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903 Views
第六章 遗传重组. 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主要由两种 机制产生,一种是 突变 ,一种是 遗传重组 。 损伤修复、适应环境、加速进化. 遗传重组:指 遗传物质 的 重新组合 ,其共有的特征是 DNA 双螺旋之间 的遗传物质发生 交换 。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 遗传差异 。 只要有 DNA ,就会发生重组。 重组不只是在 减数分裂 和 体细胞核基因 中发生,也在 线粒体基因 间和 叶绿体基因 间发生 。. 重组可分为四类( DNA 序列、蛋白质因子). 第一节 同源重组. 一、概念和特征.
E N D
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主要由两种 机制产生,一种是突变,一种是遗传重组。 • 损伤修复、适应环境、加速进化
遗传重组: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其共有的特征是DNA双螺旋之间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遗传重组: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其共有的特征是DNA双螺旋之间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 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 重组不只是在减数分裂和体细胞核基因中发生,也在线粒体基因间和叶绿体基因间发生。
一、概念和特征 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指联会(配对)的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 2、特征: ◘ 涉及同源序列间的联会配对,且交换的片段较大 ◘ 存在重组热点 ◘ 需要重组酶,酶可以利用任何一对同源序列为底物 ◘ 同源区越长越有利于同源重组的发生
细线期 ◘ e.g. 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时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细菌的转化, 转导,接合,噬菌体重组。 合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二、进行同源重组的基本条件 (1)发生同源性重组的两个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必须是相同或非常相似的。 • 同源性重组常常只发生在两个DNA分子中的相同部位。
(2)双链DNA分子之间互补碱基进行配对 • 两个DNA分子的链之间互补的碱基配对确保重组只发生在同样的基因座之间。 • 在该部位两个双链DNA分子通过链之间互补的碱基配对被维系在一起称为联会。
(3)重组酶 • 参与重组反应的酶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 • 重组过程中,每个分子的链首先断裂,然后进行修复和连接,两个DNA分子之间发生交换;重组完成后,重组分子的解离和释放等过程均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 • 同源性重组时,在两个DNA分子之间互补碱基配对的区域称为异源双链区(heteroduplex region)。
三、同源性重组的分子模型 • 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重组模型是1964年由Robin Holliday提出的Holliday模型。 • 即将发生重组的两个DNA分子同一个部位的两个单链的断裂,从而引发重组。 • 两个断裂单链的游离端彼此交换,形成两个异源双链,然后末端连接形成Holliday连接体(Holliday Junction)。
Holliday中间体 分支迁移
一旦Holliday连接体形成后,它能进行重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这种重排称为异构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键的割裂。一旦Holliday连接体形成后,它能进行重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这种重排称为异构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键的割裂。 • 一旦形成Holliday连接体后,就能被拆分。
Holliday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 • 双链侵入模型(前面已介绍) • 单链侵入模型 • 双链断裂修复模型等
3 5 5 3 单链入侵模型, 即Meselson-Radding模型 Loop泡的切除 切断 3 5 吸收碎链 链置换 链同化 单链侵入 分支迁移
Holliday的异构化 Holliday结构一经生成即可不断地处于异构化
粪生粪壳菌的基因转变现象 G 黑色 + C T 灰色 g A
第二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特殊序列对之间,这一重组型式最早是在λ噬菌体的遗传学研究中发现的。 • λ噬菌体有两种存在型式:裂解状态和溶源状态。两种类型间的转换是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实现的。
一、位点专一性重组 (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1、概念 发生在专一序列而顺序极少相同的DNA分子间的重组。 2、特征: 不丢失或合成DNA,只是发生DNA的整合。 需要位点专一性的蛋白因子参与催化过程。
二、λ噬菌体DNA的整合与切除 • 为了进入溶源状态,游离的 DNA必须整合(intergrate)到细菌DNA中去;而为了从溶源状态向裂解状态转化,原噬菌体DNA则必须从细菌染色体DNA上切除(excise)。 • 整合和切除均通过细菌DNA 和λDNA上特定位点—附着点(attachment site,att)之间的重组而实现。
细菌染色体上的附着点(attλ)称为attB,含有B、O、和B’三个序列(BOB’),长度约25bp。 • 突变后可以阻止λDNA的整合。 O序列
λ噬菌体的附着位点称attP,由P、O和P ’三个序列组成,长度约为240bp。 其中O序列是attB 和attP所共有的,序列完全一致,称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是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的地方。 O序列
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1. λ-DNA对E.coli的整合: 2. λ-DNA从E.coli的切离: Int + BOP’—POB’ (原噬菌体) POP’ (噬菌体) BOB’ (细菌) IHF Int,Xis + POP’ (噬菌体) BOB’ (细菌) BOP’—POB’ (原噬菌体) IHF
3、整合过程 ◘ 整合后的附着位点为 attL(BOP’) attR(POB’) ◘ 整合位点---attB、attP 切除位点---attL、attR ◘ 整合过程需要Int 和IHF共同作用
4、λ噬菌体DNA的整合机制 • λDNA的整合涉及到attB 和attP的核心序列DNA链的割裂和重接,重组交换位点相距7bp。 • 首先在attB 和attP位点上产生同样的交错切口,形成了5’-OH和3’-P的末端。两个核心区的断裂完全相同,连接过程不需要任何新DNA的合成。 • 在整合反应中,互补的单链末端交互杂和、连接并完成整合过程。
int IHF Xis
◘ 整合体及其作用 整合体(intasome)--- Int和IHF结合到attP时的复合物 ◘ 整合体捕获attB 说明----- a、attB和attP的最初识别靠Int 识别两序列的能力 b、两序列的同源性在链交换时为 重要因素
◘ Int蛋白能切断DNA,并使它重新连接,进而使holliday结构拆分 ◘ 重组时attP和attB部位交叉断裂,互补单链末端进行交叉杂交
一、转座子概述 1、概念 可以直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基因功能的遗传因子。 • 2、发现和发展 • A. Emerson 1936 Marcus . M. Rhoabes • 玉米果皮、糊粉层花斑突变 • 1947 冷泉港实验室(美) Barbara McClintock • 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不稳定遗传机理
3、转座重组的特点 • 不依赖供体序列与靶位点间序列的同源性,发生于非同源序列之间。 • 依赖于转座区域DNA的复制和转座酶的催化。 • 转座插入的靶位点并非完全随机(插入专一型)。 • 某些转座因子(Tn3)对同类转座因子的插入具有排他性。 • 转座子的切除与转座将产生复杂的遗传学效应。
二、原核生物转座子种类 简单转座子(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 复合转座子 共同特征: a)两端有20~40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 b)具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基因 1、插入序列 最简单,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的正常组分 命名: IS+编号(鉴定类型) 长度 700~2000bp
2 kb 25 kb Tn3 IR TnpA Res TnpR AmpR IR 38bp 38bp 转座酶 regulator β- 内酰胺酶 2、复合转座子 大小 Tn / TnA family l 具有IR、转座酶基因、 调节基因(解离酶)、抗抗生素基因 lTn1 (AmpR) Tn2 (AmpR) Tn3 (AmpR) Tn4 (AmpR StrR) Tn5 (KanR) Tn6 (kanR) Tn7 (StrR TmpR) Tn9 (CamR) Tn10 (TetR)
特点: 插入靶位点后会出现靶位点的正向重复(3~9bp)
三、转座子的转座机制及模式 (复制型、非复制型) 1、复制型转座模式 ◘ 实质:转座子元件被复制并被移动到受体位点,最终转座过程 扩增了转座子的拷贝(供、受体) ◘ 需两种酶: 转座酶(作用于原拷贝两末端) 解离酶(作用于复制后的拷贝) ◘ 模式:
1. 共合体形成 切口-连接-复制 2. 拆分
2、非复制型转座模式 供体上最终产生双链断裂 供体位点如不能被修复则有致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