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1.49k Views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第三講:經濟發展理論 Perkins et al.,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5 th Edition, Ch 2-3 Michael P. Todaro, Economic Development , 9 th Edition, Ch 3. Chapter 3. 申明. 本章簡報只供同學們參考,請勿外傳,以免侵犯版權. 緒論. 為什麼? 有些國家富裕,有些貧窮? 有些成長快,有些慢?
E N D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第三講:經濟發展理論Perkins et al.,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Ch 2-3Michael P. Todaro, Economic Development, 9th Edition, Ch 3 Chapter 3
申明 • 本章簡報只供同學們參考,請勿外傳,以免侵犯版權
緒論 • 為什麼? • 有些國家富裕,有些貧窮? • 有些成長快,有些慢? • 東亞數國在30年期間由貧窮轉為富裕?而非洲國家仍深陷貧窮中? • 經濟迅速成長以及國家間之經濟表現分歧很大是最近幾世紀的事。500年前,世界都在赤貧之中。
發展是多元過程包括整個經濟和社會制度的重組與重建。不但是所得和產量的增加,也包括制度面、社會面和行政結構、大眾態度、甚至習俗與信仰的大幅改變。本講探討學者對發展的研究歷程。發展是多元過程包括整個經濟和社會制度的重組與重建。不但是所得和產量的增加,也包括制度面、社會面和行政結構、大眾態度、甚至習俗與信仰的大幅改變。本講探討學者對發展的研究歷程。 • 國家不同經濟發展的途徑也不相同。但對成長的過程及結構的變化可歸納出一些型態和關係。本講討論主要的實證與理論工具幫助我們了解發展過程中的一般特徵。
決定成長的基本來源和型態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決定成長的基本來源和型態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 • 實證方法(Empirical approach) • 理論方法(Theoretical approach) • 近來的趨勢是兩種方法已漸朝整合的方向進行
經濟發展的主要五大理論Leading Theor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ve Approaches • 線性階段成長理論Linear-stages-of-growth model • 結構變遷之理論與型態Theories and patterns of structural change • 國際依賴革命International dependence • 新古典自由市場之反革命Neoclassical models • 內生理論Endogenous growth
線性階段理論The Linear-Stages Theory • 1950s 及1960s早期 :認為發展的過程是經濟成長一連串相繼不斷的階段所組成,每一國家都會經過這些階段。發展代表迅速,總體的經濟成長。 • 羅斯托成長階段論Rostow’s stages of growth • 哈羅德-多馬成長模型The 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 Obstacles and constraints • Some criticisms of the stages model
羅斯托成長階段論Rostow’s stages of growth • Walt W. Rostow, 美國經濟史學家。 • 所有的經濟必需通過經濟成長的五個階段才能達到工業國家的地步:傳統社會、起飛到自力持續成長前的條件、起飛、到成熟之路、大量消費時期。 • 或稱為S─曲線發展
Walt W. Rostow • U. of Texas • Austin
( The five stages ar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 into self-sustaining growth, the take-off, the drive to maturity, and 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 每年儲蓄在GNP的15-20%的國家比儲蓄較少的國家能成長更加快速。 所有的工業國家都經歷過起飛和自立成長階段。
羅斯托的理論並不一定有效。 • 更多的儲蓄與投資是加速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例如中國在1978年以前,儲蓄投資都高但經濟卻未成長。 • 二次戰後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以大量資金投入歐洲復興工作所以成功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整體環境成熟,如結構、制度、態度的條件可以有效率的將資金轉化為產出。 • 許多國家缺乏輔助因素如管理技術,有技能的勞工,以及計劃和管理發展投資項目的能力。 • 上述理論不一定實用的更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本身不能控制的外來因素阻礙經濟發展。
哈羅德-多馬成長模型 • 一個國家要起飛發展主要的因素為動員國內和國外的儲蓄以產生足夠的投資來加速經濟成長。H-D模型主要的目的即是說明投資與成長的關係。 • 為最簡單及最著名的生產函數用來分析經濟發展。 • 1940年代由Roy Harrod和Evsey Domar 分別獨立提出,主要解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成長和失業的關係。此模型後來被大量使用解釋發展中國家成長和資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的關係。
Roy F Harrod • Oxford Univ.
Sir Roy F. Harrod, 1900-1978 • Roy Harrod taught economics, and produced hi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at Oxford between 1924 and his retirement in 1967. Elected to a Lectureship at Christ Church Oxford in 1922, he then spent a few months at Cambridge with J.M. Keynes, with whom he remained in close touch for the rest of Keynes' life, and whose official biography hepublished in 1951.
Evsey D. Domar, 1914-1997 • One might speculate perhaps that the circumstances of Evsey Domar's life conspired in his favor. A Russian-born, Manchurian-raised, MIT economist, Domar has made contributions in three main areas of economics: economic growth, comparative economics and economic history. His work on economic growth began with his 1944 model on government debt, which considered how economic growth can lighten the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debt. His major claim to fame, however, was in developing, parallel to Harrod, the now- famous "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1946) as a way of extending the Keynesian demand-determined equilibrium into the long run.
假設任何經濟單位(廠商,產業,或國家)的產出(Y)決定於投資在該經濟單位的資本額(K),k=K/Y為常數,代表資本產生比例(capital-output ratio)。 • g為成長率, 為增加符號,則
The Harrod-Domar Model (3.1) (3.2) (3.3) (3.4)
The Harrod-Domar Model (3.5) (3.6) (3.7)
K/Y = I/Y = i = S/Y =s; -- g = s/k • e.g., k=3, $3 capital investment will bring $1 output every year. ICOR = 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 • 計劃人員:計劃部門可決定g,再看需要多少i和s,或決定i及s來決定g • 實際運算時, K=Net Investment=Gross Domestic Investment (I) minus depreciation D. g= (s/k)-d 此時 s 為Gross Saving Ratio
H-D 模型之優劣 • H-D模型運作簡單,只需要基本數據。 • 主要限制: • 本模型在少見場合中才處於均衡狀態(勞力與資本均充分就業)。L 與K 比例為常數,要同時同速成長才能維持均衡。K的成長率與GDP一樣,不合理之假設。 • ICOR短期可能穩定,但長期會變化。H─D模型在長期間將失去精確性。 • 沒有考慮技術進步。 • Solow新古典成長模型補足H─D模型之不足,包括技術進步。
結構變遷模型Structural-Change Models • 1970年代 • 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從傳統的維生農業轉變為更現代化,更都市化,且更多元工業化的製造業和服務業。 • 利用新古典價格和資源分配理論以及計量經濟學來描述轉變(transformation)如何形成。兩種分析方法:
The Lewis theory : • 兩部門剩餘勞動模型(The two sector surplus labor model),由諾貝爾獎得主W. Arthur Lewis所建立 • 基本模型 :強調維生經濟的結構改變,其理論風行於1960及1970年代,到現在影響力仍在
Sir W. Arthur Lewis1915-1990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USA
未開發國家包含兩部門: • (1)傳統的、人口過剩的農村維生部門其邊際勞動生產力為零,成為剩餘勞動(surplus labor),即農村勞動力可以移出而不會影響到農業生產。 • (2)有高生產力的現代化都市工業部門,其勞動力是由農村逐漸移入。
主要強調勞動從農業(傳統)部門轉到工業(現代)部門的過程,工業部門產量和就業的成長。主要強調勞動從農業(傳統)部門轉到工業(現代)部門的過程,工業部門產量和就業的成長。 • 工業部門產量的增加引發勞動力的移轉和就業的增加。產量增加的速度決定於現代部門的工業投資和資本累積比率。 • 投資來源可能是現代部門超過工資給付後的利潤,假定資本家將所有利潤再投資。 • 最後,現代部門的工資假定是一常數,較農村平均維生工資稍高,Lewis 假定是30﹪,以便吸引農村人口移到都市。
Fig 3.1. Fig. 3.1a及3.1b分別為現代工業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的總生產和勞動力邊際及平均生產(函數)曲線。在資本(K)和傳統技術固定的假設下對勞動的影響。 • Lewis 對傳統部門兩個假設: • 當MP(LA)為0時有剩餘勞動;所有農村工人均等分攤產量,因此農村平均生產力,而非邊際生產力,決定實際工資(Wa=TPa/La); • 工業部門的工資則由其勞動的邊際產量所決定。
資本家將利潤轉到新投資使資本K增加,並因此使工業部門總產量增加。資本家將利潤轉到新投資使資本K增加,並因此使工業部門總產量增加。 • 勞動邊際產量曲線也是勞動需求曲線。Wm 為工業部門實際工資線,也是農村勞動的供給曲線,彈性無窮大。 • 因Wm>Wa,工業部門可以無限量農村剩餘勞動而不必擔心工資會上漲。 • 這種自力持續成長及就業擴張的過程要到剩餘勞動被吸收完畢,勞動邊際生產力不再是零而成為正數後為止。 • 經濟也逐漸從農業部門轉為工業部門。
LEWIS MODEL 批評 • Lewis模型大致反映西方經濟成長的經驗,但其三種假設不適合目前的發展中國家。 • 一、該模型隱含假設勞動力的移轉及就業的創造和資本積累率成比例關係。 • 資本積累率越快,現代部門的成長率和就業增加率就越高。 • 如果資本家將利潤再投資在既存的機器上,以上的結論尚可接受,但如果新投資是在節省勞動的機器設備上,則對勞動的需求會減少(Fig. 3.2)。產量OD2EL1比原來的OD1EL1高,但總工資一樣,OWmEL1,成為反發展(antidevelopment)情況,貧富分配會越不平均。
二、該模型隱含假設農村有剩餘勞動,而都市則是充分就業。二、該模型隱含假設農村有剩餘勞動,而都市則是充分就業。 • 但實際上在目前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正好相反,都市失業及剩餘勞動的人數更多。 • 三、該模型假設存在一競爭性的現代部門勞動市場,保證維持不變的實質工資直到農村的剩餘勞動完全被吸收掉為止。 • 但實證研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在1980年代以前都市勞動市場工資長期間大幅上升,且伴隨都市失業及農業邊際勞動生產力為零或很低。 • 許多制度上的因素會影響工資率,如工會協商、公務員薪俸制國際企業顧人方式等。
Lewis模型需經過大幅修改才能應用在發展中國家。Lewis模型需經過大幅修改才能應用在發展中國家。
結構變遷和發展型態論Structural-Change Models and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 由哈佛大學教授,後任世界銀行經濟研究部門的Hollis B. Chenery所主導(相片見下頁) • 結構變遷的發展型態分析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業、和制度等結構在長時間中改變,用新產業來替代傳統農業成為經濟成長的引擎的連續過程。 • 儲蓄和投資的增加對經濟發展而言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 除了實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外,結構變遷還包括所有的經濟和社會因素。
實證研究重視發展的國內和國際限制條件。 • 國內限制條件包括一個國家的天賦資源、物質和人口規模、制度上的限制如政府政策和目標。 • 國際限制包括國外資本、技術和國際貿易的易得性。 • 發展中國家可從發達國家得到資本、技術、和進口貨,轉變會比發達國家以前無先例可循來得快。
國際倚靠革命The International-Dependence Revolution • 1970年代 • The neoclassical dependence model • The false-paradigm model • The dualistic-development thesis •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在1970年代國際倚靠模型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在1970年代國際倚靠模型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 這個模型認為發展中第三世界或國家受到國內外機構性,政治性,及經濟性的僵化的限制以及倚靠富裕國家及受到後者的牽制,經濟一直不能快速發展。 • 有三種模型為代表,這些模型都認為西方國家傳統的經濟理論以加速GNP的成長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錯誤的。 • 他們強調國際間權力失衡以及需要經濟,政治和機構性的改革,不只在國內,也要注意到國際面這些方面的改革。
新殖民倚靠模型 (The neocolonial dependence model): • 間接受馬克思理論的影響。 • 第三世界的發展落後是因為國際間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國家不平等關係所引起的。 • 發達國家的資本家結合落後國家少數上層階級或買辦集團使後著貧困加深。 • Theotonio Dos Santos 1969 及Pope John Paul 1988 文告指出這些問題。
虛假思想方式模型(The false-paradigm model): • 第三世界發展落後主要是因為錯誤和不適當的建議,來自先進國家或是國際援助機構,其用意良好卻經常本身資訊不足,有偏見,以及有種族優越感的國際專家。 • 這些專家經常提供不當建議,而受過大學教育的知識份子和專業人員大都受到先進國家的教育,本身對發展問題並未充分瞭解。
二元發展理論(The dualistic-development thesis):富國和窮國之間以及一個國家的富人和窮人之間存在日益增加的分岐。 • 上述理論都拒絕完全強調用西方傳統的經濟理論把促進GNP成長當作發展的主要指標。 • 他們拒絕Lewis 和Chenery的學說,強調國際權力不平衡,須要基本的經濟、政治和制度上的改革。
上述理論主要缺點: • 沒有解釋國家如何開始及持續其發展。 • 發展中國家運用產業國有化和國營事業方式來追求發展結果都不好,根據這些理論這些國家也無法發展。
自由市場,公共選擇和市場友好理論 • 在1980年代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西德,用新古典反革命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取得政權。 • 所謂反革命在先進國家指用供給面宏觀政策,合理預期理論,及公營事業私有化。 • 在發展中國家則指較市場自由化及瓦解公營事業,取消國家計劃,和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制。
新古典反革命(The neoclassical Counterrevolution, 1980年代) • 1 Challenging the statist model: • 自由市場理論Free market approach •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approach • 市場友善理論Market-friendly approach • 2 Traditional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新古典反革命中心論點為: • 發展中國家發展落後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活動、制定不合理的價格機制、導致資源分配不當。 • 採用讓競爭性的自由市場蓬勃發展,公營事業民營化,促進自由貿易和出口擴張等政策,可以改善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益和提高經濟成長。 • 發展落後是由於政府太多的管制、貪污、缺乏效率和鼓勵性措施。 • 自由市場範例為亞洲四小龍。
自由市場理論 :市場本身就是有效率的。 • 公共選擇理論: • 政府無能。 • 政治人物、官僚、人民和政府都是以自利觀點出發、利用他們的權力和政府的力量謀求自己的利益。
市場友善理論: • 以世界銀行的經濟專家為主。 • 政府扮演主要角色來推動市場的運作,利用有助於市場的干預措施, • 例如投資於具體及社會性的公共措施,醫療設施及教育機構,並且為私人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
市場友善的發展策略Interactions in a market-friendly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 : • 投資於人民Investment in people • 競爭性的微觀經濟Competitive microeconomy • 穩定的宏觀經濟Stable macroeconomy, • 全球性的連結Global linkage。
傳統(老)新古典成長理論(Traditional, or old,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 採用新古典自由市場理論。 • 將國內市場自由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因而增加資本累積率。 • 代表人物為Solow新古典自由市場成長模型,其成長模型是將Harrod-Doman模型擴充(原包括資本為生產要素),加上勞力以及技術進步, • 產出的成長率依上述三種因素決定:勞動力、資本、及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