”旒,古代帝王礼貌上前后悬垂的玉串;裗《尔雅·释器》:“衣裗谓之 ”释文:裗,流也。 • 6.“痉挛”得名之由? 痉(巠xing多直义)径、经、茎;挛(相连),恋、峦、孪、銮、鸾 • 7.浙江、淮河、齐国、鲁国、商人等为何得名?
(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 • 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 • 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 • 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 • 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 • 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的现象。 • 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王念孙(1744 ——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1.《吕氏春秋·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1.《吕氏春秋·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2.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莲念仏若恒沙,地狱元来是我家。”《变文集》的校录者改“元”为“原”。 按:原、元二字在明代以前不能通假。变文起於唐代盛行一时的俗讲,大多是唐及五代、少数是宋初的作品,自不例外,不烦校改。清顾炎武考证说:“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指明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日知录》卷三二“元”条)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乐府古辞·上留田行》:“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 啼儿”怎么会像“亲父子”,不可解。逯钦立校曰:“‘父’字当是‘交’字残文。亲交,汉人习语。”“亲交”犹言朋友,汉代典籍中多见。同样以诗歌为例:《汉诗》卷九《乐府古辞·善哉行》:“亲交在门,饥不及餐。”又《妇病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逯氏校“父”为“交”,是因为他知道汉人喜欢使用“亲交”这个词,“似类亲交子”是说长得像朋友的儿子一样,就很好理解了。
“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 • ——刘坚
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选注》);说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选注》);说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二 训诂的作用 • (一)指导语文教学 • 1.指导人们判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语言变化发展,词汇和词义也在变化,训诂学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变化,对古代文言文意义能正确理解,避免以今律古。读古书不能不求甚解,应力求准确,对文章深入理解。
(1)《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
(2).《吕氏春秋·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 注释:“玃,jue,大母猴……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 •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又转而为沐。”
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 山西古籍出版社 此书找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700多条商榷意见。“是一部学习校勘与训诂的好教材”,对王力《古汉》注释进行补救工作。
1。 《左传》:“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为偪(逼)乎?” • 注释:戮:杀。 • 按 “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可行戮。
2.《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也。”先当为“”之假借,意为“传话”,“事先联络”。《说文》:“,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
3。《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3。《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 注释:有兰家之女,出生于做官之家,可佩太守之子。 • 徐复:凡人物不知出生谓之“兰”也”。所谓“兰家女”,就是“某人家的女儿。”
、徐复(1912~2006) •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 • 按:当注释为朝廷。
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书·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作官府的。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书·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作官府的。
(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是对古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集佚、辨伪等,都与训诂相关。(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是对古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集佚、辨伪等,都与训诂相关。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产生文化断层的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仅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就有数万种之多。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产生文化断层的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仅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就有数万种之多。
1.训诂与校勘。 • 校勘的方法 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四种,1931年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称《校勘学释例》提出。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号涧苹,以字行,江苏元和人。他是江声的高足,惠栋的再传弟子,吴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 嘉庆六年(1801),顾千里任《毛诗》校勘。顾千里特别强调要广收古本、旧本,了解版刻源流,辨别版本优劣,讲求不同版本间的互勘,坚持校勘要有版本依据,被人称为对校学派。他重视校勘成果,反对妄改和臆改,但遇异文,注存备考。顾千里这种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保持原貌,反对臆断妄改,无疑是稳妥、谨慎和科学的,是校勘应遵循的一大原则。但易陷入机械的“死校”和烦琐考证。顾千里通过论争,在校勘学领域独树一帜,提出了著名的“以不校校之”的校勘学理论。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第三册, “草屋七八间。”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 • 陈垣强调:"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 • 胡适认为"用善本对校是校勘学的灵魂",
本校,他校和理校,这是在不同条件下采用的校勘方法.凡校勘古籍,应该首先用对校,然后依次用本校和他校,最后才能用理校, • 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