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65 Views
自行車騎乘者之騎乘體驗、休閒涉入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之研究. 作者:周佳蓉、王月鶯、陳國勝 報告:謝博 任. 摘要.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自行車風氣興盛,而在台灣旅遊市場中發展出自行車旅遊活動,可視為一種「特殊興趣旅遊」 研究動機:國內少有探討自行車旅遊活動之需求的研究 。 研究目的 :從自行車旅遊者的騎乘經驗與休閒涉入角度探討自行車旅遊偏好間的市場區隔。 研究方法 :本研究問卷調查法,並採取立意抽樣。 研究對象 :有自行車旅遊活動經驗的騎乘者。 研究結果 :自行車騎乘經驗及休閒涉入的程度會造成在旅遊需求偏好上的顯著差異。
E N D
自行車騎乘者之騎乘體驗、休閒涉入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之研究自行車騎乘者之騎乘體驗、休閒涉入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之研究 作者:周佳蓉、王月鶯、陳國勝 報告:謝博任
摘要 • 研究背景:近年來國內自行車風氣興盛,而在台灣旅遊市場中發展出自行車旅遊活動,可視為一種「特殊興趣旅遊」 • 研究動機:國內少有探討自行車旅遊活動之需求的研究。 • 研究目的:從自行車旅遊者的騎乘經驗與休閒涉入角度探討自行車旅遊偏好間的市場區隔。 • 研究方法:本研究問卷調查法,並採取立意抽樣。 • 研究對象:有自行車旅遊活動經驗的騎乘者。 • 研究結果:自行車騎乘經驗及休閒涉入的程度會造成在旅遊需求偏好上的顯著差異。 • 研究價值:提出自行車旅遊市場之區隔與行程規劃建議。 • 點評:言簡意賅,該提到的重點都有概括在內。
緒論(1/4) • 當前的自行車騎乘風氣已從「短暫」騎乘的型態發展為一種「旅遊」方式及工具。國內知名自行車製造商(美利達與捷安特)也推出自行車旅遊活動。 • Ritchie(1988)認為透過騎乘自行車觀光旅遊可帶動鄉村遊憩,並創造可觀的收益。 • 張馨文(2003)介紹了歐美國家自行車旅遊之發展,並指出許多國家推展自行車專用道或騎乘專區。而台灣亦然。這些自行車道是自行車觀光旅遊行程中重要的部分。
緒論(2/4) 以下為幾位學者對「自行車旅遊」之定義:
緒論(3/4) 以下作者列出一些探討各地方休閒性自行車道之相關研究
緒論(4/4) • 作者指出,上述(前頁)之研究主要為探討自行車遊憩者的心理因素與心理層面之效益。 • 而本研究希望藉由自行車騎乘車對於此類型旅遊活動之騎乘經驗、對該活動之涉入程度等心理層面,衍生探究其對騎乘活動之旅遊需求。 • 本研究以探討自行車騎乘活動且具有「觀光旅遊」者為對象,了解其騎乘經驗,並探討休閒涉入之變化,再進一步檢視他們對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的差異性。 • 最後作者針對不同族群提出適當的行程與規劃建議。 • 點評:在緒論中,作者說明其他研究探討的方向與內容,並且提出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之差異。
文獻回顧(1/5) 自行車旅遊活動: • 作者列舉出以下幾個定義,例如:Simonsen and Jørgenson (1996)將自行車旅遊者(cycle tourist)定義為「任何國籍者,在假期中,於某些部分或過程使用自行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且騎自行車為假期中重要的一部份」。Sustrans(1999, p.1)則定義自行車旅遊為「遊憩的探訪,無論是離家過夜或僅是一日遊,以休閒性的騎自行車為基本且是探訪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等。 • 而作者在本研究中將自行車旅遊定義為:在旅遊的過程中,以騎乘自行車為主要的交通方式進行移動與遊覽(但也可能會使用其他運輸工具接駁到一特定的騎乘點,如火車、遊覽車、小汽車等),才返回出發地。
文獻回顧(2/5) 自行車騎乘經驗: • South Australian Tourism Commission (2005, 引自Ritchie, et al. 2010)將自行車旅遊活動者分為全心投入者(dedicated)、有興趣者(interested)及插花者(incidental/opportunistic)。 • Simonsen and Jørgenson(1996)以組織模式的不同將自行車旅遊分為(1)團體騎乘、(2)個體騎乘。 • Trauer(2006)認為在特殊旅遊活動中,參與者經驗背景會影響旅遊體驗。 • Ritchie(1998)發現在自行車旅遊中,騎乘者經驗、本外國身分、性別會影響體驗感受。
文獻回顧(3/5) 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 • Simonsen and Jørgenson(1996)認為自行車旅遊產業由以下四部分所組成。(1)主要可經驗產品、(2)組織性旅遊產品、(3)行銷架構、(4)行銷通路。 • Chang and Change(2005)發現自行車旅遊者與興賢性自行車使用者對環經因素之偏好有所不同。 • Ritchie(1998)認為自行車遊客族群具備非同一性質。 • Lumsdon(1996,引自Ritchie)分類顯示參與自行車旅遊者可能具有不同的騎乘經驗、對旅程的安排與需求也有所差異。
文獻回顧(4/5) 休閒涉入: • Havitz and Dimahcne,1997; McIntyre, 1989 「涉入」反應個人對活動或產品關連的程度。休閒與觀光學者認為涉入是一個多面向的構面,被描述為一段心裡確認的過程而導致不同程度的行為、認知與情感投入於某一活動、產品或情境上。 • Ritchie等(2010)認為自行車旅遊是以參與為基礎(participation-based)的活動,適合以持續性涉入的概念來闡釋。 • Havitz and Howard(1995)高涉入程度會使個人調整日常生活,甚至改變生活風格以納入休閒活動。
文獻回顧(5/5) 休閒涉入(續): • Scott and Shafer(2001)以遊憩專業化的角度來看,專業化是一種發展過程,使參與者涉入程度提升,影響其對該活動之偏好。 • 彭于珊與林必寧(2011)以持續性涉入差異進行長程自行車旅遊騎乘者,發現當其為團騎、參與車隊及高年資等騎乘者,對於自行車的喜好程度、主動參與度、投入程度、忘我、回饋、接受挑戰、環境適應與樂趣等中有較高的認同度;亦即,高涉入度對自行車騎乘帶來高認同度。
研究方法(1/3) 研究架構圖
研究方法(2/3) 問卷設計與內容: 問卷共包含以下四部分
研究方法(3/3) 問卷發放與回收: • 因為車隊有區分騎乘頻率與騎乘參與旅行行為,故作者將範圍擴大增加至自行車專賣店。 • 透過利益抽樣於台中、南投、高屏、雲嘉南之自行車車隊與專賣店之旅遊行程參與者。抽樣誤差不大於5%,信賴度95%的條件下所需樣本數為384份。 • 本研究發放450份問卷,回收370份,有效365份。回收率81.1%。 • 統計分析方法:描述統計、因素分析、ANOVA、群集分析、一致性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
研究結果分析(1/12) • 樣本背景描述: 年齡:21-35歲(54.2%) 性別:男性(68.6%) 職業:商業/服務業(28.8%) 婚姻:未婚(62.5%) 收入:2~5萬(47.4%) 是否擁有自行車:擁有自己的自行車(74.8%) 35.9%的填答者表示目前有參加自行車騎乘俱樂部
研究結果分析(2/12) • 平日騎乘經驗: 騎乘頻率:4~7天(21.9%) 平均騎乘時間:1~2小時(31.5%) 平均騎乘距離:1~5公里(24.4%)5~10公里(22.7%)20公里以上 (21.9%) 騎乘範圍:郊區(56.7%) 自行車旅遊經驗:1次(45.2%) 騎乘道路型態:自行車專用道(46.3%) 參加自行車旅遊頻率:極少(34.8%) 自行車旅遊活動形式:參加別人籌組的車隊(38.4%) 住宿:以民宿、青年活動中心、簡單旅館為最多。
研究結果分析(6/12) • 休閒涉入與騎乘體驗 1.休閒涉入:
研究結果分析(7/12) • 休閒涉入與騎乘體驗 2.騎乘經驗與休閒涉入程度
研究結果分析(10/12) • 休閒涉入族群與自行車旅遊需求之關係 1.休閒涉入族群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差異分析 休閒涉入族群的特性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達與社會連結四個構面之平均數得知其特性。
研究結果分析(11/12) • 休閒涉入族群與自行車旅遊需求之關係 1.休閒涉入族群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12/12) • 本研究採用三休閒涉入族 群對26項自行車旅遊需求之 答題「重要」與「非常重要」 視為及對剛屬性的理解,進而 利用交叉編表,採一致性分析 中卡方方式計算距離,並以最 多兩構面途徑發展出三涉入族 群與自行車旅遊需求偏好項目 的關聯知覺圖。
結論與建議(1/4) • 本研究發現中投、高屏、雲嘉南地區的自行車騎乘者: 1. 騎乘頻率4~7天/次最多 2. 平均時間1~2小時 3. 距離平均1~5公里且超過半數於郊區進行 4. 多數人參加自行車旅遊活動以1次最多 5. 騎乘道路型態以「自行車專用道」最多 6. 極少參加自行車旅遊活動 7. 住宿以選擇民宿、青年活動中心、簡單旅館為選項 結果顯示受訪者之自行車騎乘偏向短時間、休閒、選擇騎乘於自行車道。參加旅遊活動時多已加入他人籌辦之活動為考量
結論與建議(2/4) • 本研究一發現平日騎乘自行車經驗與其休閒涉入程度有高度相關性。越豐富的騎乘經驗帶來更高的涉入程度。此與Scott and Shafer(2001)之論證符合。 • 本研究將自行車旅遊需求項目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分為五大構面,分析結果顯示,「低涉入群」最重視之「行程舒適與安全性」、體驗過程及自然景點,「中涉入群」與「高涉入群」已具有一定的騎乘經驗,因此較偏好專業帶領、挑戰越野與行程的變化。 • 一致性分析結果可得知,高休閒涉入群對較偏好變化起伏的地形、景點導遊解說、挑戰與冒險的路徑、專業帶領者及安排越野體驗,顯示低休閒涉入群重視沿途美景與安全性。
結論與建議(3/4) • 針對低涉入群,可以一著名景點或創造「最美的單車道」為號召,注意騎乘時間與休息地點、時間之安排,補充水分與飲食,勿過於挑戰其體力與技巧性;安排稍高等級的住宿點 • 高涉入則對每一需求都必須能兼顧,包括挑戰與體驗、及最重要的專業帶領者及探訪社區與景點知深度旅遊意義。
結論與建議(4/4) • 研究限制:礙於時間及經費之限制,故僅以中投及南部地區為主要之問卷發放地點。但以自行車車行之休閒旅遊者為立意抽樣,未能有系統地了解全台灣地區的各式騎乘者。 • 研究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特定路線或區域進行研究。也可針對不同的參與者(如:車友俱樂部)進行研究。而對於參加旅行社的自行車旅遊活動者也可以去了解其需求、體驗與滿意度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