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72 Views
呼吸功能不全. (一) 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功能代谢变化 (四)防治原则. (一)概 述 1. 概念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PaO 2 ↓ 或伴有 PaCO 2 ↑ 的病理过程。 2. 判断标准 PaO 2 < 8kPa (60mmHg) PaCO 2 > 6.6kPa (50mmHg ). 3. 分类: ( 1 ) 按血气变化特点分. Ⅰ型: PaO 2 <8kPa , PaCO 2 正常. Ⅱ型: PaO 2 <8kPa , PaCO 2 >6.65kPa. ( 2 )按原发病变部位不同分
E N D
(一) 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功能代谢变化 (四)防治原则
(一)概 述 • 1.概念 •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PaO2↓或伴有PaCO2↑的病理过程。 • 2.判断标准 • PaO2<8kPa (60mmHg) • PaCO2 >6.6kPa (50mmHg)
3.分类: • (1)按血气变化特点分 Ⅰ型: PaO2<8kPa , PaCO2正常 Ⅱ型:PaO2<8kPa , PaCO2>6.65kPa (2)按原发病变部位不同分 中枢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 (3)按病程经过不同分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4.按发病机制分 通气型呼吸衰竭 换气型呼吸衰竭
限制性 通气 障碍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不能收缩 呼吸动力 胸廓及胸膜疾患 肺组织变硬 顺应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肺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障碍: 肺的扩张和回缩受限引起的通气障碍。 原因 机制
(2)阻塞性通气障碍: 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通气不足。 关键是气道阻力增加。 诸多因素影响着气道阻力,最重要的是气道口径。 气道阻塞可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两类。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管阻塞 胸 外 呼 气 吸 气 吸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道阻塞 胸 内 呼 气 吸 气 呼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外周气道阻塞 等 压 点 等 压 点 30 25 20 20 正常 肺气肿 呼气性呼吸困难
气道狭窄 或阻塞 胸壁损伤 呼吸中枢抑制 弹性阻力增加 脊髓高 位损伤 呼吸肌 无力 脊髓前角 细胞受损 运动神经受损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肺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肺泡通气不足 PAO2↓ PaO2↓ PACO2↑ PaCO2↑ ◆肺通气障碍———Ⅱ型呼吸衰竭
O2 CO2 表面活性物质 2. 肺换气功能障碍 (1)肺弥散障碍 血液 肺泡 原 因 (1)肺泡膜面积减少 (2)肺泡膜厚度增加 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 间质
血气变化 PaO2↓ PaCO2不变或↓ 因为CO2弥散能力比O2大 ◆肺弥散障碍——Ⅰ型呼吸衰竭
(ventilation-perfusion imbalance)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类型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V/Q↓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V/Q↑
a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病因 支哮、慢支、阻塞性肺 气肿、肺纤维化、水肿等 机制 部分肺泡通气↓ 血流正常 →V/Q↓ →静脉血掺杂 (功能性分流)
血气变化 通气不足 病肺:PaO2↓↓、CaO2↓↓ PaO2↓ CaO2↓ 健肺:PaO2↑↑、CaO2↑ 病肺:PaCO2↑↑、CaCO2↑↑ PaCO2N CaCO2N 健肺:PaCO2↓↓、CaCO2↓↓
b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病因 肺动脉炎、肺血管 收缩、栓塞 、破坏等 机制 部分肺泡血流↓ 通气泡正常 → V/Q↑ →死腔样通气
血气变化 血流不足 病肺:PaO2↑↑、CaO2↑ PaO2↓ CaO2↓ 健肺:PaO2↓↓、CaO2↓↓ 病肺:PaCO2↓↓、CaCO2↓↓ PaCO2N CaCO2N 健肺:PaCO2↑↑、CaCO2↑↑
在生理情况下,有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即解剖分流。此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故又称真性分流。在生理情况下,有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即解剖分流。此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故又称真性分流。 C 解剖分流增加 在病理情况下,如: 支气管血管扩张 动-静脉短路开放 肺实变肺不张等 静脉血掺杂 (真性分流) 吸入纯氧可提高功能性分流的PaO2,而不能提高真性 分流的PaO2,可资鉴别。
原因与发病机制小结 1.通气障碍通常引起Ⅱ型呼衰 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和阻塞性2种类型。 2.换气障碍通常引起Ⅰ型呼衰 换气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3.临床上常为多种机制参与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 • 原因 • 感染、休克等 • 病理变化 • 肺出血、水肿、肺不张、微血栓、肺泡透明膜形成
致病因子 • 发生机制 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体液介质 微血栓形成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和通透性增高
肺水肿 透明膜形成 弥散障碍 • 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PaO2↓ PaCO2 N或↓ 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痉挛 功能性分流 微血栓形成 肺血管收缩 死腔样通气
(三)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CO2潴留引起 呼吸性碱中毒:缺氧(尤其Ⅰ型)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缺氧、肾功能不全所致 代谢性碱中毒:多为医源性 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血症、高氯或低氯血症等。
2.呼吸系统的变化 呼吸增强 呼吸抑制 呼吸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
3. 循环系统的变化 (1) 心血管中枢兴奋与抑制 (2) 肺源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 1)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过度 2)缺氧酸中毒→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3)用力呼吸时心脏受压→心脏舒张受限度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 脑功能障碍 • 缺氧 • PaCO2↑ (2) 肺性脑病(pulmonnary encephalopathy) 发生机制 1)缺氧酸中毒对脑血管的影响---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脑间质水肿等。 2)缺氧酸中毒对脑细胞的损害- - 脑细胞水肿。
5. 肾功能变化 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及管型等。 重者:急性肾衰 6.胃肠变化 • 胃粘膜糜烂、溃疡→消化道出血
(四)防治原则 • 1.防治原发病 • 2.改善通气 • 3.合理给氧 • Ⅱ型患者: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 4.防治并发症 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