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478 Views
金融風暴對亞洲景氣與台灣出口之影響分析. 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二所 張建一 副所長 中華民國 97 年 11 月 11 日. 簡報內容. 壹、歐美與亞洲總體經濟情勢分析 貳、台灣製造業情勢分析 參、台灣對外貿易未來趨勢分析. 壹、歐美與亞洲總體經濟情勢分析. 歐美政府目前因應金融危機之處理順序~. 單位:百萬美元. 一、全球金融風暴發展-歐美 (1/2). (10/12) 解決金融機構間流動性緊縮:由政府擔保銀行間拆款. (10/8) 挽救瀕臨危機的金融機構:挹注資金至水位不足的銀行. (10/12) 提振資本市場信心:政府購買部份銀行股票.
E N D
金融風暴對亞洲景氣與台灣出口之影響分析 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二所張建一 副所長中華民國97年11月11日
簡報內容 壹、歐美與亞洲總體經濟情勢分析 貳、台灣製造業情勢分析 參、台灣對外貿易未來趨勢分析
歐美政府目前因應金融危機之處理順序~ 單位:百萬美元 一、全球金融風暴發展-歐美(1/2) (10/12)解決金融機構間流動性緊縮:由政府擔保銀行間拆款 (10/8)挽救瀕臨危機的金融機構:挹注資金至水位不足的銀行 (10/12)提振資本市場信心:政府購買部份銀行股票 實質面是否為下一波衝擊?
美國接續可能採取之反景氣配套措施 一、全球金融風暴發展-歐美(2/2) • 對大型製造業進行紓困調查,確保失業率不再惡化 • 聯準會可能再次降息,以維持弱勢美元與刺激實質面 • 延展今年初的Economic Stimulus Act,確保占美國GDP 2/3的內需動能 • 向中國與日本舉債,以分攤7000億美元部分財務來源,維持美國境內的M1穩定以抑制通膨 • 要求主要貿易伙伴進一步開放市場,以確保美國出口能量
經濟成長率 (IMF估計)~美國2008 (1.5%) 、2009 (0.5%);歐元區2008(1.3%)、2009(0.2%) • 依照聯合國人口成長調查估計,美國在2005-2010年的人口成長率是0.97%,歐元區大部分在0.2%以上,亦即明年歐美地區平均每人GDP將會下降。 二、歐美未來景氣評估-景氣會衰退多久(1/4)
今年前二季美國實質GDP、工業生產、就業三項指標只有GDP受出口帶動影響仍在上升,工業生產與就業等實質面指標開始呈現衰退跡象,加上自第三季起零售數據亦開始呈現下滑,因此在內需疲軟下,美國GDP極有可能在第三季及第四季呈現負成長,正式步入衰退。今年前二季美國實質GDP、工業生產、就業三項指標只有GDP受出口帶動影響仍在上升,工業生產與就業等實質面指標開始呈現衰退跡象,加上自第三季起零售數據亦開始呈現下滑,因此在內需疲軟下,美國GDP極有可能在第三季及第四季呈現負成長,正式步入衰退。 • 10月8日聯準會公佈美國消費信貸萎縮3.7%,除金融機構緊縮銀根外,亦反應美國家戶開支轉趨保守。美國消費總支出每年約為9.2兆美元,占全球總量54.3兆美元的16.9%,一旦衰退,對以美國為終端市場的歐洲以及亞洲市場出口會造成一定影響。 二、歐美未來景氣評估-景氣會衰退多久(2/4) 註:GDP與工業生產為較去年同期成長率;就業則為自今年初累計減少人數
美國除了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期維持長達4年的連續衰退外,戰後歷經石油危機時期時衰退期間都維持在1年左右,隔年隨即有明顯反彈。美國除了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期維持長達4年的連續衰退外,戰後歷經石油危機時期時衰退期間都維持在1年左右,隔年隨即有明顯反彈。 二、歐美未來景氣評估-景氣會衰退多久(3/4) • 最近一次的衰退發生在2001年網路泡沫,隔年美國經濟隨即緩步回溫,但2001年時的美國資訊軟硬體產業占其GDP比重僅達6.5%左右,相較於2007年美國金融業與房地產業合計占其GDP達20.3%,且問題涉及廣大家戶,而不只是單純的企業IT支出與IT從業人員失業,此次景氣恢復期恐不能用以往經驗而樂觀看待。 • 以當期指標的GDP成長率來看,金融業過去景氣下行時期最長約3年左右(1992-1994);不動產業為4年左右(1985-1988)。
以落後指標的就業來看,金融業過去就業下行最長的期間為5年(1988-1992),其次為4年(1979-1982);房地產業就業下行最長期間為7年(1985-1991)。以金融與房地產業就業前幾年還處成長來看,若2009年金融業與房地產業快速整併調整落底,保守也要2012年才能看到就業開始反應,也就是說景氣大概會在2011年下半年以後才有可能明顯復甦。以落後指標的就業來看,金融業過去就業下行最長的期間為5年(1988-1992),其次為4年(1979-1982);房地產業就業下行最長期間為7年(1985-1991)。以金融與房地產業就業前幾年還處成長來看,若2009年金融業與房地產業快速整併調整落底,保守也要2012年才能看到就業開始反應,也就是說景氣大概會在2011年下半年以後才有可能明顯復甦。 二、歐美未來景氣評估-景氣會衰退多久(4/4)
此波金融海嘯對亞洲之影響,主要來自於流動性問題。由於亞洲大部份國家擁有穩健的外匯儲備和財政收支,加以國內銀行未大量持有不良海外資產,多數亞洲經濟體或能安然渡過全球金融震盪。此波金融海嘯對亞洲之影響,主要來自於流動性問題。由於亞洲大部份國家擁有穩健的外匯儲備和財政收支,加以國內銀行未大量持有不良海外資產,多數亞洲經濟體或能安然渡過全球金融震盪。 • 南韓:經常帳赤字、外債超過外匯儲備,加以韓國貨幣猛貶值,加重國內通膨壓力(風險最大) • 越南:經常帳赤字嚴重(消費、通膨壓力) • 印尼:外資占股市比重較高 三、亞洲的影響-金融體系的直接影響(1/4)
觀察金融風暴後,美國耐久財預期下滑將更加顯著,此外非耐久財及服務類亦可轉為下滑。觀察金融風暴後,美國耐久財預期下滑將更加顯著,此外非耐久財及服務類亦可轉為下滑。 三、亞洲的影響-實質面出口的影響(2/4)
就美國出口而言,在具體項目上,所得彈性較大的汽車,以及休閒與運輸類的消費支出將持續下滑;若金融風暴擴大影響實質面與金融業以外的就業,則其他彈性較低的必需品如成衣鞋類等亦有可能下滑。就美國出口而言,在具體項目上,所得彈性較大的汽車,以及休閒與運輸類的消費支出將持續下滑;若金融風暴擴大影響實質面與金融業以外的就業,則其他彈性較低的必需品如成衣鞋類等亦有可能下滑。 三、亞洲的影響-實質面出口的影響(3/4)
日韓以汽車業所受影響最為顯著,兩岸在電腦週邊產品與機械設備上將受影響,東協部份以則以珠寶、家具、影音系統以及成衣紡織等受影響較大。這些產品對歐美出口預計將持續下滑,若考量亞洲國家對歐美的出口比重,中日韓台所受衝擊較大。日韓以汽車業所受影響最為顯著,兩岸在電腦週邊產品與機械設備上將受影響,東協部份以則以珠寶、家具、影音系統以及成衣紡織等受影響較大。這些產品對歐美出口預計將持續下滑,若考量亞洲國家對歐美的出口比重,中日韓台所受衝擊較大。 三、亞洲的影響-實質面出口的影響(4/4)
直接衝擊部分,亞洲國家所受影響普遍為外資撤出造成股市下跌與匯率波動,以及若干外資銀行比例較高國家的銀行流動性問題,然各國已積極因應,直接衝擊應可在控制之內。整體觀察下,韓國與越南可能較高的總體經濟風險。直接衝擊部分,亞洲國家所受影響普遍為外資撤出造成股市下跌與匯率波動,以及若干外資銀行比例較高國家的銀行流動性問題,然各國已積極因應,直接衝擊應可在控制之內。整體觀察下,韓國與越南可能較高的總體經濟風險。 • 間接衝擊部分,中日韓台在資本財與耐久性消費財出口將面臨較高衝擊,東協所生產之非耐久性消費財亦將逐件受到波及,但考量亞洲區域內貿易程度逐漸提高,以及中國與印度的內需市場支撐,歐美金融風暴對出口的影響雖大,但應不至於使亞洲國家明年經濟全面顯著趨緩或甚至衰退。 • 對於總體經濟存在較大風險的越南,建議政府主動調查越南台商在交易上的美元需求,必要時協助越南台商在台灣的母公司取得足夠的美元,以確保其交易穩定。 • 此外建議責成駐韓經濟組密切觀察韓元走勢與韓國大企業的生產活動,若韓元續貶,建議廠商可轉從韓國進料,並觀察是否有韓商因進料困難,無法接單而產生轉單的現象。 四、綜合發現
一、生產指數(1/2) • 97年97年9月份製造業的生產指數為108.10,較上年同期衰退1.13%,為96年3月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按四大類型區分的生產指數中,金屬機械工業衰退6.53%,資訊電子工業成長11.23%,而化學工業衰退17.12%,民生工業則是衰退4.61%。
一、生產指數(2/2) • 97年9月份製造業各中分類產業中,其他運輸工具業成長15.03%表現最好,電子零組件業增加12.89%表現次之。衰退幅度最大的產業則是汽車及其零組件製造業(-24.58%)與化學材料業(-23.13%)。
二、生產值 • 97年1~8月製造業產值為9,451,733百萬台幣,較96年同期成長10.97%,金屬機械為2,630,760百萬新台幣,成長11.46%;資訊電子業為2,959,266百萬台幣,成長4.72%;化學工業為2,992,301百萬台幣,成長19.87%;民生工業869,406百萬台幣,成長4.14%。
三、出口值(1/3) • 97年1~8月製造業出口值為164,936百萬美元,較96年同期成長11.65%;金屬機械業為36,213百萬美元,成長6.91%;資訊電子業為72,870百萬美元,成長9.06%;化學工業為40,609百萬美元,成長30.42%;民生工業為15,244百萬美元,衰退4.14%。
三、出口值(2/3) • 97年9月我國出口前5大貨品依序為(1)電子產品59.1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少4.6%;(2)基本金屬24.8億美元,增加9.7%;(3)精密儀器18.7億美元,減少7.0%;(4)塑膠橡膠及其製品15.1億美元,減少7.9%;(5)礦產品14.5億美元,增加19.0%。 單位:百萬美元;%
四、受雇員工人數(1/2) • 97年1-8月製造業受雇員工人數為2,518,004人,較96年同期增加1.46%;金屬機械業為753,180人,成長2.94%;資訊電子業為801,164人,成長3.26%;化學工業為497,971人,衰退0.73%;民生工業為465,690人,衰退1.45%。
四、受雇員工人數(2/2) • 97年8月份各中分類產業受雇員工人數成長率以菸草業增加5.28%最多,電子零組件業成長5.18%次之。減少幅度較大的產業則是皮革及毛皮製品業(-10.34%)與家具及裝設品業(-8.74%)。
五、外銷訂單(1/3) • 97年9月外銷訂單金額達31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加8.7億美元,年增率為2.82%。就本月各接單貨品觀察,以資訊與通信產品較上年同月增加7.2億美元或增10.61%貢獻最多,主因筆記型電腦品牌與代工大廠亞洲地區訂單持續挹注;其次為電子產品,較上年同月增加2.4億美元或增3.19%,係亞洲地區消費性電子產品接單平穩;而運輸工具及其設備則因上年基期較低所致,較上年同月增加1.1億美元或增16.49%。
五、外銷訂單(2/3) • 97年9月外銷接單前3大貨品別依序為:(1)電子產品77.4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3.19%;(2)資訊與通信產品75.1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10.61%;(3)精密儀器等產品27.4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1.69%。外銷接單前3大地區別依序為:(1) 大陸(含香港)接單7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10.79%,以精密儀器等產品減少2.3億美元減幅較大;(2)美國接單73.9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2.29%,以電子產品減少1.5億美元減幅較大;(3)歐洲地區接單65.9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14.94%,以電子產品增加2.8億美元為最多。
五、外銷訂單(3/3) • 97年9月外銷接單前3大貨品別依序為:(1)電子產品77.4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3.19%;(2)資訊與通信產品75.1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10.61%;(3)精密儀器等產品27.4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1.69%。
一、我國近年來的貿易表現(1/5) • 2007年出口金額持續擴大至246.7十億美元,成長幅度為10.12%。 • 2007年進口金額持續增加至219.3十億美元,成長幅度為8.17%。
一、我國近年來的貿易表現(2/5) • 對中國的出口比重持續增加 ︰由於台灣對中國貿易管制逐漸開放,加上台商赴中國投資所創造的貿易效果,使得兩岸三地的經貿活動日益活絡,1994年我國對中國的出口比重為23%,至2007年已提升至39.5%,相對2006年增加1.1個百分點。
一、我國近年來的貿易表現(3/5) • 對外投資及產業升級帶動機械設備及零組件需求 ︰以商品特性來觀察我國之出口結構,以中間產品B類最重要,其次為中間產品A 類,再者為機械設備和非耐久消費財,2007年佔我國出口比重各為52.35%、20.00%、13.23%及6.18%。單就機械設備及中間產品而言,三者佔我國2007年出口比重為85.58%,較2006年略為下滑0.12個百分點。
一、我國近年來的貿易表現(4/5) • 對中國進口比重提高,原物料價格居高影響進口地區︰中國在2005年超越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進口國後,我國對其進口比重在2007年仍持續擴增,達到13.5%的水準,顯示我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日益擴大。從整體進口結構看來,2007年其他地區的進口比重大幅增加,其影響因素應來自於石油、原物料價格攀升影響。
一、我國近年來的貿易表現(5/5) • 進口產品以機械設備及零組件為主︰若以商品特性來觀察我國之進口結構,以中間產品B類最重要,其次為中間產品A 類,再者為機械設備,2007年佔我國進口比重各為30.83%、25.93%及15.40%,三者佔我國2007年進口比重高達72.16%;由於原油價格在2007年價格維持高檔,使得礦業及能源產品的比重維持在16%左右。
二、2008年對中國出口表現(1/2) • 7月對中國的出口衰退達17.29% ︰2008年7月對中國出口金額為5.69十億美元,較上個月衰退17.04%,但較去年同期成長18.66%;累計2008年1-7月對中國出口金額有41.46十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7.56%。
二、2008年對中國出口表現(2/2) • 中間產品A類的出口比重持續下降︰以商品特性來觀察我國對中國的出口結構,中間產品B類所佔的比重最高,2008年7月該比重有58.91%,較上個月減少0.02個百分點,而中間產品A類的出口比重自2月起已連續6個月呈現衰退情形,7月該比重為27.35%。
三、2008年7月對亞洲出口表現(1/2) • 以商品特性觀察,我國農林漁牧狩獵產品有41.06%出口至日本,亦有食品加工業產品主要有31.81%出口至日本,飲料及菸草業產品則主要出口至香港(21.93%)與泰國(20.60%),礦業及能源產品主要出口至印度(67.18%),中間產品A類、中間產品B類與機械設備則主要出口至中國(82.61%)。
三、2008年7月對亞洲出口表現(2/2) • 觀察亞洲國家在我國出口市場的佔有率,除中國之外,以香港的佔有率最高,有12.03%,日本次之,為6.42%,新加坡再次之,為5.05% • 2008年7月對主要亞洲國家的出口表現,對中國(-17.29%)、印尼(-24.83%)、泰國(-14.35%)、印度(-19.98%)有兩位數的衰退幅度,不過對南韓(12.61%)、新加坡(16.82%)、菲律賓(11.44%)亦有兩位數的成長幅度,且我國對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出口比重亦有提升的情形。
四、台灣對外貿易未來趨勢(1/3) • 隨著金融風暴持續擴大,全球市場目前的景氣仍不振,台灣仍將持續面臨內需不振,與出口成長減緩的雙重壓力,我國經濟與對外貿易未來表現恐將持續受到全球經濟速度趨緩的波及。 10月30日世界銀行指出,2009年世界貿易總額可能縮減2%,為1982年來首見,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10%的成長率。
四、台灣對外貿易未來趨勢(2/3) • 2008年9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17.9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8.7億美元,年增率為2.82%;增加幅度持續下降,已連續6個月增幅呈現縮小趨勢。 • 2008年9月從中國(含香港)接單金額為7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10.79%,衰退幅度更甚8月的-8.86%
四、台灣對外貿易未來趨勢(3/3) • 2008年3月26日新台幣從30.01起貶至10月24日貶值幅度11.34%,9月以來貶值幅度僅5.76%,相較於韓國同期間的44.33%與27.59%,未來恐影響我國製造業出口競爭力。
報告完畢 意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