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72 Views
人 体 胚 胎 学. ( human embryology ). 李 冬 梅. 胚泡植入 ( implantation ) 1. 子宫内膜:功能层 → 蜕膜 ( decidua ) ,分娩时脱落 蜕膜细胞 ( decidual cell ) ← 固有层基质细胞 ①底蜕膜 ②包蜕膜 ③壁蜕膜. 2. 内细胞群→二胚层胚盘. 3. 滋养层变化: ①细胞滋养层 ②合体滋养层 ③滋养层陷窝. a. 羊膜 b. 羊膜腔 c. 胚外体腔膜 d. 初级卵黄囊.
E N D
人 体 胚 胎 学 (human embryology) 李 冬 梅
胚泡植入(implantation) 1.子宫内膜:功能层→蜕膜(decidua),分娩时脱落 蜕膜细胞(decidual cell)←固有层基质细胞 ①底蜕膜 ②包蜕膜 ③壁蜕膜
3.滋养层变化: ①细胞滋养层 ②合体滋养层 ③滋养层陷窝 a.羊膜 b.羊膜腔 c.胚外体腔膜 d.初级卵黄囊
a.次级卵黄囊(secondary yolk sac) b.胚外中胚层(extraembryonic mesoderm) c.胚外体腔(extraembryonic coelom) 胚外体壁中胚层 胚外脏壁中胚层 d.体蒂(body stalk):
三胚层时期(第3 周) 1.原条(primitive streak): 上胚层细胞增殖 决定胚盘头尾方向 2.原沟(primitive groove):原条细胞增殖→深部迁移→沟状凹陷 内胚层(endoderm): 中胚层(mesoderm;胚内中胚层 ): 外胚层(ectoderm):上胚层改称 三胚层胚盘(trilaminar germ disc) 第3 周末,胚盘由三个胚层构成
三胚层时期(第3 周) 3.原结(primitive node) 原条头端细胞增殖快→结节状肥厚区 4.原凹(primitive pit):原结中央凹陷形成 脊索(notochord): 原凹处上胚层细胞向下增殖 头端迁移 内、外胚层间形成管状突 起 一条单独的细胞索 支持作用 诱导神经管发生 退化→成人椎间盘髓核
三胚层时期(第3 周) 5.胚盘由圆盘状→头大尾小鞋底形,尾侧连于体蒂 ①中胚层、脊索、胚盘头部增长快 ②原条生长慢、向尾端退缩、第4 周退化消失 不退化: 畸胎瘤 6. 口咽膜(oropharygeal membrane): 脊索头端内、外胚层直接相贴 泄殖腔膜(cloacal membrane) 原条尾端内、外胚层直接相贴
外胚层分化 1.神经管 神经板(neural plate;又称神经外胚层): 脊索诱导下,其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增厚形成的细胞板。 神经沟(neural groove):神经板中央凹陷。 神经褶(neural fold):沟两侧的部分隆起。 神经管(neural tube):始于未来的颈部区域, 渐向头、尾两端进行。 前神经孔(anterior neuropore):约在第25天闭合。 后神经孔(posterior neuropore):约在第 27 天闭合。 神经管头端┄脑泡┄脑原基 神经管的其余部分┄脊髓原基 神经管中央的管腔┄脑室、中央管
前神经孔不闭合→无脑儿 后神经孔不闭合→脊髓脊柱裂
外胚层分化 2.神经嵴 (neural crest) 神经管形成同时,神经褶的一些细胞迁到神经管背侧形成一条 纵行细胞索,继而分裂为两条,位于神经管的背外侧。 第 4 周末,神经嵴分节→ 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肾上腺髓质 某些 神经内分泌细胞 3.胚体头端两侧┄耳原基、晶状体原基 4.被覆胚体表面的外胚层┄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
中胚层分化 中 胚 层 的 早 期 分 化 及 神 经 管 的 形 成
中胚层分化 中胚层: 初:脊索两侧,均匀一层 继之:由中央向两侧分化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单一的薄层状结构 侧板中出现腔隙 胚内体腔(intraembryonic coelom) 体壁中胚层(somatic mesoderm) :与外胚层相贴 脏壁中胚层(splanchnic mesoderm):与内胚层相贴
中胚层分化 1.轴旁中胚层┄体节(somite) 体节从胚体头端向尾端形成,约3~4 对/天,共42~44 对。 ┄脊柱、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原基 2.间介中胚层(intermediate mesoderm) ┄泌尿与生殖器官原基 3.侧中胚层(lateral mesoderm;侧板中胚层lateral plate mesoderm) 体壁中胚层┄浆膜壁层及体壁的骨骼与肌肉的原基 脏壁中胚层┄浆膜脏层及内脏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的原基 胚内体腔┄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除一部分保持上皮性结构外,大部分形成疏松网状的间充质。 间充质细胞将分化成结缔组织、肌组织和心血管系统等。
胚盘的卷折: 鞋底形→圆柱状胚体; 第4 周初 头、尾端卷折┄头、尾褶 (head and tail fold) 两侧缘卷折┄侧褶(lateral fold) 第 4 周末胚体:“C”字形胚体(从头至尾)
内胚层的分化 神经管生长迅速→头、尾、侧褶加深→卵黄囊顶壁的内胚层卷入 胚体内→原始消化管(primitive gut)。 (位于神经管及脊索下方的纵行管) ┄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原基 前肠(foregut):原始消化管头端;头端有口咽膜封闭 后肠(hindgut):原始消化管尾端;末端腹侧有泄殖腔膜封闭 中肠(midgut):前后肠之间与卵黄囊相连部分 卵黄囊变细→卵黄蒂(yolk stalk)(第6 周末闭锁)
三胚层形成的组织和器官: 外胚层: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视网膜、 晶状体、外耳道、内耳迷路;口腔、鼻腔和肛门处的上皮; 牙釉质;表皮及其附属器;脑垂体、松果体及肾上腺髓质。 中胚层:结缔组织、软骨及骨;血液、血管、淋巴管及淋巴器 官;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肾脏、睾丸、附睾、输精管、 精囊腺、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穹隆部及肾上腺皮质。 内胚层: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及肺的上皮;扁桃体、中耳、 甲状腺、甲状旁腺及胸腺上皮;膀胱、尿道、前列腺及尿道 球腺上皮;生殖细胞。
三胚层分化 • 外胚层 神经系统 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 耳原基、晶状体、视网膜 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 肾上腺髓质 • 中胚层 泌尿与生殖器官 结缔组织 肌组织 心血管系统 肾上腺皮质 • 内胚层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器官发生期(organogenetic period): 第 5~8 周胚体外形变化明显,主要器官、系统原基形 成,对致畸因子(某些药物、病毒、微生物等)的影 响极其敏感。 胎膜(fetal membrane):胚胎发育中,胚体周围形成的一 些临时性器官(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绒毛膜)。 胎盘(placenta) :丛密绒毛膜+ 底蜕膜 胎膜与胎盘: 1.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必需的结构 2.功能:保护、营养、物质交换、分泌激素 3.胎儿娩出后,胎盘、胎膜及子宫蜕膜一并排出, 总称胞衣(after birth)
胎膜与胎盘 胎 膜 变 化 示 意 图
羊膜(amniotic membrane) 羊膜上皮 + 胚外中胚层
羊膜(amniotic membrane) 羊水(amniotic fluid):羊膜腔内充满的透明液体 吞咽 分泌 羊水 羊膜 胎儿 排尿 吸收 无肾、尿道闭锁、胎体与羊膜粘连 消化管闭锁、无脑儿、脑积水 羊水循环
羊膜(amniotic membrane) 1.羊水功能:保护胎儿,缓冲外力;利于胎儿运动,防止粘连; 保温;产时扩张宫颈,冲洗产道。 2.羊水的量:足月:1000 ml。 <500 ml┄羊水过少┄无肾、尿道闭锁、胎体与羊膜粘连 >2000 ml┄羊水过多┄消化管闭锁、无脑儿、脑积水 3.羊水穿刺 (1)羊水细胞培养:性别、染色体异常; (2)检测羊水中物质含量┄早期诊断先天性发育异常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神经管发育缺陷(无脑儿) ↓┄染色体畸变(Down 综合征[trisomy 21],即先天愚型)
卵黄囊(yolk sac) 1、人胚的卵黄囊小, 内无卵黄。 2、第 4 周: 顶部内胚层→原始消化管 其余部分→留在胚外,由胚外中胚层包裹 3、第 5 周:卵黄囊缩小,以卵黄蒂与中肠相连。 第 6 周末:卵黄囊与中肠脱离,卵黄蒂闭锁并入脐带。 约2 %成年人保留一憩室→梅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
卵黄囊(yolk sac) 4、第 5 周:近尿囊处卵黄囊背侧的内胚层→原始生殖细胞 →第 6 周迁移至正在发育的生殖腺→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卵黄囊(yolk sac) 5、第 3 ~6 周: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多处形成血岛 最早形成血细胞和血管的部位
尿囊(allantois) 1、尿囊(allantois) 第3周,从卵黄囊尾侧的内胚层向体蒂生出的盲囊。 人类:不发达。 鸟类:极发达,血管丰富。作用:呼吸、储存排泄物。 2、第3~5周,尿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血细胞及脐动、静脉。 3、圆柱状胚体形成 →尿囊根部纳入胚体→膀胱、脐尿管(urachus) 生后:脐尿管闭锁→脐中韧带 →尿囊胚外部分→脐带 (第2 月,人胚尿囊的胚外部分退化)
脐带(umbilical cord) 脐带:胚体与胚外部分相连接的条索状结构。 平均长度:约 55 cm,直径为 1~2 cm。 脐带过短:影响胎儿娩出,胎盘早剥 脐带过长:脐带绕颈、打结
脐带(umbilical cord) 1、早期胚胎:借体蒂与绒毛膜相连。 2、脐带形成:体蒂伸长,羊膜囊扩大,卵黄囊逐渐推向体蒂
脐带(umbilical cord) 3、早期脐带:表面有羊膜包裹,内有卵黄囊、尿囊、两条脐动 脉、一条脐静脉及粘液组织。 4、卵黄囊与尿囊闭锁消失后,脐带的内部仅有粘液组织及脐动、 静脉。 脐带假结节(false knot of cord):脐动、静脉生长迅速,在 脐带内螺旋状走行,外观上形似结节。 脐带真结节(true knot of cord):由于胎儿转动,使脐带打 结形成索扣状→血循环受阻,胎儿死亡。
绒毛膜(chorion) 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壁层
绒毛膜(chorion) 绒毛膜板: 第3 周初→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滋养层与胚外中胚层构成 初级绒毛(primary villus):细胞滋养层为中心,外包合体滋养层 次级绒毛(secondary villus):均匀分布于整个绒毛膜板 胚外中胚层结缔组织长入初级绒毛中轴 第三级绒毛(tertiary villus):第3 周末,绒毛中轴的胚外中胚层 细胞分化形成毛细血管网 细胞滋养层壳(cytotrophoblast shell):部分细胞滋养层细胞穿过合 体滋养层到达子宫内膜,并连接相邻绒毛形成┄固定绒毛于 子宫内膜
绒毛膜(chorion) 1.早期绒毛膜板(chorionic plate):绒毛分布均匀。 2.第8周以后: ①丛密绒毛膜(chorion frondosum):绒毛膜板与底蜕膜接 触部位,绒毛因营养丰富而生长迅速,形成许多复杂的 分支 ②平滑绒毛膜(chorion laeve):绒毛膜板与包蜕膜接触部 位,绒毛因受压而血管减少、营养不足,致使绒毛逐渐 退化;第 4 月时,绒毛完全消失。 3.羊绒毛膜(amniochorionic membrane):胚胎发育第3 月, 羊膜与绒毛膜相靠近并融合而形成。此时胚外体腔消失。
绒毛膜(chorion) 4.水泡样胎块(hydatidiform mole):绒毛表面滋养层增殖过度, 绒毛间质水肿,绒毛中的血管消失、排列紊乱,形成许多大 小不等的葡萄状水泡样结构。 绒毛膜上皮癌(chorionic epithelioma):滋养层细胞发生癌变。
胎盘(placenta) 丛密绒毛膜 + 底蜕膜 圆盘形,直径 15~20 cm,厚 2~3 cm,重 500~600 g 1、胎儿部;2、母体部
胎盘(placenta) 1、胎儿部:光滑;中央连有脐带 ①羊膜 ②丛密绒毛膜:包括绒毛膜板及其表面的绒毛 绒毛膜板上有绒毛干(60 个左右)→呈树枝状分支 固定绒毛(anchoring villus):主干的末端由细胞滋养层壳 附着于底蜕膜 游离绒毛(free villus):游离在绒毛间腔(intervillus space) 或胎盘血窦(placental sinus),浸在母血之中的绒毛 胎盘小叶:每1~4个绒毛干及其所属分支 2.母体部:粗糙。底蜕膜板及胎盘隔 两者表面均覆盖细胞滋养层壳,底蜕膜板有螺旋动、静脉开口
胎盘(placenta) 母血:底蜕膜螺旋动脉开口→绒毛间腔→底蜕膜板的静脉 开口→子宫静脉 胎血:脐动脉→分支→绒毛干及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网→绒 毛膜静脉→脐静脉 二者间隔以胎盘屏障(胎盘膜)
胎盘(placenta)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膜 placental membrane): 功能:阻挡母血内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血循环。 1.早期胎盘屏障: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绒毛内结缔 组织、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2.晚期胎盘屏障:合体滋养层、绒毛内结缔组织(少)、毛细血管 (多)、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与合体滋养层的基膜相贴(合二为一)
功能 胎盘(placenta) 1.新陈代谢 2.物质运输:通过胎盘膜完成。 ①抗体 ②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天花、麻疹 ③病毒螺旋体:风疹、麻疹、脑炎、脊髓灰质炎 ④药物:睾酮(女性胎儿男性化);海洛因(heroin)(胎儿药瘾) 反应停(thalidomide)(四肢畸形) 3.内分泌: 蛋白质激素: 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受精后第3周母体尿排出→第8周高峰 →第4月降至最低水平→产后几日消失。 ②人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人胎盘促乳素) 类固醇激素:孕酮及雌激素┄维持妊娠
胚胎从第 9 周起,除头部特大外,已具人形, 故称为胎儿(fetus) (一)胚胎龄测定 1.胚胎的月经龄:孕妇末次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时止,共 280 天左右,以 28 天为一妊娠月,则为 10 个月。 2.胚胎的受精龄: 排卵时间:月经周期的第 14~15 天左右 受精龄为 280 -14 = 266 天 (二)预产期(expected date of delivery,EDD;expected date of confinement,EDC) 计算方法: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减去 3 个月加 7 天再加一 年。提前或超过 20 天者均属正常。
孪生(twins) 又称双胎。一次分娩生下两个新生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