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38 Views
第十三章 数量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概念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个体差异明显可以分组求比 例,文字描述。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个体差异不明显,不能分组求比 例。计量描述。 研究方法:大群体 n 30 、多世代、复杂的统计。. 二、数量性状的特征. 第二节 多基因假说. 一、 瑞典遗传学家 Nilson-Ehle ( 1909 ):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 R - 红色、 r - 白色: 1. 二对重叠基因:
E N D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概念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个体差异明显可以分组求比 例,文字描述。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个体差异不明显,不能分组求比 例。计量描述。 研究方法:大群体n30、多世代、复杂的统计。
第二节 多基因假说 一、瑞典遗传学家Nilson-Ehle(1909 ):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 R - 红色、 r - 白色: 1. 二对重叠基因: P R1R1R2R2× r1r1r2r2 F1 R1r1R2r2 F2 = (— R+ — r) =— R + — R r + — R r + — R r + — r = 15 R_ (红) + 1 r (白) 1 2 1 2 2×2 1 16 4 16 3 6 16 4 16 1 16 4 2 2 1 3 4 深红中深红中红淡红 白
1 64 6 64 15 64 20 64 15 64 6 64 1 64 2. 三对重叠基因: F2= — R6 + — R5 + — R4 + — R3 + — R2 + — R1 + — r = 63 R_ (红) :1 r(白) 二、 多基因假说的内容: 1. 数量性状的表现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基因(polygene) 2. 单个基因的效应是累积的、微小的和难以区分的 微效基因(minor gene)。质量性状的基因:主基因(major gene)
3. 等位基因缺乏显性:不完全显性、部分显性。RR>Rr>rr,大写字母仅表示增效基因,小写字母表示减效。 4. 微效多基因可以作为修饰基因(modifier),修饰主基因的表达程度:如:奶牛花斑的遗传。 5. 与主基因一样位于染色体上,分类、连锁、交换。单个基因的遗传完全符合“三大定律”,但是由于无法鉴定单个基因的作用,无法用三大定律进行分析。除了统计分析之外,分子标记技术的运用,可以检测、定位、标记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可以解释:超亲遗传现象: P1(A1A1A2A2a3a3a4a4) × P2 (a1a1a2a2A3A3A4A4) 中熟 中熟 F1: 中间型, F2 分离出超亲类型: A1A1A2A2A3A3A4A4 a1a1a2a2a3a3a4a4 特晚熟 特早熟
∑xi n 平均数:反应群体的水平 第三节 统计方法 X = S2( V) = • S = S2标准差 • 变异系数 (∑xi-X) N-1 • 方差:反应群体的整齐性 • 或者个体之间的差 • 异大小 S2 n Sx=
第四节 广义遗传力(率)及其估计 1. 定义: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衡量性状变异的传递能力。 P=G + E P= G + E P-P= (G-G)+ (E-E) ∑(P-P)= ∑ (G-G)+ (E-E) = ∑(G-G)+ (E-E)+ 2(G-G)×(E-E) = ∑(G-G)+ ∑(E-E) (基因型不受环境影响) VP=VG+GE ℎ = VG / VP ×100% 2 2 2 2 2 2 2 B
2. 广义遗传率的估计 (1)VE 的估计: P1 群体:个体之间基因型相同,所以VP1=VE P2 群体:个体之间基因型相同,所以VP2=VE F1 群体:个体虽然是杂合体,但是个体之间基因型 相同,所以VF1=VE 对于上述三种群体估计出的VE,可以做各种平均以获得更准确的估计: VE =-( VP1+ VP2) VE=- ( VP1+ VF1+ VP2) 1 2 1 3
(2)VP 的估计 F2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既有基因型差异(AA,Aa,aa),又包含了环境差异。 所以VP=VG + VE =VF2 ℎ = VG / VP ×100% = VF2-VE VF2 2 B ×100%
第五节 狭义遗传率及其估计 一、加性-显性模型: 从一对等位基因开始分析: 设: P1: AA 的表现型为 +a P2: aa 的表现型为 –a F1: Aa 的表现型为 d 中亲值(mean of parents, MP)=0 aa MP Aa AA -a 0 d + a
关于d 的讨论: d > + a 超显性 d= +a 完全显性 a > d > 0 部分显性 d=0 不完全显性 d < 0 部分隐性
实际上,遗传方差可以再分解: VG= VA+VD+VI VA:加性方差,由于基因的累加效应引起的方差。 可以稳定遗传 VD:显性方差,等位基因之间的部分显性引起的方差。 不能稳定遗传 VI: 上位性方差,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引起的方差。 一般很小,而且不能稳定遗传,所以往往忽略。
VA VP 二、狭义遗传率的概念 狭义遗传率: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 ℎ = ×100% 三、狭义遗传率的估计 关键:VA 的估计 因为VP=VF2 ,所以首先要分析F2中遗传方差的各种组分。 2 N
P: AA × aa F1 Aa F2 B1 B2 AA - - - Aa - - - aa - - - ×aa ×AA 14 12 12 12 12 12 14
基因型 f x fx fx2 AA 1/ 4 a 1/ 4 a 1/ 4 a2 Aa 1/ 2 d 1/ 2 d 1/ 2 d2 aa 1/ 4 -a -1/ 4 a 1/ 4 a2 ∑ 1 d 1/ 2 d -a2 + -d 2 F2 1 2 1 2 AA 1/ 2 a 1/ 2 a 1/ 2 a2 Aa 1/ 2 d 1/ 2 d 1/ 2 d2 ∑ 1 d -a+-d -a2 + -d 2 B1 1 2 1 2 1 2 1 2 Aa 1/ 2 d 1/ 2 d 1/ 2 d2 aa 1/ 2 -a -1/ 2 d 1/ 2 a2 ∑ 1 -a+d -d --a -a2 + -d 2 B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2 2 1 2 1 4 VF2=∑fx2 -(∑fx)= -a2 + -d 2-(-d) = -a2 + -d 2 VF2= ∑(-a2 + -d 2)+ VE=-VA + -VD + VE VB1=∑fx2 -(∑fx)= -a2 + -d 2--(a+ d) = -a2 + -d 2--ad VB2=∑fx2 -(∑fx)= -a2 + -d 2--(a-d) = -a2 + -d 2 + -ad VB1+ VB2 = -a2 + -d 2 1 2 1 4 1 2 1 4 1 4 1 2 1 2 1 4 2 2 1 4 1 4 1 2 1 2 1 2 1 4 2 1 4 1 4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VB1+ VB2=∑( -a2 + -d 2)=-VA + -VD + VE 2 VF2- VB1+ VB2= -VA ℎ= ×100% = ×100% 1 2 2 VF2- VB1+ VB2 VF2 VA VP 2 N
遗传率的意义与应用: 广义遗传率:越高,说明个体差异主要由遗传差异决 定,因此,对表现型的选择越有效。 狭义遗传率:越高,总遗传方差中的加性方差所占比例 越大,由于加性方差可以稳定遗传,所 以,狭义遗传率高的性状,可以早期世代 选择,而对狭义遗传率低的性状,早代选 择效果差。
第六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 近亲繁殖:又称近亲交配,指血统、亲缘关系相近的个 体间的交配、繁殖。推广:基因型相近或相 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 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F [ 0, 1 ] 自花授粉植物: 4% 植物:天然异交率 常异花授粉植物: > 4%, 20% 异花授粉植物:>20%
二、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 1. 自交: 一对杂合基因的自交: 自交0代 F1 Aa 自交1代 F2 -AA -Aa -aa 自交2代 F3 -AA -(-AA + -Aa + - aa) -aa -AA -Aa -aa 1 4 1 2 1 4 1 4 1 2 1 4 1 2 1 4 1 4 3 8 1 4 3 8 …… ……
1 2 1 2r 1 2r 1 2 1 2r 1 2r 1 2r 自交 r 代 F r+1:-(1 - -)AA -Aa -(1 - -)aa 即:纯合体: 1 - - 杂合体:- • 对独立遗传的杂合基因:自交 r 代得到 Fr+1中的纯合基因、杂合基因的概率分布: (1 - -)+ - 纯合体比例(纯合率): X %= (1 - -) n 1 2r 1 2r 纯合 杂合 1 2r n
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使基因分离 2)自交使群体趋于纯合 遗传稳定 n 越大,越难以纯合(纯合率公式) 3)隐性性状得以表现:近交有害、近交衰退。
回交: A × B F1 × B BC1 × B BC2 × B BC3 A:非轮回亲本 B:轮回亲本
AA × aa • F1 Aa × aa • BC1 ( -Aa + -aa)× aa • BC2 -(-Aa + -aa)+ - aa=-aa + -Aa • …… …… • BCr (1 - - )aa -Aa • 纯合体(轮回亲本) 杂合体(非轮回亲本)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3 4 1 4 1 2r 1 2r
1 2r 1 2r n • n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BCr 代中纯合基因与杂合基因的概 率分布: • (1 - -)+ - • 纯合率 X %= (1 - -) 1 2r n
回交的遗传效应:(与自交比较) • (1)后代基因型趋纯合,只有一种基因型:轮回亲本, • 自交则有2n 种纯合体。 • (2)纯合率公式相同。 回交的意义: • (1)可以获得“同核异质”、“同质异核”系: • A (非轮回亲本)× B(轮回亲本) • BCr (A的细胞质,B的核)
BCr与A:细胞质相同,核不同……同质异核系 BCr与B:核相同,细胞质不同……同核异质系 作用:研究细胞质的影响,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等。 (2)回交育种 • 用于改良优良品种的个别缺点。 • A × B (优良品种,但有一个缺点,受体)(一般品种,互补A的缺点,供体) • F1× A • BC1×A 选择B的优良性状
选择B的优良性状 选择B的优良性状 BC2×A • BC3×A • ------ • BC8: A的细胞质、细胞核,具有供体B的优良性状。 • 受体性状通过回交恢复,供体基因通过选择保持。 (3)测交。
三、杂种优势(Heterosis) (一)什么是杂种优势 1 概念: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营养型:营养生长 2 分类: 生殖型:生殖生长 适应型:适应性 3 特点: (1)只在F1表现 (2)群体优势 (3)综合表现,不是个别性状
F1-MP MP ×100 % 4 衡量标准: (1)超中亲优势= (2)超高亲优势= (3)竞争优势 = 5 决定杂种优势程度的因素 (1)双亲的亲缘关系、生态类型、生理特性的差异: 适度 F1-P1 P1 ×100 % F1-CK CK ×100 %
(2)相对性状优缺点互补程度。 (3)亲本纯合程度:越高,F1无分离,整齐、优势。 (4)环境。 • F2 衰退: F1 优势越大,说明F1杂合程度越高,F2分离越剧烈,衰退严重。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1. 显性假说 2. 超显性假说
1. 显性假说: 显性互补假说: (1)显性基因有利;隐性基因不利 (2)AA=Aa (3)双亲各有一些显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4)F1聚集了全部的显性基因。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问题:后代选择出A1A1 A2A2 A3A3 A4A4 A5A5这样的个 体,可以永久保持优势,但实际上很难选出这样 的纯系。为什么? 显隐性基因连锁假说: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P ×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F1 多基因、连锁 难以选择纯合个体。
缺点: (1)多基因不完全显性:即AA Aa,AA>Aa>aa (2)忽略了上位性。 2 超显性假说 (1)等位基因之间无显隐性关系,杂种优势来源于等位 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互作。 (2)异质的等位基因,代谢功能互补或者生化反应加强。 a1a2 > a1a1 / a2a2 (3)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互作难以区分。
a1a1 b1b1 c1c1 d1d1× a2a2 b2b2 c2c2 d2d2 a1a2b1b2c1c2d1d2 缺点: (1)完全忽略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 (2)杂种优势并不是总与等位基因杂合相一致。
二个假说比较: 相同点:只考虑了核基因,没有考虑细胞质基因 不同点:显性假说:优势来源于显性基因互补 超显性假说:优势来源于互作 缺点: 只考虑了一个因素。 实际上:加性、显性、上位性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