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12k Views
布病防控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毛开荣 maokairong@ivdc.gov.cn. 布病的危害. 一、 严重的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 : 影响牲畜健康与生产性能 : 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等。生产性能下降。 1951 美国 超过 10 %牛 、 30 % 羊 群感染 , 年 损失 5 亿美元。 影响畜产品质量 : 我国规定感染畜产品需销毁 阻碍外贸发展 、 影响旅游业 、 防治经费投入 … 二、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和影响 三、 社会影响严重、生物武器. 一、布病流行病学 与当前全国疫情分析. 流行病学 —— 2006 年全球人布病分布图.
E N D
布病防控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毛开荣 maokairong@ivdc.gov.cn
布病的危害 • 一、 严重的经济损失 • 经济损失:影响牲畜健康与生产性能: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等。生产性能下降。1951美国超过10%牛、30%羊群感染,年损失5亿美元。 • 影响畜产品质量:我国规定感染畜产品需销毁 • 阻碍外贸发展、影响旅游业、防治经费投入… • 二、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和影响 • 三、 社会影响严重、生物武器
全球动物布病分布 • 羊布病 • 地中海地区、非洲、南美、东欧、亚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 • 牛布病 • 非洲南部、亚洲、欧洲和南北美。约101个国家和地区。 • 猪布病 • 美洲、南亚、南欧和非洲北部。约33个国家和地区。
1999 2003 2005 2008
传播途径 • 粘膜感染是最主要的侵入途径 • 眼结膜、呼吸道粘膜 • 如:带菌尘埃易使畜群经眼结膜及呼吸道感染,被毛加工人员易粘膜感染。 • 口腔粘膜 • 舔食带菌物品可造成口腔粘膜感染 • 伤口感染 • 皮肤感染 • 毛孔、不易察觉到细微创伤可感染。大量接触病原可感染。
传播因子 • 病畜流产是最主要传播方式 • 病畜产品:乳、淋巴、内脏、皮毛 • 牛患布病后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 • 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 • 布氏菌在羊毛中可生存42个月 • 病原污染物:水、物品、尘埃、草地 • 媒介动物:野生动物、昆虫
布病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 流行规律 影响因素
地区性 • 80年代前,牧区最严重 • 2000年后,半农半牧最严重 注:检查人数是对受威胁人群的自动筛查
季节性 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
年龄、性别 • 男女发病数比例2.8:1,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
自然疫源性 • 病原菌在野生动物存在 • 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血清学呈阳性 • 感染黄羊、野鹿、野牛、鼠等30多种野生动物分离到布氏菌 • 从蝇、虻、臭虫等媒介昆虫分离到布氏菌 • 猪种2型、沙林鼠种、海洋动物2个种、田鼠种等本身就以野生动物流行为主
当前全国疫情分析 • 处于历史最发时期 • 证据一:人间疫情不断创新高 • 证据二:畜间疫点广泛存在 • 证据三:家畜阳性率高 • 证据四:家畜流产率高
证据一:人间疫情不断创新高 1950~2009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情况
证据三:家畜阳性率高 • 严重流行地区常有10%以上阳性率 • 2%以上阳性率的畜群相当普遍 • 总体阳性率在1%以上的地区(县)广泛存在(控制标准为0.5%以下)
证据四:家畜流产率高 • 据入户调查,高发群的流产率达到50%以上。
当前全国疫情分析——流行有新特点 • 1)社会因素对布病流行产生严重影响,是比较特出的新特点 • 流通是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 • 高速扩散、跨界传播 • 检疫问题、活畜、畜产品无序跨地区流动 • 布病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普及不足 • 防控政策滞后、经费严重不足
当前全国疫情分析——流行有新特点 • 2)羊、奶牛布病严重,猪种菌流行程度轻 • 北方老疫区已呈现重度流行 • 南方新疫点时有出现 • 猪种菌流行程度轻:与生产方式转变有关
当前布病高发主要因素 • 进入大流通时代后,病畜流动控制滞后。 • 不经检疫流动;检疫不到位;检出病畜经济补偿不合理促使畜主违规流动。 • 经济转型影响养殖方式的改变 • 转群、转养现象普遍。 • 养殖量发展快速,交易频繁。
当前布病高发主要因素 • 防疫跟不上时代变化 • 持续性防控投入不到位。 • 疫情上升过程中防控反应不适应需求,财力、物力、人力缺口很大。 • 布病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普及不足。
二、防控对策与措施 • 制定合适的防控对策 认识层面:以人为本,依法防治;部门协作,科学防控。 管理层面: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突出重点,分类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 • 选择合适的布病防控技术措施 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1、布病防控对策 • 政策标准 •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 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计划 • 技术规范 • 布病有关规范标准 •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6年修订稿) •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1988年10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 •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T 18646-2002 • 奶牛布鲁氏菌病PCR诊断技术 NY/T1467-2007 •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 269-2007 (卫生部) • 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 (卫生部) • 山羊和绵羊布鲁氏菌病检疫规程 SN/T 2436-2010
突出重点,分类管理;解决主要矛盾 • 管理分类: •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净化区 • 技术分类: • 疫区;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净化区。 技术分类法规标准依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版;《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1988年10月25日
新分类管理理念:奶牛群分类管理 • 1、疫情不清群 • 2、重度流行群:血清检测阳性率2%以上。 • 3、轻度流行群:血清检测阳性率2~0.5%。 • 4、控制群:血清检测阳性率0.5%以下。病原监测阴性。 患病、动物均已无害化处理。 • 5、稳定控制群:连续3年满足:血清检测阳性率0.2%以下。 病原监测阴性。患病、可疑家畜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 6、净化群:连续两年无患病、可疑家畜。 • 检测阳性率:阳性数/检测数(=全群个体数);监测阳性率:阳性数/监测数(小于全群个体数)
2、布病防控技术措施 • 消灭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动物
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 消灭传染源 • 确定传染源(个体)的技术 • 感染动物或病畜的诊断、检疫。 • 查明疫情(群体、地区范围检查)方法: • 流调;监测。 • 病畜的无害化处理
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 1. 消灭传染源 确定传染源(个体)的技术——布病诊断技术 • 历史追溯 • 临床观察 • 实验室检测
历史追溯 • 历史疫情:布病具有自然疫原性。 • 动物流动:引进地;检疫情况。 • 传播介质:人与动物;饲草;用具;粉尘、气溶胶…。 • 畜群构成:羊、牛、猪种布氏菌感染谱不一样。 • 疫情特点:动物状态与易感性。 • 防控措施:免疫、监测…
临床观察 关节炎 流产 ● ● ● ● ● ● 睾丸炎
实验室检测(诊断) • 实验室诊断是病畜判定的主要依据 • 比较准确可靠 • 使用方便 • 易于实施。 • 多种防控技术措施涉及诊断技术 • 流调、检疫、检测、监测。
实验室诊断方法很多,可分两大类 • 1)病原诊断 • 细菌学 • 分子生物学 • 2)免疫学诊断 • 体液免疫测定(如:凝集试验) • 细胞免疫测定(eg:变态反应)
公认比较成熟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病原诊断: • 细菌学诊断、PCR • 免疫学诊断: • 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缓冲凝集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CFT、CF-ELISA) • ELISA( iELISA; cELISA) • 荧光偏振试验(FPA) • 乳环试验
实验室诊断技术 ——病原学诊断 • 细菌学诊断 • 病料采集 • 活体:流产物(胎盘、胎儿);分泌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奶、血液)。 • 解剖:淋巴结、脾脏、肝脏、孕畜胎盘、胎儿。 • 实验动物复制——提高分离率 • 豚鼠接种,1月左右脾及淋巴结作细菌培养。 • 细菌鉴定 • 培养特性、血清学、生化反应;噬菌体试验;氧化代谢;PCR检测;序列测定。
涂片镜检 • 革兰氏染色 • 柯氏染色 • 沙黄饱和水溶液2份与5份1M氢氧化钾的混合液染色1分钟; • 水洗; • 0.1%硫酸处理10-20秒; • 水洗; • 1%石炭酸美兰复染2-3分钟。
病原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技术 • AMOS-PCR 可区分牛羊猪及绵羊附睾种,国内也已有所应用。 • 基因指纹图谱 • 编码蛋白的基因序列 • 保守基因序列 16sRNA 基因序列、IS711基因 …… • 用PCR鉴定疫苗菌株 • S19 丢失了部分ery 基因 • Rev.1 有一条282bp的omp2a特有片段。 • RB51的wboA 基因发生了变异。
10个种 • Fig.2.Presentation of the size difference of the 794bp PCR product. B. abortus, B. melitensis, B. ovis and B. ceti are characterised by a slightly smaller PCR fragment than B. suis, B. neotomae, B. pinnipedialis, B. microti and B. inopinata. The 794bp band is not amplified in the B. canis species. 23个型 Fig.1.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all known Brucella species and biotypes by modified multiplex PCR assay. Lanes 1–8: B. abortus biotypes 1–7 and biotype 9; lanes 9–13: B. suis biotypes 1–5; lanes 14–16: B. melitensis biotypes 1–3; lane 17: B. ovis; lane 18: B. canis; lane 19: B. neotomae; lane 20: B. pinnipedialis; lane 21: B. ceti; lane 22: B. microti; lane 23: B. inopinata.
病原诊断的评价 • 细菌分离方法: • 准确率高,分离率低。 • 如果其它的测试是阳性的, 细菌培养阴性结果没有任何意义。 • 耗力,耗时、耗钱、危险。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技术要求高。 • 少数其他微生物有交叉反应,特异引物选择很重要。当前普遍认可AMOS-PCR。 • 可确定各种属,包括疫苗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