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学习重点: 1 、零度写作 2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3 、萨特 《 恶心 》 中对 “ 恶心 ” 的感受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学习重点: 1 、零度写作 2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3 、萨特 《 恶心 》 中对 “ 恶心 ” 的感受 4 、加缪的 《 鼠疫 》 中的 “ 鼠疫 ” 这一意象的象征性 5 、 《 局外人 》 这部小说如何表现荒诞的世界观 ? 什么是 《 局外人 》 的 “ 零度写作 ” ?.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问题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习重点: 1 、零度写作 2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3 、萨特 《 恶心 》 中对 “ 恶心 ” 的感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学习重点: 1、零度写作 2、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3、萨特《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4、加缪的《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性5、《局外人》这部小说如何表现荒诞的世界观?什么是《局外人》的“零度写作”?

  2.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问题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派艺术的流派之一。原系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派别,最早由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认为“存在”表现为“有限和无限、暂时和永恒的综合”。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代表有德国的雅斯贝斯、海德格尔,法国的马塞尔、萨特、梅洛·庞蒂等。1943年萨特发表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作《存在与虚无》,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公式,说明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绝对自由的选择。他把自己的这些哲学原则付诸于文学,于1947年发表纲领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什么是文学》,提出写作即是揭露,揭露即是改变的主张,并创立了“境遇剧”这一体裁,提倡“在戏剧中必须表现简单的、人的境遇,以及在这些境遇中选择自身的自由”,即表现“介入一定境遇中的自由”。存在主义文学既表达了对于人生存在价值的否定,宣称人生没有意义而只是一个永远无下场的悲剧,也表现了以个体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行动来赋予生活意义的积极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它并没有独自的特点,只是利用传统的文学形式,掺杂了一些自然主义、意识流的技巧。 萨特的学说中最富于影响力的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以及“自由选择”的理论

  3.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 问题2、存在主义文学主题和艺术特征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描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体验”,这种“荒诞体验”往往表现为“恶心”和“焦虑感”。(结合《墙》、《恶心》) 2)强调人在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苍蝇》 存在主义文学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哲理化。

  4.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 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处境小说”和“处境剧”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二节 萨特

  5.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萨特资料

  6. 补充《恶心》内容(萨特自己为出版社撰写的对该书内容的介绍):补充《恶心》内容(萨特自己为出版社撰写的对该书内容的介绍): 在漫长的旅行之后,安东纳·洛根丁在布城那些善良的人们中定居下来。他住在一个靠近火车的旅馆里,这旅馆主要接待那些作长途买卖的人。他在这儿写一本关于18世纪冒险家洛勒旁的书。为此他经常去市立图书馆。在那儿他认识了一个自学者,一个人道主义者,此人正按照字母顺序来阅读图书馆的书。  洛根丁晚上常去一个为铁路人员而设的咖啡店,听着唱片――总是那么一张――“在这些日子里”。有时他上楼去同老板娘鬼混一阵。他有一个爱人安妮,但离开他4年了。她总想有一个“完美的时刻”,但老是很快就厌倦了,她一再徒劳地尝试在自己周围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她和洛根丁散了伙。 现在洛根丁正慢慢失去自己的过去;他越来越深地陷入一个陌生可疑的现在之中。他的生命再没有任何意义:他认为自己有过很了不起的冒险活动,但现在没有了,现在他只留下“故事”。他只得紧紧纠缠着洛勒旁先生――死为生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后来他有了一个真正是冒险的开端――他整个地感受一种模模糊糊的可怕的变态:这就是恶心。它从后面抓住你,使你漂浮在一个不冷不热的时间的海洋里。这是改变了的洛根丁吗?这就是世界吗?这墙、这花园、这咖啡店都突然被恶心所压倒。另一回他又度过了一个可怕的日子:有什么东西在空气中散发着腐烂的气息,这光,这人们的姿态。洛勒旁先生又死了――死者不能作为活人存在的理由。洛根丁徘徊在街头,实实在在但又毫无存在的理由。然后,在早春的一天,他领悟了自己冒险的意义:恶心是展现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看来不是很舒适的。  洛根丁仍然抱有一个微弱的希望:安妮写信给他了;他打算去看她。但安妮已成了一个不再好动的女人,肥胖而令人绝望。她放弃了她的完美时刻,就像洛根丁放弃了自己的冒险一样。她由自己的路也找到了存在。他们俩彼此再无话可说。  这小城令人气闷的氛围和他对即将来临的巨大灾变的感受使他重又回到与世隔绝的状态。怎么办?喊别人来帮一把?但“别人”都是些绅士:他们彼此点头致意却丝毫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洛根丁准备离开布城;他到铁路咖啡店去最后听一次“在这些日子里”,这歌正放着。洛根丁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肯定自身的微小机会。

  7. 在《恶心》中,萨特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这就是偶然性的思想:  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我的意思是说,从定义上说来,存在不是必然。存在,只不过是在这里;存在物出现了,让人遇见了,可是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们推论出来。我相信有人懂得了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尝试创造一个必然的自在之物来克服这种偶然性。而任何必然的东西都不能解释存在;因为偶然性不是一种假象,不是一种可以被人消除的外表;它就是绝对,因而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等到我们发现这一点以后,它就使你感到恶心。  小说是第一人称,日记体。通过“我”,洛根丁,小说主人公的种种感受,揭示了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本质。肥白如虫的手,脱帽致意的人们,仿佛有生命张力的树根,人变为蟹的狂想,镜中呈现地貌状的脸,不脱袜子的做爱,突然老了几十年的女人,同性恋者的悲剧,……一切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而经过萨特的笔,它们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意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似乎全新的世界。实际上,世界还是这样,只是看它的角度变了。在《恶心》中,萨特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这就是偶然性的思想:  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我的意思是说,从定义上说来,存在不是必然。存在,只不过是在这里;存在物出现了,让人遇见了,可是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们推论出来。我相信有人懂得了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尝试创造一个必然的自在之物来克服这种偶然性。而任何必然的东西都不能解释存在;因为偶然性不是一种假象,不是一种可以被人消除的外表;它就是绝对,因而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等到我们发现这一点以后,它就使你感到恶心。  小说是第一人称,日记体。通过“我”,洛根丁,小说主人公的种种感受,揭示了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本质。肥白如虫的手,脱帽致意的人们,仿佛有生命张力的树根,人变为蟹的狂想,镜中呈现地貌状的脸,不脱袜子的做爱,突然老了几十年的女人,同性恋者的悲剧,……一切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而经过萨特的笔,它们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意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似乎全新的世界。实际上,世界还是这样,只是看它的角度变了。 补充《恶心》内容(接上)

  8.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二节 萨特 • 问题:简析萨特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萨特在小说《恶心》中把对“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它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既然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被显露出来,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恶心》在线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e6a3d01008tqv.html

  9.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

  10. 加缪作品在线阅读: http://book.kanunu.cn/html/2007/1122/5825.html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

  11. 加缪的小说《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性含义?《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性含义是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正如加缪在谈及自己写作《鼠疫》的基本动机时所说的那样:“我想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感到的窒息和我们所经历的那种充满了威胁和流放的气氛。我也想就此将这种解释扩展至一般存在这一概念。”小说结尾这瘟神发动的鼠群,正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由此,“鼠疫”的意象就上升为“一般存在”的概念高度。加缪的小说《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性含义?《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性含义是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正如加缪在谈及自己写作《鼠疫》的基本动机时所说的那样:“我想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感到的窒息和我们所经历的那种充满了威胁和流放的气氛。我也想就此将这种解释扩展至一般存在这一概念。”小说结尾这瘟神发动的鼠群,正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由此,“鼠疫”的意象就上升为“一般存在”的概念高度。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

  12. 小说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我”(莫尔索)在阿尔及尔的工作单位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死,明日葬。”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来到了离阿尔及尔80公里远的马郎沟。母亲已经入殓。看门人告诉我,如果我想再看母亲一眼,他可以把棺盖打开,我回答他:“不用了。”我呆在停尸房一边守灵一边歇息。这一夜,母亲生前的好友不断地前来祭拜,可我一个都不认识。好不容易熬过了夜,院长要见我,他让我在好几份东西上面签了字,并问我是否再看一眼母亲,我说不要。然后,我和院长、女护士,还有一个据说是与母亲相好的叫门莱兹的人一同去给母亲送葬。母亲下葬时我怎么也流不出眼泪来。回到阿尔及尔的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去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我所在的写字间从前的女打字员玛丽。我们一同玩了一整天,晚上看了电影后,她就跟我回了家。当我再醒来时,玛丽已经走了,在枕头上留下了她的头发带来的海水味。午饭后,我在家里东坐坐,西站站,闷得发慌,又到街上东走走,西看看,极其无聊地打发完了星期天。周一上班,老板颇显客气。我忙活了一上午,便与同事到处闲逛。因为无事可做,我们便追赶一辆挂有铁链的大卡车,终于扒到了车上,我们在车上欢呼跳跃。下班后回到住处,碰到邻居在遛狗,又碰到同层的邻居雷蒙。雷蒙让我给他以前的情妇写信,羞辱她,进行报复。我起先不允,后来一想也没什么,就答应了。雷蒙的情妇接到信后,就来找雷蒙。雷蒙对其大打出手,惊动了警察,在传讯时,我替雷蒙做了有利于他的证据。雷蒙就约我去妓院,我拒绝了,我们就在街上到处走走。办公室里,老板和我谈一个非常渺茫的计划,他有意在巴黎开一个分号,问我是否愿意去那里工作,我回答说无所谓,老板的样子不大愉快。晚上,玛丽又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同她结婚,我说无所谓,她说我这个人真怪。我到警察局去为雷蒙作了证 ,使他只受了一个警告处分。我们一起去海滨玩时,雷蒙情妇的弟弟纠集了一帮阿拉伯人寻衅滋事。殴打中,雷蒙受了伤,我揣着雷蒙的手枪到一处清泉旁歇息,恰好碰到了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天气炽热难当。我觉得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对那个阿拉伯人扣动了扳机,而后又连开四枪。 第二部分写我被关进了监狱,我对宗教不屑一顾的态度激怒了法官。案子拖了11个月,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当时案件不多,报上对我的案子作了不少夸大的渲染,使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引人注目。开庭时,法庭对我把母亲送进养老院过凄苦生活、死后不愿再见她一面、甚至没有流过眼泪等都十分不满。检察官还指出,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浴场游泳,乱搞男女关系,看滑稽电影寻欢作乐等。从上述事实中,检察官得出了我是预谋杀人的结论,并指责我没有灵 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观念。我被判处死刑。我拒绝向神父忏悔,生活没有什么可让我留恋的,死和不死都无关紧要。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束,为了避免自己感觉孤单,我想只要我受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对我发出咒骂的呼声,就行了。加缪的《局外人》,仅仅几万字,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涵丰富、值得反复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 《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的典型—莫尔索的形象。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中篇小说《局外人》

  13. 什么是《局外人》的“零度写作”?所谓的“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在《局外人》中主要表现为: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讲述人生中最能激起强烈感情的事件;在语言上突出“非感情化”。如《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这段冷漠的叙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段叙述反映了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谓的一种零度写作的特征。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小说的叙述方式与主题取向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什么是《局外人》的“零度写作”?所谓的“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在《局外人》中主要表现为: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讲述人生中最能激起强烈感情的事件;在语言上突出“非感情化”。如《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这段冷漠的叙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段叙述反映了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谓的一种零度写作的特征。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小说的叙述方式与主题取向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

  14.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第三节 加缪 • 《局外人》这部小说如何表现荒诞的世界观? 在《局外人》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透视主人公默尔索对于世界的荒诞感受,来试图表达一种荒谬的世界观。在默尔索这里,荒谬感产生于对自己处境的冷眼旁观,产生于自己的局外人的姿态,产生于对世界的陌生化的体验。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流放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因此,“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小说《局外人》的主题表达的就是人与他所处的生存境遇之间的乖谬。默尔索的冷漠正是因为在世界中找不到和谐感,他与周围的存在格格不入,他之所以被判了死刑,根本原因尚不在杀了那个阿拉伯人,而是因为他对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蔑视,他对一切都漫不经心,都感到无所谓,连母亲的死也使他无动于衷,在这个意义上说,他被社会视为一个异己,一个疏离者,一个局外人,最终则被看做社会的一个敌人而走向死亡。这就是默尔索悲剧命运的根源。但是默尔索的冷漠不意味着他是个毫无感觉的人。加缪在为《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默尔索:“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默尔索是一个对世界的荒诞的属性比起他人来有着更为自觉的体认的人。通过默尔索的形象的塑造,加缪指出:荒谬感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某种怀疑。正像他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描述的那样:有时,诸种背景崩溃了。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四小时,午饭,又乘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开始”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于一种机械麻木生活的活动之后,但它同时启发了意识的活动。它唤醒意识并且激发起随后的活动。厌倦导致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拒斥的态度,并最终指向一种觉醒。尽管在默尔索这里,这种可能的觉醒是以其生命的消亡为代价。

  15.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 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学习万花筒)补充材料——存在主义文学作家波伏瓦

  16.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学习万花筒”补充材料存在主义文学相关论文 • 《恶心》萨特哲学的“ 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 从“恶心”的产生看萨特的早期哲学思想 • 从生命的共鸣到审美的超越———试论萨特小说《恶心》中音乐的意义 • 《局外人》的叙事特征及其与荒诞主题间的内在关联 • 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论《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 • 试论《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被审判 • 哲理与艺术的交融———萨特小说《墙》的例证分析 • 打通“存在”的“城”“墙”———钱钟书的《围城》和萨特的《墙》在表现荒谬上的共同点 • 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与萨特的《墙》———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方式解读两部小说  • 从“局外人”到“忏悔者”———略论加缪的荒诞与反抗

  17. 温故: 1、零度写作 2、代表作家及作品名称 3、《局外人》这部小说如何表现荒诞的世界观?什么是《局外人》的“零度写作”? 4、完成作业册练习题。 5、完成“电大在线”中“自检自测”栏目中的练习题。 知新: 1、阅读作品《窥视者 》《嫉妒》 《弗兰德公路》 2、新小说派作家作品 3、新小说派的革命性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温故而知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