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廿二章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

第廿二章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客服 : 「東東披薩店您好 ! 請問有什麼需要我為您服務 ? 」 顧客 : 「妳好 , 我想要 ……… 」 客服 : 「先生 , 請把您的 AIC 會員卡號碼告訴我 . 」 顧客 : 「喔 ! 請等等 , 12345678. 」 客服 : 「陳先生您好 , 您是住在泉州街一號二樓 , 您家電話是 23939889, 您的公司電話是 23113731, 您的行動電話是 0939956956. 請問您現在是用哪一個電話呢 ? 」

tru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廿二章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廿二章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2. 客服:「東東披薩店您好!請問有什麼需要我為您服務?」 顧客:「妳好, 我想要………」 客服:「先生, 請把您的AIC會員卡號碼告訴我.」 顧客:「喔!請等等, 12345678.」 客服:「陳先生您好, 您是住在泉州街一號二樓,您家電話是23939889, 您的公司電話是23113731,您的行動電話是0939956956. 請問您現在是用哪一個電話呢?」 顧客:「我家, 為什麼妳知道我所有的電話號碼?」 客服:「陳先生, 因為我們有連線到『AIC CRM系統』.」 顧客:「我想要一個海鮮披薩……」 客服:「陳先生, 海鮮披薩不適合您.」 顧客:「為什麼?」 客服:「根據您的醫療紀錄, 您有高血壓和膽固醇偏高.」 顧客:「那……妳們有什麼可以推薦的?」 客服:「您可以試試我們的低脂健康披薩.」 顧客:「妳怎麼知道我會喜歡吃這種的?」 客服:「喔!您上星期一在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譜》.」 顧客:「哎呀!好……我要一個家庭號特大披薩,要多少錢?」 客服:「嗯, 這個足夠您一家十口吃, 六百九十九元.」

  3. 顧客:「可以刷卡嗎?」 客服:「陳先生, 對不起, 請您付現,因為您的信用卡已經刷爆了,    您現在還欠銀行十萬四千八百零七元, 而且還不包括房貸利 息.」 顧客:「喔! 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機領錢.」 客服:「陳先生, 根據您的記錄, 您已經超過今日提款機提款限額..」 顧客:「算了!妳們直接把送披薩來吧, 我這裡有現金.妳們多久會送 到?」 客服:「大約三十分鐘, 如果您不想等, 可以自己騎車來.」 顧客:「什麼?!」 客服:「根據『AIC CRM系統』記錄, 您有一輛摩托車, 車號是GY- 7878.」 顧客:「……#@$%^&$%^&※!」 客服:「陳先生, 請您說話小心一點.    您在八十九年四月一日用髒話侮辱警察, 被判了十日拘役.」 顧客:「………………」 客服:「請問還需要什麼嗎?」 顧客:「沒有了, 是不是有送三罐可樂?」 客服:「是的!不過根據『AIC CRM系統』記錄, 您有糖尿 病…………」

  4. 世界的資訊網路連結

  5. 資訊社會的理論取向及其批判

  6. 資料來源:Webster, Frank.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ch. 2.

  7. 資訊社會理論的幾種取向 • 後工業主義的資訊社會:Daniel Bell • 資訊、國族國家與監視:Anthony Giddens • 資訊與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Herbert I. Schiller • 資訊管理與操縱:Habermas與公共領域的式微 • 資訊與再結構:超越福特主義 • 資訊與後現代主義:J. Baudrillard 與 M. Poster • 資訊與都市變遷:Manuel Castells

  8.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 • 網際網絡(Internet)乃是全球電腦中介之溝通(CMC)的骨幹︰網際網絡連結了大部分電腦網絡。根據文頓.塞夫(Vinton Cerf)於1999年六月收集與分析的資料,網際網絡連結了大約六千三百萬台電腦主機,九億五千萬具電話端,五百萬個第二級領域,三百六十萬個網站,有超過兩百個國家的一億七千九百萬人使用。 • 美國和加拿大就佔了其中一億零兩百萬使用者,歐洲有超過四千萬人,亞洲與亞太地區接近兩千七百萬,拉丁美洲兩千三百三十萬,非洲則有一百一十四萬,中東有八十八萬人。根據1999年中的預估,連結主機數至2001年會成長到幾乎一億兩千三百萬,至2007年為八億七千八百萬,使用人數至2000年十二月會落在三億到十億之間。

  9. 網際網路的不均等現象 • 網際網絡裡有重大的不均等現象。依據1998至2000年間各種來源的資料,工業化國家擁有全球15%的人口,卻佔了網際網絡使用者的88%。網際網絡的傳散也有相當顯著的區域差異。全球只有2.4%的人口能夠使用網際網絡,但是芬蘭(世紀之交全世界最以網際網絡為導向的社會)的網際網絡使用者佔其人口的28%,美國是26.3%,而美國除外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則是6.9%。 • 在各國國內,網際網絡使用的社會、種族、性別、年齡和空間不均等,也頗為明顯。就全球而論,30%的網際網絡使用者擁有大學學位,這個比例在俄國為55%,墨西哥是67%,而中國則高達90%。在拉丁美洲,90%的網際網絡使用者來自高收入階層。中國只有7%的網際網絡使用者是女性。

  10. 網際網路的不均等現象 • 年齡是個主要的差別因素。美國網際網絡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是36歲,英國和中國則低於30歲。俄國只有15%的網際網絡使用者大於45歲。 • 美國年收入75,000美元的家戶,接觸網際網路的機會是最低收入水準家戶的二十倍。擁有四年制大學院校學位者的網際網絡使用率是61.6%,而小學教育程度及以下者使用率僅有6.6%。男性使用者多於女性,差距為三個百分點。非洲裔與西班牙裔美國人接觸網際網絡的機會是亞裔的三分之一,白人的五分之二。 • 白人與西班牙裔家戶,以及白人與黑人家戶之間網際網絡接觸的差距,從1994年十二月至1998年十二月,增加了百分之六。然而,年收入75,000美元以上的家戶,種族間差異於1998年顯著減少,這指出了收入和教育,而非種族本身,才是不平等的根源。

  11. 網路文化的特徵 • 第一代使用者的文化,伴隨著烏托邦、社群主義與自由派的暗流,從兩個相反方向塑造了網絡。一方面,這傾向於將接觸網絡的管道保留給少數電腦老手,他們是唯一能夠且願意花時間精力住在電腦空間裡的人。這個年代殘留了某種先驅拓荒精神,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網絡商業化,並以一種了解的眼光,看待人與人間廣泛溝通夢想的實現,如何替人類帶來了限制與不幸。 • 當早期電腦族的英雄不敵殘酷的「newbies」潮流而撤退時,網絡的反文化根源依然留下了溝通的非正式性與自我引導特質,一種眾人為眾人服務的想法,但個人仍然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期望保有個人的答案。 • CMC的多人化形式,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1960年代相同的緊張關係,即所謂的「我」文化(me culture)與每個個體的共同夢想兩者之間的緊張。

  12. 網路文化的特徵 • 雖然有眾多嘗試管制、私有化與商業化網際網絡極其附屬系統的企圖,網際網絡內外的CMC網絡依然具有普及、多面向的分散化,以及彈性等特性。它們就像微生物的殖民地般四處蔓延。 • CMC網絡會逐漸反映商業的利益,誠如它們會將主要公共和私人組織的控制邏輯,延伸進入整個溝通領域。但是不同於麥克魯漢星系的大眾媒體,CMC在科技與文化上均內含了互動與個人化的特質。

  13. 線上互動與虛擬社群 • 「虛擬社群」不見得一定會和「實質社群」對立,兩者乃是社群的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的法則和動態,和其他形式的社群互動。 • 威爾曼根據這幾年的發現,指出先進社會出現的是所謂的「個人社群」(personal communities)︰「非正式的人際紐結(tie)社會網絡,範圍從大約六七個親密的朋友,到幾百個較微弱的紐結不等。…不論團體社群或個人社群,都同時在線上和離線運作」。 • 社會網絡取代了社群,以地方為根基的社群只是社會網絡創造和維繫的眾多可能選擇之一,而網絡網絡正是其中一種可能。 • 網際網絡的使用者基於共同興趣和價值,加入網絡或線上團體,既然人都有多樣興趣,線上的成員身分亦如是。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許多原本是工具性且專殊化的網絡,最後會提供個人實質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因此,最終網際網絡互動似乎既是專門且功能性的,又是廣闊而具支持性的,因為網絡上的互動隨著時間擴張了溝通範圍。

  14. 線上互動與虛擬社群 • 網際網絡的優點是容許和陌生人形成弱紐結,因為平等的互動模式使得社會特徵在框限甚至阻礙溝通上,比較沒有什麼影響。事實上,不論是離線或在線上,弱紐結都促使具有不同社會特徵的人群相互連結,因而擴張了社會交往,超出自我認知的社會界定之邊界。 • 網際網絡可能可以在一個似乎迅速日趨個人化及公民冷漠的社會裡,裨益於擴張社會紐帶。虛擬社群看來是比觀察家通常認定的還要穩固。有證據顯示,網際網絡裡有互惠的支持,即使是在只有弱紐結的使用者之間。 • 事實上,線上溝通促進了沒有禁忌的討論,因而在過程裡更能表現真誠。然而,付出的代價是線上友誼的陣亡率很高,一句不愉快的話便可能導致切斷連繫——永遠切斷。

  15. msn網路訊息

  16. 網路遊戲

  17. 網路家園

  18. 數位社會裡的虛擬與真實 • 虛擬社群終究算是真實的社群嗎?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 虛擬社群確實是社群,但不是實質的社群,不會依循實質社群的那種溝通和互動動模式。 • 但虛擬社群並非「不真實」,而是在不一樣的現實層面運作。虛擬社群是人際的社會網絡,大部分以弱紐結為基礎,極度多樣化且專殊化,但也能夠由於持續互動的動態而產生互惠與支持。

  19. 新象徵環境:真實虛擬之文化 • 多媒體最重要的特徵,乃是多媒體在其領域裡,以其各式各樣的變貌,容納了絕大多數的文化表現。 • 它們的降臨形同終結了視聽媒介與印刷媒介,通俗文化與精緻文化,娛樂與資訊,教育與宣傳之間的分隔,甚至是區別。從最壞到最好的,從最菁英到最流行的事物,在這個將溝通心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全都連結在巨大的非歷史性超文本中的數位式宇宙裡,所有的文化表現都匯聚在一起。如此一來,它們便構造出一個新象徵環境;讓我們的現實成為虛擬。 • 現實本身(亦即人們的物質與象徵存在)完全陷身且浸淫於虛擬意象的情境之中,那是個「假裝」(make believe)的世界,表象不僅出現於螢幕中以便溝通經驗,表象本身便成為經驗。所有種類的訊息全都包藏於媒介中,因為媒介變得十分全面、多樣、富延展性,使得媒介在同一個多媒體文本裡,吸納了所有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驗。

  20. 新象徵環境:真實虛擬之文化 • 現實(reality)總是虛擬的,因為現實總是透過象徵而被感知的,而這些象徵以其逃離嚴格語意定義的某種意義,框架了實踐。 • 正因為一切語言都有這種曖昧編碼,並開啟多樣詮釋的能力,方使得文化表現不同於形式∕邏輯∕數學的推理。正是由於我們論述的多重語意的特性,人類心靈訊息的複雜甚至矛盾特徵,方得以彰顯。 • 訊息意義的文化變異如此廣袤,讓我們能夠以多重的向度彼此互動,有些向度非常明顯,有些則隱晦不清。一切現實都透過象徵來溝通。對人類而言,不論媒介為何,在從事互動溝通時,一切象徵對照於其派定的語意意義,多多少少都有所偏移。就此而論,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

  21. 數位溝通形式 • 數位紀錄、超連結、超文本、即時文字溝通、表情符號 • CMC作為一種新媒介,其語言有何獨特性?對某些分析家來說,CMC,特別是電子郵件,代表了書寫性媒介的復仇,回歸印刷心智,以及結構嚴謹之理性論述的復興。 • 對其他人來說情形正好相反,CMC媒介的非正式性、自發性與匿名性,刺激了一種由電子文本表達的所謂「口語性」(orality)的新形式。如果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視為即時互動裡非正式、結構散漫的書寫,一種同步進行的談話模式(一種書寫的電話),也許我們可以預見一種新媒介的誕生,混雜了原先被區隔在人類心智之不同場域中的溝通形式。

  22. 網絡自我的真實或虛構 真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相續不分 自我有其真實的本質(意識、心靈)   自我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網絡世界成為真實世界(的一部份)   網絡與真實世界混同不分(超真實)而(或許更為真實的)自我悠遊其中 自我於此複合體中解構與建構 本質論自我建構論自我 自我有其真實的本質(意識或身體)  自我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網絡世界裡的自我是個幻象       網絡世界突顯了塑造自我的新潛能此幻象引發真實自我的錯亂與焦     具有與真實世界不同的建構自我方式 真實世界與網絡世界斷裂二分

  23. 數位空間的自我塑造與認同政治:1.自我狀態、認同形構、身分操控數位空間的自我塑造與認同政治:1.自我狀態、認同形構、身分操控 • 人際關係的維持要求網路身分的相對穩定 • 網際空間身分的塑造,充滿性別、階級、種族等刻板印象 • 網際空間的身分想像與塑造,脫不了「真實」世界裡的固定編碼方式,以及附隨的價值評斷、社會分隔與不均等權力運作方式。

  24. 數位空間的自我塑造與認同政治:2.人類、身體與機器的越界和組合數位空間的自我塑造與認同政治:2.人類、身體與機器的越界和組合 從彌補到強化、延伸 補缺  「分身組態」的歷史趨勢  人機合體 人與非人界線的模糊

  25. 3.人機合體:補缺、替補與厭棄 • 匱缺不足與多餘冗贅之間的緊張 • 替補物的替代(複製)功能,引發了人與非人邊界的爭奪戰,以及人物地位越界互換的失序威脅 • 補缺物作為一種厭棄物(必要之惡)造成的嫌惡和排斥

  26. 網際空間之認同形構:4.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 • 分身組態是一種狀態與過程,是人類身體∕主體與技術的某種結合方式 • 分身組態即人類經由技術中介而存在於世的狀態和過程。 • 作為技術中介的人類–物質複合體,分身組態的能動性來源,已非純屬人類有機體,而有「非人的能動性」 • 「記憶裝置」:記載與編纂活動痕跡而形成記憶的技術裝置,這不僅是被動的紀錄,而成為自我的延展、外化與對象化,也積極構成了自我的分身組態。 • 網際空間及其他記憶裝置的「連線狀態」,轉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念、人際關係與自我狀態。不管通過哪種機器,只要能連上線,我們便形同存在於一切網絡可及之處。

  27. 網路政治、電子民主與數位公共領域 • 政治也是日漸利用CMC的領域。一方面,電子郵件被拿來大量散佈鎖定目標的政治宣傳,並附帶有互動的可能性。 • 所有國家的選舉活動,都從設立自己的網站著手。政客在他們的網際網絡網頁上,呈現他們的承諾。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美國的美國民兵組織,以及墨西哥的Zapatistas,都是這種政治科技的先驅。 • 另一方面,透過電子市民參與的實驗,可以提昇地域性的民主,例如加州聖塔摩尼卡市進行的PEN計畫,市民可以藉此辯論公共議題,並讓政府知道他們的感受:有關遊民問題的激烈辯論(連遊民本身也加入了電子式參與!),乃是1990年代早期這個實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成果之一。

  28. 網路政治、電子民主與數位公共領域 • 阿姆斯特丹的「數位城市」於1990年代由違建運動的前任領導人和市政府合作創立,顯示了電腦溝通網絡作為地方層級的草根自主組織和公共辯論工具的非凡潛能。 • 1990年代,西雅圖和美國其他城市的社區活動建立了以社區為基礎的線上網絡,著眼於提供資訊、激發市民辯論,以及重新確認對環境議題和地方政治的民主控制。 • 在國際領域裡,出現了新的跨國界社會運動,捍衛婦女權益、人權、環保,以及政治民主,都利用網際網絡作為散播資訊、組織與動員的重要工具。

  29. 社區網路學習

  30. 其他重要的數位文化議題 • 隱私權與電子監控 信用卡消費資料 醫療與報稅 IC健保卡與國民卡 閉路電視監控… • 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  資訊時代是否有相應的倫理? 從「時間即金錢」和「工作即責任」的資本主義精神,轉向為駭客所主張的精神與態度:追求以自由的節奏來生活和工作;在所喜愛的工作上注入熱情;集合群體能量,共同展現想像力,創造出令人驚艷的好東西;並且要在這個日益科技化的社會裡,努力維持合乎倫理的理想,例如維護個人隱私、追求人人平等、捍衛民主制度。

  31. 男友升級為老公之....後 致產品負責人 您好! 去年本人把"男友5.0"升級為"老公1.0"後,財務軟體的報表數字發生意外的變化,導致在"男友5.0"版本下,原本運作良好的"禮品花束7.0"應用的程序再也不工作。 而且“老公1.0”系統不再配本“浪漫9.9”等軟體,並擅自把“職棒2.0”以及 “NBA3.0” 安裝進去。 更糟糕的是,"溝通8.0"也不像以前那樣靈活,"家務2.6"子系統漸漸處於崩潰狀。 我試圖用"嘮叨5.3"解決問題,還是沒有效果。 請告訴我如何解決此問題? 幾乎絕望的用戶--------------------------------------------------------------------------

  32. 回覆貴用戶﹕請注意區別,"男友5.0"是偶用性娛樂版軟體,但是"老公1.0"是經常性操作系統。回覆貴用戶﹕請注意區別,"男友5.0"是偶用性娛樂版軟體,但是"老公1.0"是經常性操作系統。 請在Ms-Dos方式下,輸入"c:/你現在不愛我了? "命令之後,請馬上安裝"眼淚 0.9 測試版"。 這樣,"老公1.0"就有可能會自動運行"內疚感3.0"和"禮品花束7.0"應用程式。 但是上述補救操作,如果使用頻繁,"老公1.0"可能會把"沉默2.5"或者"啤酒  6.1" 定為內建 預設程式。其中"啤酒6.1"有時還會自動產生"打呼嚕"音樂檔案。 請千萬不要安裝"婆婆1.0"或者其它廠商之"男友情夫"等同類軟體,這些都不會給你帶來幫助,甚至有破壞"老公1.0"之虞。 總之,“老公1.0”是一個不錯的系統,衹是它的記憶體有限,加上原先軟硬體使用年限稍久,要適應新的作業方式,需要一定的時間,若要提高其性能,請添加新軟體,例如“好吃的飯菜3.0”。 產品負責人 敬上

  33. 引用書目 • Webster, Frank. (1999)《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台北:遠流。 • Castells, Manuel. (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台北:唐山。 • 王志弘(2002)〈技術中介的人與自我:網際空間、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資訊社會研究》第三期,pp. 1-24。 • Brian, David. (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蕭美惠譯),台北:先覺。 • Himanen, Pekka. (2002)《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劉瓊云譯),台北:大塊文化。

  34. 延伸閱讀書目 • 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 • 王佳煌(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 •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 •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Slevin, James. (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 Jordan, Tim. (2001)《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江靜之譯) ,台北:韋伯文化。 • Slouka, Mark. (1999)《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台北︰遠流。 • Turkle, Sherry. (1998) 《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譚天、吳佳真譯)。台北:遠流。 • Sunstein, Cass. (2002)《網路會顛覆民主嗎?》(republic.com)(黃維明譯),台北:新新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