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1.28k Views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9.1 煤的燃烧过程. 引言. 煤的结构特点 煤是由很多不同结构的含 C 、 H 、 O 、 N 、 S 的有机聚合物粒子和矿物杂质混合而成,各种有机聚合物粒子之间常由不同的碳氢支链连结成更大的粒子。 煤的燃烧过程:. 干燥 热解及挥发分析出 挥发分燃烧 焦炭燃烧.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当煤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煤先变成塑性状态,失去棱角而使其形状变得更接近于球形,同时开始释放挥发份。. 挥发份释放后留下的是一多孔的炭。热解过程中不同的煤有着不同程度的膨胀。.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E N D
§9.1 煤的燃烧过程 • 引言 • 煤的结构特点 • 煤是由很多不同结构的含C、H、O、N、S的有机聚合物粒子和矿物杂质混合而成,各种有机聚合物粒子之间常由不同的碳氢支链连结成更大的粒子。 • 煤的燃烧过程: 干燥 热解及挥发分析出 挥发分燃烧 焦炭燃烧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当煤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煤先变成塑性状态,失去棱角而使其形状变得更接近于球形,同时开始释放挥发份。 • 挥发份释放后留下的是一多孔的炭。热解过程中不同的煤有着不同程度的膨胀。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 加热速率对挥发份析出的速率及其成分有很大的影响; • 慢速加热时大部分转化成碳,而快速加热时则得到很小,甚至无碳。 • 煤粒终温对挥发分析出的最终产量影响很大: • 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挥发分产量可高达70%以上,即挥发分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常数。
煤的燃烧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 挥发份的燃烧 • 焦炭的燃烧 焦炭含量占55~97%,燃烧时间占90%,发热量占60~95%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燃烧反应过程 • 两相反应的特点:物质在相的分界表面上发生反应。反应的一般步骤: • 以上步骤依次发生。整个反应过程的快慢取决于各步中最慢的一步。 • 反应分子扩散到表面 • 分子在表面发生吸附作用 • 被吸附的分子在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 生成物从表面解吸 • 生成物扩散离开表面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假设碳与氧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并仿照传热学中对流换热系数α的概念引入对流扩散系数 ,则氧从周围向单位碳粒表面的扩散量可以写为 氧在碳表面处的反应的速度(单位碳粒表面、单位时间燃烧掉的氧量)可表示为 在稳定燃烧状态时,向碳粒扩散的氧量应等于碳粒燃烧所消耗的氧量。因此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表观速度常数 多相燃烧反应阻力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多相燃烧反应阻力: 燃烧反应的化学阻力 氧气扩散过程中的物理阻力 根据多相燃烧反应的化学阻力与物理阻力的对比,可将多相燃烧反应分为三类: 动力燃烧、扩散燃烧、过渡燃烧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动力燃烧: 当化学阻力比物理阻力大得多时,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故称为动力燃烧。 碳表面上氧气浓度接近于周围气流中氧的浓度。这种情况相当于较低温度下的燃烧情况。此时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很低,从远处扩散到碳表面的氧消耗得很少,从而使得碳表面氧的浓度等于远处环境中氧的浓度 。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扩散燃烧: 当化学阻力比物理阻力小得多时,燃烧速度取决于氧分子扩散速度,故称为扩散燃烧 碳表面上氧气浓度接近于零。这相当于在高温下的燃烧情况。此时由于温度很高,化学反应能力已大大超过扩散能力,使所有扩散到碳表面的氧立即全部反应掉,从而导致碳表面的氧浓度为零 。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过渡燃烧: 当化学阻力与物理阻力在同一数量级时,两者均不可忽略,燃烧工况处于扩散控制与动力控制之间,故称为过渡燃烧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温度对碳燃烧速率及碳表面氧浓度的影响 碳燃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1、动力燃烧区 2、过渡燃烧区 3、扩散燃烧区 碳燃烧时其表面氧浓度分布 1—动力区;2,3—过渡区;3—扩散区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碳燃烧状态的判别准则 谢米诺夫准则: 氧的浓度比: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两相反应的级数-吸附理论 在固体燃料表面,两相反应的级数0~1级。 很小 很大 中值 一级反应 0级反应 n=0~1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碳粒燃烧的三种模型: 二氧化碳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一氧化碳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同时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一般认为碳的氧反应首先生成碳氧络合物,碳氧络合物进一步反应同时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写成化学式即为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温度不同时,由于反应机理上的区别,生成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也不相同。比值n/m随温度上升而增大。 在1300℃以下或碳表面氧的分压很低、浓度很小的情况下 氧分子溶入碳的晶体内构成固溶络合物 络合 离解 总的简化反应式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在1600℃以上: 碳氧反应机理逐步转为由化学吸附引起,络合物不待氧分子撞击就自行热分解 络合 离解 总的简化反应式
吸附到碳的晶体上形成络合物,然后络合物分解成 ,并解吸离开碳表面。由于 的化学吸附活化能比氧的溶解活化能大得多,因此只有在温度很高时,这一反应才显著起来。 吸附到碳的晶体上形成络合物,然后络合物分解成 ,并解吸离开碳表面。由于 的化学吸附活化能比氧的溶解活化能大得多,因此只有在温度很高时,这一反应才显著起来。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与碳的气化反应十分类似,同样为吸热反应。反应级数为一级,活化能比气化反应的活化能大,约为 。反应进行过程中水蒸气也是经过吸附、络合与分解一系列环节才完成水煤气的生成的。与碳的气化反应十分类似,同样为吸热反应。反应级数为一级,活化能比气化反应的活化能大,约为 。反应进行过程中水蒸气也是经过吸附、络合与分解一系列环节才完成水煤气的生成的。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一氧化碳的分解反应 一氧化碳的分解反应是碳的气化反应的逆反应。这个反应会导致碳的析出,因而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实际上碳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因此反应不仅在外表面进行,而且在碳的内部也进行。 木炭内部的反应表面积为57~114 电极碳为70~500 无烟煤为100 这些数据表明,内部表面对反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若每单位体积碳粒所含内部孔隙的表面积为 ,则对半径为r的碳粒球体,其内外表面积之和为: 当温度较低时内表面上各处的氧浓度都相同,且等于碳粒外表面的氧浓度 碳球的总反应速率为: 式中 为包括了对应内表面的碳球的总反应速度常数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当碳球温度很高时,内表面上氧浓度接近于零,亦就是碳球内表面停止了碳和氧的一次反应。只有碳球外表面能和氧发生反应。于是氧在碳表面上的总反应速度就变成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低温时 高温时 令: ε称为反应的有效渗透深度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总反应速度常数: 总反应速度: 考虑碳粒内外扩散作用,同时又考虑了内外表面上化学反应影响的化学反应速度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碳粒燃烧的一次反应与二次反应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低于800℃时碳粒周围的燃烧情况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在800~1200℃时静止碳粒燃烧情况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大于1200~1300℃时碳粒周围的燃烧情况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碳粒燃烧随温度变化 1、氧化反应动力区 2、氧化反应扩散区 3、还原反应动力区 4、还原反应扩散区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流动条件下的碳粒燃烧 碳粒表面附近的燃烧情况 1-迎风面;2-背风面;3-回流区;4-火焰锋面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近似算法(稳定燃烧): 传热与传质完全可以类比,Le=1 Stefan流不是很大时: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当Stefan流的影响不可忽略时: 扩散方程: 能量方程: 假设没有空间气相反应,则在任何半径上的总质量流均应相等: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由能量方程亦可求得: 由阿累尼乌斯定律亦可求得: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为纯扩散燃烧时, 碳粒燃尽时间: 碳粒进行扩散燃烧时,碳粒燃尽时间与碳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处于动力燃烧状态: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处于动力燃烧状态: 碳粒进行动力燃烧时,碳粒燃尽时间与碳粒直径成正比。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假设: • 燃烧过程是一维稳定过程; • 灰分在碳板中均匀分布; • 燃烧时的含灰碳板的温度为定值; • 燃烧反应只在灰层和碳板的界面上进行,不考虑内部燃烧 在稳定燃烧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氧扩散量等于碳反应的消耗量: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反应物质交换总阻力 外部扩散阻力 灰层扩散阻力 化学反应阻力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碳板的燃尽速率: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球形碳粒燃烧过程的影响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球形碳粒燃烧过程的影响 扩散控制 动力控制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 层燃燃烧 悬浮燃烧 沸腾燃烧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层燃燃烧 逆流式(上饲式) 顺流式(下饲式) 交叉式(前饲式) 燃烧状态:大部分燃料在炉栅上燃烧,可燃气体及一小部分细屑燃料则在燃烧室空间内呈悬浮燃烧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层燃燃烧 固定火床燃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