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30 Views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现在认为,机体许多器官、组织都有内分泌的功能,故有胃肠内分泌、心脏内分泌、肾脏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等。. 图 11-1. 内分泌系统. 激素 :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激素 (hormone) 。 远距分泌: 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E N D
第一节 概述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现在认为,机体许多器官、组织都有内分泌的功能,故有胃肠内分泌、心脏内分泌、肾脏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等。
图11-1 内分泌系统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hormone) 。 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的方式。 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自身的方式。 激素作用的特定部位称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
一、激素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分两类: (一)氮激素 1.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 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降钙素、胃肠激素等。 2.胺类激素: 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
二、激素的作用特征 (一)激素-受体特异性 (二)信号放大系统 (三)反馈调节 (四)多样化效应 (五)激素的协同与拮抗
三、激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 (一)激素的生物合成 (二)激素的释放
图11-2 四、激素作用的机制 (一)肽类和胺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图11-4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 图11-5
图11-6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一、腺垂体激素 (一) 生长素(growth hormone GH)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缺乏→侏儒症; 幼年时期过多→巨人症; 成年后过多→肢端肥大症。
(2)对代谢的作用 ①蛋白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脂肪:GH能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GH过量因脂肪酸氧化↑→抑糖氧化。 ③糖:GH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GH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血糖增高→垂体性糖尿病。 2.生长素的分泌调节
(二)催乳素(prolaction PRL) 1.PRL的生理作用:催乳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引起和维持成熟的乳腺泌乳;调节月经周期。 ⑴对乳腺的作用:青春期乳腺的发育主要依靠雌激素(促进乳腺导管的发育)和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的发育)的作用。 妊娠期乳腺的发育是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共同作用,但此时雌激素却颉颃催乳素的生乳作用。因此,只有分娩后雌激素下降→催乳素才具有生乳作用。
⑵对性腺的作用: ①女性:在PRL与LH配合,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孕激素的分泌。 高浓度的PRL通过负反馈抑制作用→下丘脑GnRH下降→腺垂体FSH、LH下降→抑制排卵。 ②男性:PRL能促进前列腺和精囊腺的生长,加强LH促进睾酮的合成。 2.PRL的分泌调节
图11-7 二、神经垂体激素 下丘脑垂体束 视上核合成: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室旁核合成: 催产素(oxytocin,OXT) Ca2+ ADH、OXT 和运载蛋白 释放 ADH、OXT和运载蛋白
(一)催产素(oxytocin,OXT) 1.OXT的作用:OXT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以刺激乳腺的作用为主。 (1)对乳腺的作用:使乳腺泡和导管肌上皮收缩,乳汁排出。OXT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不致萎缩。 (2)对子宫的作用:对妊娠子宫有强烈收缩作用;对非孕子宫的收缩作用较小,但利于精子的运行。 2.OXT的分泌调节: (1)吸吮乳头引起的N-体液反射(射乳反射): (2)分娩时产道压迫引起的N-体液反射:
(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1.抗利尿作用 2.缩血管作用 3.释放ACTH作用 三、促黑激素 (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 MSH) MSH能促使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第四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 甲状腺激素主要有:四碘甲腺原氨酸(T4)-又称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 。 在腺体或血液中T4的含量占绝大多数,但T3的活性比T4强约10倍。
图11-8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二)甲状腺激素的运输和代谢 T3、T4释放入血后,以结合状态(与3种血浆蛋白结合)和游离状态二种形式运输。T4主要以结合型存在(占99%以上),T3主要以游离型存在。 只有游离型才有生物活性,T3的生物活性比T4约大5倍。 结合型与游离型可以互相转换,使游离型的T4与T3在血中保持一定浓度。 T3的半衰期为1.5天,T4的半衰期为7天。T3与T4的20%在肝脏、80%在靶组织中被脱碘酶脱碘降解。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1.氧化产热 T3与T4最显著的作用是加速机体绝大多数细胞的能量代谢,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BMR)升高。 2.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和代谢
T3与T4生理剂量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T3与T4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虽能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但更明显的作用是通过肝加速胆固醇的降解。 T3与T4生理剂量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大剂量时则促进蛋白质的分解(骨骼肌蛋白分解→肌缩无力,骨组织蛋白分解→骨质疏松、血钙增加)。 T3与T4对三大物质的代谢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分解作用。剂量大时主要是分解作用,小剂量时促进蛋白质和糖原的合成。
(二)对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1.促进长骨的生长发育; 2.诱导某些生长因子的合成,促进N元轴突和 书突的形成,促进髓鞘及胶质细胞的生长。 影响胎儿脑的发育,兴奋成人的神经系统。 (三)其他作用 增加心率,促进消化系统的活动。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素将患呆小病。 预防呆小病应从妊娠期开始,积极治疗甲减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孕妇;治疗呆小病必须在出生3个月前补充T4、T3,否则难以奏效。
图11-9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
第五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糖皮质激素 (1)对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的作用 促进肝糖原异生,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胰岛素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出现糖原减少和低血糖;分泌过多则血糖升高,甚至能引起类固醇性糖尿。
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皮质醇分泌过多,则会引起生长停滞,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及创口愈合延缓等现象 。 促进脂肪的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氧化过程,有利于糖异生。 皮质醇分泌过多,动员脂肪重新分布,导致 “向心性肥胖”(Cushing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对水盐代谢的影响类似醛固酮(活性只有醛固酮的1/400);糖皮质激素能抑制ADH的分泌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肾排水非常缓慢,甚至发生水中毒。
图11-10 Cushing综合征
(2)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失血、手术等)应激反应时,糖皮质激素 可发挥下列作用: 减少有害介质(缓激肽,蛋白水解酶,前列腺素等)的产生; 使能量代谢以糖代谢为中心,保证葡萄糖对脑、心脏重要器官的供应。 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升高血压。
(3)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 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糖皮质激素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粘液分泌,加速胃上皮细胞脱落。 糖皮质激素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有利于提高血管的紧张性和维持血压。 糖皮质激素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图11-11
二、肾上腺髓质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 交感神经 ACTH 多巴胺 NE E 多巴胺羟化酶 糖皮质激素 髓质细胞内 多巴胺和NE↑ 酪氨酸羟化酶活性↓ 注:→为促进;→为抑制
第六节 胰岛 一、胰岛素 (一)胰岛素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 促进糖利用,降低血糖; 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促进机体生长。
(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 胰岛素分泌 (还通过胃肠激素的间接作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β α 胰高血糖素 血糖↑ 肾上腺素 生长抑素 胰抑素 胃泌素、胰泌素、GH T4、糖皮质激素 抑胃肽 降钙素基 因相关肽 (CGRP) 氨基酸、脂肪酸↑ 注:→为促进;→为抑制
二、胰高血糖素 (一)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1.糖代谢: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2.脂肪代谢: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加强脂肪酸氧化,酮体生成增多。 3.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转运入肝细胞,为糖异生提供原料;抑制蛋白质合成。 4.其他:促进胰岛素、胰生长抑素的分泌;增强心肌收缩力。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胰高血糖素分泌 Β受体 M受体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血糖↑ 血糖↓ 生长抑素 C C K 胰泌素 胃泌素 脂肪酸↑ 氨基酸↑ 注:→为促进;→为抑制
图11-12 第七节 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及降钙素 一、甲状旁腺素和维生素D 甲状旁腺激素(PTH), 分泌降钙素(CT)和1,25-二羟维生素D3共同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 PTH具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的作用。 CT具有降低血钙、血磷的作用。 1,25-(OH)2-D3具有升高血钙和血磷的作用。
图11-13 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骨钙入血,升高血钙。 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 促1,25-(OH)2-D3生成,升高血钙。
二、降钙素 作用: (一)抑制骨钙入血,降低血钙和血磷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溶骨作用,增进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 (二)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和胃酸的分泌。 (三)抑制1,25-(OH)2-D3生成,降低血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