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32 Views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铁路客运专线施工 》. 课程整体设计. 网址: www.htxy.net. 课程设计 主要内容.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定位.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特色和创新. 七、实践条件.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八、教学效果. 四、师资团队. 九、课程建设规划. 五、教学内容. 十、学校的政策支 持与措施. 一、课程定位.
E N D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客运专线施工》 课程整体设计 网址:www.htxy.net
课程设计 主要内容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定位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特色和创新 七、实践条件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八、教学效果 四、师资团队 九、课程建设规划 五、教学内容 十、学校的政策支 持与措施
一、课程定位 通过对工程施工企业岗位任务的分解及其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总目标,通过对铁道工程施工领域(课程)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中的路基、桥梁、隧道、无碴轨道和无缝线路的施工方法、施工工序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在熟悉职业岗位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施工管理、质量、安全、环保、节约和协调等意识。
特色一 特色二 二、特色与创新 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铁路客运专线施工 方案与施工技术为主题任务引领的职业 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上的动态。
特色三 特色四 特色五 二、特色与创新 教学模式上以职业能力为目 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教 学做合一。 教学实施上的工学结合。 教学效果实现多元化评价。
二、特色与创新 •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采用引导式渐进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实作法、认证训练结合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二、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1. 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完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 2. 教材建设进一步增加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 3.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课程团队。 4. 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教改论文所获教学成果奖项等还不是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尽早将实践成果转换成教学成果。 5.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发新的实训项目。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课程设计理念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 1、课程模式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 2、教学过程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以实践教学为主,情景式教学,模拟施工现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方案,具备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的能力。(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方案,具备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的能力。 (2)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确定桥梁的施工方案,具备铁路客运专线桥梁施工的能力。 (3)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实际情况,确定铁路客运专线隧道施工方案,具有客运专线隧道施工的能力。 (4)根据施工现场的路基道床情况,确定无碴轨道的施工方案,具备无碴轨道的施工能力。 (5)能运用无缝线路铺轨技术进行铺轨施工。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课程设计思路 1、目标设计
2、 内容 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负责人:费学军 四、师资团队 费学军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学位,高级 考评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主 编和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校 本教材1部,发表论文5篇,主持和参与教科 研3项,主要技术服务: 1、1999年6月至8月参与秦沈客运专线“长大 无缝线路综合施工技术”科研 。 2、2005年5月至7月中铁工程总公司测量技 师、高级技师培训负责人。 3、2005年10月中铁工程总公司测量技能大 赛负责人及评委 4、2007年10月 中铁三局测量工技能大赛负 责人、及评委。 5、2008年8月 中铁工程总公司CAD竞赛裁 判员。
主讲教师:付慧 四、师资团队 付慧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学位,高级 考评员。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篇,主持 和参与教科研3项,主要技术服务: 1、2004年 为郑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技术指导。 2、2005年 为北京地铁四号线施工技术培训主 讲教师。 3、2006年 中铁工程总公司测量技能大赛评委。 4、2007年 中铁三局烟台测量工技能大赛评委 。
主讲教师:胡彦杰 四、师资团队 胡彦杰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学位,高级 考评员。发表论文2篇,参与教科研1项,主 要技术服务: 1、2005年5月至7月,中铁工程总公司测量技 师、高级技师培训。主讲教师 3、2006年6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青年技工 技能培训。主讲教师 3、2007年10月,中铁三局测量工技能大赛 评委。
主讲教师:孟维军 四、师资团队 孟维军 讲师,工程师,工学硕士学位,高级考评员。 参编教材2部,校本教材1部,发表论文1篇, 参与教科研3项,主要技术服务: 1、2005年10月,中铁工程总公司测量技能大赛 。赛务筹备技术组长及评委 2、2006年06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青年技工技 能培训。主讲教师 3、2007年10月,中铁三局测量工技能大赛。赛 务技术组长及评委 4、2008年06月,中铁六局集团工程试验、CAD、 测量技能培。主讲教师 5、2009年04月,中铁七局集团岗前技能培训。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王朝义 四、师资团队 王朝义 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现任中铁六局京 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指挥长兼二标一工区项 目经理。 2002年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2007年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
四、师资团队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 团队构成: 本教师团队共12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11人,占92%;专任教师7人,占58%,企业兼职教师5人,占42%;学院骨干教师5人,占42%。 • 学历结构: 硕士研究生人3人,占25%;学士9人(含在读硕士5人),占75%。专业对口率为100%。 • 职称结构: 副高级以上职称9人,(其中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5人),占75%;中级职称 2人,占16.7 %;助教1人,占8.3%。 • 年龄结构: 40岁以上6人,占50 %;30—40岁6人,占50%。
四、师资团队 • 学缘结构: 课程组教师共12名,分别来自长沙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学院、兰州铁道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地质学院、中南工业大学等不同高校,所学专业包括铁道工程、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测量工程、水平地质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成员专业知识结构完全覆盖了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 • 双师结构: 有企业工作经历12人,占100 %,经过双师培训获得考评员证书5人,高级工程师9人。 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占100%。
四、师资团队 师资比例结构图
任务1 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技术 任务1 客运专线试验段施工 任务1 客运专线水中桩基础施工 任务1 旭普林无碴轨道基础顶面处理 任务1 焊轨基地接触焊 任务1 板式无碴轨道基础顶面处理、测设基标 任务一 课程介绍 任务2 爬模法在客运专线桥梁墩台施 工的应用 任务2 隧道开挖 任务2 客运专线路基施工处理方法 任务2 旭普林无碴轨道HGT支撑层施工 任务2 无缝线路钢轨铺设 任务2 板式无碴轨道基础底座及凸形挡台施工 任务二 基本知识 任务3 初期支护 任务3 客运专线路堤填筑施工 任务3 旭普林无碴轨道轨道板施工 任务3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线路锁定 任务3 板式无碴轨道轨道板预制施工 任务3 客运专线桥梁梁体施工 任务4 二次衬砌 任务4 客运专线路堑挖方施工 任务4 轨道整理及钢轨预打磨 任务4 板式无碴轨道轨道板安装施工 任务5 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 任务5 轨道检测及验收 五、教学内容
项目名称 学时 客运专线基本知识储备 任务1 本门课程的内容;本门课程与职业的关系;本门课程的特点; 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本门课程学好和考核的标准。 任务2 客运专线的基本知识。 2 情境一 客专路基施工 任务1 客运专线试验段施工; 任务2 客运专线路基施工处理方法; 任务3 客运专线路堤填筑施工; 任务4 客运专线路堑挖方施工; 任务5 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 12 情境二 客专桥梁施工 任务1 客运专线水中桩基础施工; 任务2 爬模法在客运专线桥梁墩台施工的应用; 任务3 客运专线桥梁梁体施工。 10 情境三 客专隧道施工 任务1 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技术; 任务2 隧道开挖; 任务3 初期支护; 任务4 二次衬砌。 8 情境四 无碴轨道施工 子项目一:旭普林无碴轨道施工 任务1 旭普林无碴轨道基础顶面处理; 任务2 旭普林无碴轨道HGT支撑层施工; 任务3 旭普林无碴轨道轨道板施工。 子项目二:日本板式无碴轨道施工 任务1 板式无碴轨道基础顶面处理、测设基标; 任务2 板式无碴轨道基础底座及凸形挡台施工; 任务3 板式无碴轨道轨道板预制施工; 任务4 板式无碴轨道轨道板安装施工。 12 情境五 无缝线路施工 任务1 焊轨基地接触焊; 任务2 无缝线路钢轨铺设; 任务3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线路锁定; 任务4 轨道整理及钢轨预打磨; 任务5 轨道检测及验收。 10 五、教学内容 具体课时安排
实训项目九 铝热焊实训 实训项目一 路基施工放样实训 实训项目三 钢筋笼制作实训 实训项目五 锚杆拉拔实验实训 实训项目七 板式轨道基标测设实训 实训项目十 无缝线路平顺度检测实训 实训项目二 压实度检测实训 实训项目六 隧道衬砌厚度检测与钢筋检测实验实训 实训项目四 爬模组装实训 实训项目八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实训 五、教学内容 教学实训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情境五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施案例教学 2、工学结合,强化职业技能 在铁路客运专线现场施工中分成路基项目、桥梁项目、隧道项目、轨道项目、线路项目,以每个项目为一个模拟情景,按照施工过程确定任务1、任务2等等,让学生在仿真施工现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作为引导组织教学 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实施培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教学设计,重视理论的应用性;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以任务为驱动,仿真现场教学,真正做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现场 实作法 教学方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式渐 进教学法 小组 讨论法 案例 教学法 角色 扮演法 网络 教学法 认证训 练结合法
七、实践条件 7-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 在已建成的校内实训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建设与施工现场相对应的生产性仿真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其中,与中铁三局合作建立了压实度检测实训场地、钻孔桩施工实训场地、与中铁六局合作建立轨道基标测设实训场地、铝热焊接实训室,均能满足本课程实验实训的要求。
七、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校内实训
七、实践条件 学生在实训场地
七、实践条件 实验实训室建在企业,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所和实际工作岗位上,实现产学结合,企业增加效益,学生完成实习,企业和学校双赢。因此,经过专业教师的努力,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诸多实训基地,并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率为100%。 7-2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七、实践条件 校外实训
七、实践条件 学生在施工现场
八、教学效果 评 价 1 2 3 4 校内专家评价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评价 校内督导评价
八、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 校外专家评价 • 【王凤君】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授 • 《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作为此专业的核心课程,严格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要求进行建设,已经为该专业的其他课程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效果显著。并于2007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经过两年的继续建设和提高完善,对区域同行业及相关行业所需要技能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八、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 【尤春颖】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适应铁路施工企业用人需要适时开设了《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该课程完全以客专施工员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性环节突出操作能力培养,真正体现了铁路施工的最新技术。
八、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 校内督导评价 • 【李颖】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督导)处处长 副教授 一.课程设计。该课程根据目前我国客运专线建设形势而设置,完全符合铁道工程施工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课堂教学。本课程全程运用了项目向导,任务驱动,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了具有浓郁校企特色的教材。教学团队。 三、本课程任课教师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均具有双师资格,具备技术攻关和教研教改科研能力,在行业内影响较大。
八、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 学生评价 • 【王文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07级铁工1班学生 • 通过对门课的学习,是我们对铁路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老师讲课生动,形容的也十分贴切,并且特别注重培养我们对施工方向的能力。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能给予详细的解答。课件制作的也很详尽,使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九、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 2009年2月将师资情况、课程内容介绍、实训条件、实习实训项目及参考文献等课程资源上网完成 2. 2009年4月电子教案课件完成上网工作; 3. 2009年4月底,完成课程习题库的上网工作并在网上答疑; 4. 2011年底,将全部教学录像片,素材库里的资料全部上网,实现网上教学。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 2009年2月:将课程内容介绍、实训条件、师资情况等课程资源上网; 2. 2009年4月:部分教学录像片上网; 3.2011底:全部教学录像片上网。
十、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1.学院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协调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聘请校内外课程建设专家开展讲座。 2.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兼职教师的作用,邀请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 3.学院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凡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按照国家或省教育厅拨款标准给予1:1等量经费配套(就高不就低)。 4. 学院成立“课程建设工作机构”,对课程建设改革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总体指导,教务处负责组织校内外学习交流收集、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相关信息,发挥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 5.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试行绩效管理,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确保课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