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1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苏州大学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范庭卫. 本章学习目标. 识记概念:教育心理学、自变量,因变量、相关、观察法、实验法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比较主要研究方法的特点 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理解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学科定义. 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科特点.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 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理论性与应用性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u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苏州大学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范庭卫

  2. 本章学习目标 • 识记概念:教育心理学、自变量,因变量、相关、观察法、实验法 •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 比较主要研究方法的特点 • 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 理解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 学科定义 •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 学科特点 •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 • 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 理论性与应用性 •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点

  5.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 •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

  6.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推理、情绪、意志、个性特征及学习等,并找出有关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 教育心理学则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研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主要是学校教育情境)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同时也要研究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影响,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教育过程中其他心理现象。

  7.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任务是揭示人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心理发展过程的特征和动态。 •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是大多数处于教育情境下正在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所以儿童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而应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并在教育过程中去探索他们的心理发展。 •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获得的事实,以确定教育的可能性,从而安排正确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

  8.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 •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 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或学生的行为问题,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因此,必须依据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决。 • 教育心理学不能孤立地研究个体行为,必须在社会心理学水平上分析个体的各种行为。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及集体的交往方式,影响每个人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应充分体现这些因素,必须充分应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提出处理这些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能。

  9. 学科体系 • 总论 • 学生与学习心理 • 教学与教师心理

  10. (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课题的正确选择; (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 (4)研究计划的制定; (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 (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 (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 研究程序 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

  11. 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 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 综合现有的知识; 解释已有的知识; 预测未来的知识; 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

  12. 假设 • 假设(hypotheses)——从理论中逻辑衍生出来的陈述。 • 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作依据,并且是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的,它不同于毫无根据的迷信、臆想,也和纯粹的猜测、幻想有区别。 • 预测性:假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推想出来的,因而是假定性的,它是否正确尚待检验。 • 可行性:假设中所包含的事件或概念(即变量)是可以操纵或测量的。

  13. 假设的基本类型 • 预测性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 例如: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逐渐提高,且表现出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 相互性假设是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 例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与儿童看暴力电视有关。 • 因果性假设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 例如:儿童的自信心发展对其操作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 研究与常识 • 独生子女会很任性 • “非常聪明的学生如果比同班同学小2到3岁,会有适应问题” • 当学生离开座位,教师说:“不要离开,坐好”

  15. 研究变量 •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即刺激变量,指作为研究对象,人为地加以变化、操纵的条件,以便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指研究所要观测的效果,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条件或因素,亦即被试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 • 无关变量指那些对研究结果会产生影响的其他刺激变量,是与研究的问题无关,但是却会影响其效果的变量。

  16. 研究方法 • 描述性研究 • 观察法 • 问卷调查法 • 个案法 • 相关研究 • 实验性研究 • 因果关系 • 控制

  17. 观察法定义 •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了解学生心理的研究方法。 • 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 • 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 • 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18. 观察法特点 • 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 • 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 • 观察者宜注意:(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

  19. 问卷法 •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要求被试对已拟订的问题进行回答,然后研究人员汇总回答结果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 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取样大,研究的被试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由于样组扩大,可以抵消一些中间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的统计处理具有科学性等。 • 问卷法的缺点: • 如问卷中题目的用语有时容易表露某种期待的答案;被试对问题的回答常有猜测,不易真实;统计处理较简单,难于进行质的分析等。

  20. 问卷法(续) • 编制问卷应注意: • (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 • (2)问卷题目内容应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须简单; • (3)被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的意图; • (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加入一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 • (5)问卷材料的选择须严格和客观,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21. 个案研究 • 个案研究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 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 • 对个案本人的有关资料,必须搜集齐全,除学校现成资料以外,其他如教师、同学的意见以及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与学生本人的交谈,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22. 实验法 •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 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 • 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23. 实验室实验法 •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 • 教育心理学的某些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如关于记忆的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电动“记忆鼓”考察被试学习某种材料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情况。

  24. 自然实验法 • 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设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是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

  25. 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 • 单组实验形式 • 等组实验形式 • 循环组实验形式

  26. 单组实验形式 • 单组实验形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组织形式。同一个组(或班级)先后分期接受两种不同的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对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 采用单组实验形式,手续简便,可以不打乱原有的学生班级,实验因素较易控制。 • 两个缺点:一是儿童的心理是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实验有不同的影响,由于被试生活经验的积累,后期的实验效果可能偏高;二是先前的实验因素对后继的实验因素可能起促进作用,或消极作用,即起正负迁移作用。

  27. 等组实验形式 •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等的组(或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这种形式称为等组实验形式。 • 在教育心理实验中,一般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或者采取两个实验组,对不同的组施加不同的实验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然后将各实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加以观测比较,并进行差异显著考验,便可决定哪种实验因素的作用大。

  28. 循环组实验形式 • 循环组实验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可在各组轮流施行。 • 采用循环组实验形式,各组的条件可不完全相等,在实验中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影响。 • 第一阶段实验之后,测验各实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 第二阶段实验时,将实验因素对调,实验时间应与第一阶段相同。 • 最后再测验各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便于确定何者较优越。采用循环组实验法,如果能做到被试各组条件完全相等,则更为理想。

  29. 正相关 (+1.00) (0.00) 负相关 (-1.00) 相关

  30. 研究方法比较练习

  31. 研究方法比较答案

  32. 学科产生、发展的简史 •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 •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 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 教育心理学四方面成就: • 主动性研究; • 反思性研究; • 合作性研究; • 社会文化研究。(布鲁纳,1994)

  33. 初创时期 • 特点是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 理论与研究的积累不够充分,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34. 发展时期 • 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分支学科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 内容庞杂,缺少严格理论体系; • 偏重于研究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5. 理论建设时期 • 特点是内容日趋集中,逐渐突出教与学的领域, • 重视结合实际教育进行研究

  36.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美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 1913~1914年桑代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扩大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 • 第一卷论人的本性, • 第二卷论学习心理, • 第三卷论智慧、疲劳和个别差异。

  37.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 20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 • 20年代之初,廖世承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教科书。 • 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 继廖世承之后,建国以前我国学者自己编著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还有潘菽(1935)、陈选善(1938)、肖孝嵘(1940)和艾伟等。

  38. 学习意义 • 准确了解学习者的问题 • 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 预测和干预 • 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39. 课程参考书 •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 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6.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科分支学科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7.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8.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9.吴庆麟主编,胡谊副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10.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0.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41. 本章学习目标 • 识记概念: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图式、顺应、同化、人格、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掌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 掌握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 掌握个别差异的主要表现。能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42. 发展的概念 • 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变化。 • 发展包括: • 生理发展 • 人格发展 • 社会性发展 • 认知发展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3. 发展的一般规律 • 发展的速度不相同( Rates differ) • 发展是有顺序的( Orderly) • 发展是逐步产生的( Gradual)

  44. 皮亚杰的术语 • 认知(Cognition) • ment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inking, knowing, and remembering • 图式( Schema ) • a concept or framework that organizes and interprets information • 同化(Assimilation) • interpreting one’s new experience in terms of one’s existing schemas • 顺应(Accommodation) • adapting one’s current understandings (schemas) to incorporate new information

  4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s)

  46.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 0-2岁 • 通过感觉学习(Learning through 5 senses) •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图示) • 目的性行为(Goal directed activity)

  47.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 2-7岁 •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 • 单维思维(One-way logic) • 守恒困难(Difficulty with centering & conservation) • 集体独白(Collective monologue)

  48.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 7 – 11岁 • 多维思维(Two way logic) • 守恒(Conservation) • 分类(Classification) • 排序(Seriation)

  49.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s) • 11 – 15岁 • 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o-deductive reasoning) • “科学”推理(‘Scientific’ reasoning) • 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t egocentrism)

  50.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 • 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 • 认知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 •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