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45 Views
临床常见的抗凝问题. 杜于茜 2008.5.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广泛存在,涉及临床所有科室 病情进展快,危险性大,不及时处理致死、致残率高 早期识别和干预治疗效果好. 临床常见的血栓高危病人.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高龄 长期卧床、制动 大手术后、骨折、创伤 恶性肿瘤 产妇、口服避孕药 肾病综合征. 冠心病抗凝. 抗血小板贯穿冠心病治疗的始终 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抗凝治疗 药物支架植入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后者至少应用 1 年
E N D
临床常见的抗凝问题 杜于茜 2008.5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广泛存在,涉及临床所有科室 • 病情进展快,危险性大,不及时处理致死、致残率高 • 早期识别和干预治疗效果好
临床常见的血栓高危病人 •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高龄 • 长期卧床、制动 • 大手术后、骨折、创伤 • 恶性肿瘤 • 产妇、口服避孕药 • 肾病综合征
抗血小板贯穿冠心病治疗的始终 • 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抗凝治疗 • 药物支架植入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后者至少应用1年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目前主张发病3小时溶栓,视病情进展可延致6-12小时。主张有PCI能力的医院首选PCI
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出现症状3小时内溶栓 • 病变范围广泛和CT明显可见低密度影的病人,建议不进行溶栓治疗 •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提议不要使用全剂量抗凝治疗 • 对于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建议早期进行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为160~325 mg/d • 在卒中发作后48小时内就要开始阿司匹林治疗,可以安全地联用小剂量皮下注射肝素来预防DVT。 • 对于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病人,建议使用氯吡格雷
心源性栓子所致脑缺血事件的预防 • 房颤是心源性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在所有心源性栓塞中占50%。 • 有房颤基础病的卒中病人:抗凝 • 对于最近有过一次卒中或TIA的房颤病人,建议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为 2.5;范围2.0~3.0)(建议级别:1A)。
房颤致栓的危险分层 2006 • 高危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 TIA; 或体循环血栓栓塞史; 二尖瓣狭窄; 人工瓣膜 • 中危因素: 年龄≥75岁; 高血压; 心力衰竭,EF ≤35% ; 糖尿病 • 低危因素: 女性 ; 65≤年龄< 74岁; 冠心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危险因素指导的抗凝药物选择 • 高危患者:均应首选华法令,保持 INR 值 2~3,有药物禁忌或为病人拒绝应用可改为阿斯匹林。 • 曾有试验将华法令剂量减少到 INR 值 1. 5 ,同时合用阿斯匹林,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无统计学益处。
危险因素指导的抗凝药物选择 • 中危患者:应接受华法令治疗。若不能接受华法令可考虑阿斯匹林,但需严密随诊是否出现新的危险因素。 • 低危患者:房颤患者< 65 岁,无危险因素应该使用阿斯匹林。
危险因素指导的抗凝药物选择 • 长期口服华法令是防治 NVAF 血栓栓塞的主要药物,阿斯匹林有中度预防作用。 华法令降低卒中率相对危险 68 % 阿斯匹林降低卒中率相对危险21 % 相差 40 % ~ 50 % • 阿斯匹林的剂量国外推荐每天75(81)-- 325 mg,国内尚无公认的最佳剂量。 • 其他抗凝药物 (如氯吡格雷) 可行性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资料。
VTE的干预策略 • 识别高危患者 • 预防性抗凝 • 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一般建议 • 机械性预防主要用于 • 高出血危险的患者(证据级别:1C+) • 抗凝为基础的预防治疗的辅助(证据级别:2A)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一般建议 • 不建议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用于任何患 者群体VTE的预防(证据级别:1A)
低危患者 • 患者群: • 内科:无活动障碍, 住院时间短 • 外科:手术时间< 30 min, 可以活动, 无其他危险因素 • 推荐的预防措施: • 无特殊预防治疗 • 活动
中危患者 • 患者群: 内科:卧床/病重 外科: 大型普外手术、 泌尿及妇科手术 • 证据证明: LDH ~ LMWH • 可供选择的抗凝方法: LDH • LMWH • 治疗开始:越快越好 • 治疗时间:出院 (而不是“可以活动”)
高危患者 • 患者群:接受大型骨科手术的患者 (THR, TKA, HFS) • 证据证明: • 静脉造影:戊糖戊聚糖钠 (fondaparinux) > LMWH > OVKA • 临床: LMWH ~ OVKA • 可供选择的抗凝药物:LMWH • fondaparinux • OVKA (INR 2-3) • 治疗开始:术后 (若HFS延迟进行,术前即开始预防) • 抗凝时间: > 10 天 (2-4 周)
癌症患者的VTE预防 • 建议接受外科手术的癌症患者,采取与其当前危险状态相匹配的预防性抗栓治疗(1A,) • 由于急性疾病而卧床的癌症住院患者,建议采取与其当前的危险状态相适宜的预防性抗栓治疗(1A,参照相关内科患者处理的相关建议) • 对于长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s)的癌症患者,建议无需常规预防血栓形成(2B ).特别建议不使用LMWH(2B),并反对使用固定计量的华发林(1B)
内科患者的VTE预防 • 下列患者建议采取预防措施: • 住院的急性重症患者 • 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呼吸道疾病 • 卧床+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癌症、既往VTE病史、脓毒病、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炎症性肠病) • 建议预防性应用: • 低剂量UHF(证据级别:1A) • LMWH(证据级别:1A)
长途旅行血栓栓塞预防 • 飞行超过时间6小时,无论有无VTE危险,应该注意避免下肢和腰部的紧身衣物,避免脱水,并且经常进行腓肠肌伸缩 • 有VTE危险者应该考虑分级加压袜或行程前应用一剂LMWH 或 fondaparinux • 不建议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旅行相关VTE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治疗 • 高度怀疑DVT患者,等待诊断性试验结果同时开始抗凝治疗(证据级别:1C+) • 急性DVT患者,门诊患者如果可能,皮下注射LMWH每日1次或2次优于UFH;住院患者如需要也可采取相同措施 • 治疗首日采用华法林联合LMWH或UFH,当INR稳定并且>2.0时,停止肝素(证据级别:1A)
静脉血栓栓塞治疗 • 应用LMWH治疗的急性DVT患者,不推荐常规监测抗Xa因子水平(证据级别:1A) • 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静脉UFH优于LMWH(证据级别:2C) • 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静脉溶栓(证据级别:1A) • 对于大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在抗凝基础上常规使用腔静脉滤器(证据级别:1A)
静脉血栓栓塞治疗 • 存在暂时可逆危险因素的首发DVT,推荐长期华法林(3月),优于短期治疗(证据级别:1A) • 首次发生的特发DVT,推荐使用华法林至少6-12个月(证据级别:1A) • 首次发生特发性DVT,可考虑无限期抗凝(证据级别:2A)
静脉血栓栓塞治疗 • 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于2.5(范围,2.0~3.0)(证据级别:1A) • 不推荐高强度华法林抗凝(INR,3.1~4.0) • 不推荐INR低于2.0~3.0的低强度华法林治疗(INR,1.5~1.9)(证据级别:1C) • 接受无限期抗凝患者,应定期评价继续治疗带来的风险/获益(证据级别:1C)
静脉血栓栓塞治疗 • DVT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离床活动(证据级别:1B) • DVT发作后2年内,建议使用弹力加压袜,踝部压力达到30~40mmHg (证据级别:1A)
癌症患者血栓栓塞的治疗 • 对于大多数DVT合并癌症的患者,建议使用LMWH治疗至少3-6个月(1A) •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确切证实长期治疗有效的LMWH是达肝素,先以200IU/kg体重,每天一次,治疗一个月,随后减至150IU/kg或Tinzaparin 175IU/kg,皮下注射,每天一次。
临床征象与诊断 • 症状: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缺乏特异性 • 呼吸困难及气促(80%-90%) • 胸痛:胸膜炎性胸痛(40%-70%) 心绞痛样疼痛(4%-12%) • 晕厥(11%-20%) • 烦躁不安、惊恐、濒死感(55%) • 咯血(11%-30%) • 咳嗽(20%-37%) • 心悸(10%—18%) -“肺梗死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不足30%
临床征象与诊断 • 体征 • 呼吸急促(70%) • 心动过速(30%-40%) • 血压变化,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 发热(43%) • 颈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12%) • 哮鸣音(5%),细湿罗音(18%—51%) • 呼吸音减低 • 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24%—30%) • P2亢进,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PTE的临床表现分型 临床征象与诊断 • “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型 • 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型 • 猝死型 • 肺梗死型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型
临床征象与诊断 • 疑诊PTE者,注意其DVT的症状、体征 • 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 ——注意测量双侧大小腿周径 • 浅静脉扩张 • 皮肤色素沉着 • 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
临床征象与诊断 • 动脉血气分析 • 心电图 • 胸部X线平片 • 超声心动图 • 血浆D - 二聚体(D-dimer):排除价值 •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 螺旋/电子束CTPA • 磁共振成像(MRPA) • 肺动脉造影(PAA) 确诊方法
ECG 示SIQIIITIII RBBB I导 II导 III导
ECG 示V1-V4导T波倒置 V1 V2 V3 V4
直接征象 右心房室血栓、肺动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栓塞 间接征象 右心室扩大,右心室运动减弱,心室间隔左移,左心室腔径变小,呈D形;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 在提示诊断或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有重要价值 心超
D-二聚体 • 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减产物,为一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 敏感性:92~100% • 特异性:40~43% • ELISA法是较可靠的检测方法 • 含量<500ug/L,可基本排除急性PTE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 安全、无创及有价值的PTE诊断方法. • 肺灌注显像的典型所见是呈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不呈肺段性分布者诊断价值受限. • 肺灌注扫描异常,肺通气扫描正常,即灌注/通气扫描不匹配是诊断PTE的有力证据,可靠性在90%左右. • 对中央型PTE诊断价值不如螺旋CT,对周围型PTE(段以下PTE)有一定优势.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 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 • 一般可将扫描结果分为三类:(1)高度可能:其征象为至少一个或更多叶段的局部灌注缺损而该部位通气良好或X线胸片无异常;(2)正常或接近正常;(3)非诊断性异常:其征象介于高度可能与正常之间。
螺旋CT或电子束CT造影 • 其最大优点是无创,诊断率高,对急诊PTE尤为有价值,CT可以很好地鉴别出胸肺疾病对PTE诊断带来的影响. • 对指导治疗(急性PTE溶栓治疗,慢性中央型PTE手术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已取代肺动脉造影,可作为一线检查方法.)
CTA: 左肺动脉干内的血栓向舌叶延伸
螺旋CT或电子束CT造影 • 能发现段以上肺血管内栓子.是肺栓塞确诊手段之一. • 直接征象:肺动脉的低密度充盈缺损(敏感性53~89%,特异性78~100%) • 间接征象:肺野碶形密度最高影,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等
MRI • 对段以上肺动脉栓子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 • 避免注射碘造影剂 • 潜在识别新旧血栓的能力
肺动脉造影 • 敏感性:98% • 特异性:95~98% • 发生致命并发症:0.1% • 发送严重并发症:1.5% • 目前确诊手段 • 血管内充盈缺损 • 血管截断征 • 节段性血流减少或血管缺乏 • 肺灌注减少 • 动脉充盈时间延长,静脉排空延迟
临床征象与诊断 • DVT的辅助检查——与PTE检查同时进行 • 静脉超声检查 • CTV • MRV • 肢体阻抗容积图(IPG) • 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 • X-线静脉造影
诊断方案 • 根据临床情况疑诊PTE • 危险因素、临床;ECG、X线胸片、ABG • D-Dimer检测 • 超声检查:心脏,下肢静脉 • 对疑诊病例合理安排进行确诊检查 • 核素V/Q;SCTPA/EBCTPA;MRPA;PAA • 寻找PTE-DVT的成因和危险因素(求因)
急性PTE的临床诊断分型 • 大面积PTE(massive PTE) 病理生理标准:SBP<90mmHg 或 较平时下降≥40mmHg, 持续时间>15min。 排除其它致血压下降原因。 解剖学标准: 血栓阻塞≥2个肺叶 或 ≥7个肺段 • 非大面积PTE(non-massive PTE) • 次大面积PTE(submassive PTE) • 超声心动图标准:右室壁运动幅度<5mm,RV径/LV径>0.6 • 出现右心衰竭表现:颈V充盈,肝大,外周与中心静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