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k likes | 1.32k Views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阳建辉 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执业医师 心理咨询师国家鉴定高级考评专家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 资格培训教程.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学习要点:
E N D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阳建辉 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执业医师 心理咨询师国家鉴定高级考评专家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 资格培训教程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学习要点: 人物及其贡献; 韦特默; 美国情况(时间及事件); 咨询心理学目标;
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 (一)关于心理咨询诞生的不同观点: 起源于帕森斯的职业指导运动(乐国安); 韦特默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 19世纪末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 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07年创办了《临床心理学》专业刊物 比尔斯在1907出版《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 Self)是咨询心理学的发端。 4
(二)心理咨询自身的学术发展(美国) 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威尔森) 1953年,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确定,公布了APA伦理纲领。 1954年,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 1955年,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确定了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5
报告书中指出咨询心理学从三个方面做出贡献 第一,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第二,帮助个人与环境协调; 第三,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强调: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但要帮助那些心理不适应者,还应该促进社会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点: • 职业定义(《标准》)与涵义; • 不同人物对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7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理,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2001.8《标准》)
1、“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1、“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 心理咨询师既要掌握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要有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 2、“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 广义心理咨询: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狭义心理咨询:各类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手段和方法 包括: 非标准化的技术,如“心理咨询” 标准化的技术,如“心理治疗” 不包括药物的使用 职业定义内涵的理解
职业定义内涵的理解 3、“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 (1)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 (2)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认知、情绪、心理相关行为) 注意: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一)学者的不同说法: 罗杰斯——行为、态度发生变化; 威尔森等——A向B提供援助; 陈仲庚——三个问题:性质、技术和目标 心理学大词典 李维 张人俊等 马建青 赵耕源 11
(二)如何看待学者的不同说法: 同一事实, 不同表述 ★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三)心理咨询的一句话定义:★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12
一、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无论是诊断或是咨询,都必须依据事实,依据严格的科学规定;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利用患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去指导患者。宗教绝对不能等同于科学的心理咨询。 迷信、巫术、宗教、科学 思考:拜佛许愿是否算是封建迷信呢?为什么有时我们许的愿望会很灵呢? 13
一、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1.心身一体。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 3.整体性观点 14
一、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三)限制性观点——度: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即责任并非无限。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 2.时间限制。一般50分钟,一周一次 3.咨询关系的限制。 4.感情的限制。 5.咨询目标的限制 同时出现多个问题,先总体目标,再分目标,逐个解决. 对咨询效果的预期:不保守也不激进,应实事求是 15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五)中立性态度 接受、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言行、个性、价值观) 咨询过程中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或某种固定的价值取向作为参照点 保持非评判的态度(相对的) 16
(五)中立性态度 意义: 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 可以增强求助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避免求助者过分依赖咨询师。 技巧: “你有这样的情绪(或想法),我可以理解”。“理解”一词,既不代表赞同,也不代表反对,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5大心理素质 (一)品格: 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二)自我平衡能力 (1) 必须有能力将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 (2) 不因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 (3)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 是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三)善于容纳他人 意义A.能营造和谐的咨询关系 B.提供安全自由的咨询气氛 C.接纳求助者的各类问题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 实事求是; 必要时转介 (五)“自知之明” 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价,这类评价常常和自我成就感连在一起。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就感融为一体。
第四单元 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学习要点: “综合快速疗法”; 我国心理咨询业2大特征; 职业化6种可操作性指标; 社会价值3大指标。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开始,丁瓒——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20世纪50年代中叶,再次兴起(综合快速疗法) 60、70年代停滞 80年代,顺应社会需求再生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一)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6种操作性特征) 1、社会化水平;2、社会效益;3、经济效益; 4、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5、社会的认可; 6、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2001年8月) (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20
对心理咨询工作现状所做的估计: ◇学科的发展无论就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学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急切需求; ◇从业者的素质与业务能力尚嫌不足。 ◇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一)本土化、中国化 (二)普及化 (三)职业化(评估该职业社会价值的3个指标) 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 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 该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业务操作模式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 (四)独立性与邻近学科区分开来 (五)职业咨询师被肯定 (六)艰难性、有序性 22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引论》又称为“性学三论”。 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合编而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 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
精神分析的技术——解梦 梦的意义: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的构成 显梦——感觉刺激;日有所思;本我冲动 隐梦——梦背后所隐藏的含义 梦的工作 符号化和象征 例如:考试梦、跌落的梦 25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心理发展的动力有两类: 性本能 营养本能(生存本能) 晚年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物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全部动力,为人类行为提供能量。 神经症并非起源于性、而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 一个人保持心理正常,需要维持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 26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心理发展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本我通过身体的不同区域得到满足、获得快感。 在某一阶段上遇到挫折,或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就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心理发展的阶段 口欲期(0~1岁), 肛欲期(1-3岁), 生殖器期(3-5岁) 潜伏期(5-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27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心理适应 本能得以实现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变相宣泄:梦、遗忘、口误笔误、神经症焦虑 自我防御:关于人的认知如何影响情绪症状的看法 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 28
防御机制怎么形成? 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能唤醒警惕,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 现实性焦虑—对环境的恐惧 神经症性焦虑—对本我的恐惧 道德性焦虑—对超我的恐惧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反向、合理化、投射、置换(替代)、升华等。 ◇自我防御机制被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使用不得当,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中国的精神分析 中国化——认识领悟疗法≠认知疗法 钟友斌 精神分析 + 认识能力 充分利用求知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停滞,认识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引导求助者认识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的不相容、不合理,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标。 31
学习要点: • 先驱;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 桑代克:尝试-错误定律 • 华生: “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 • 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B=f(S、P、H、T、A)模式; • 斯金纳:R=f(S.A); •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学习); • 沃尔普;行为治疗是确立学习原则和方式 • 行为治疗的5大步骤 • 行为治疗常用方法
托尔曼(1886-1959) 提出中间变量,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就是机体的内部因素 B=f(S、P、H、T、A) B:行为;S:环境刺激 ; P:生物内驱力 H:遗传; T:训练方式; A:年龄 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33
斯金纳(1904-1990) A.操作性条件反射 R=f(S.A) R:反应 S:刺激 A:控制变量(第三变量) B.与经典条件反射关系 相同:不关注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区别:第三变量的设置 即按杠行为是动物自发产生的,非人为所给的灯光或铃声。 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34
班都拉(1925- )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 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生物性内驱力、客观环境条件、人所具有的独特认知过程所决定的。 A.“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 人可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预见行为后果 B.“自行奖赏或批判” 人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自我强化,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强化。 C.行为自控 —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不一定被外界左右。 理论假设:个体可通过社会学习形成不良或不适应的行为,反之亦然,同理也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好的行为。 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35
行为治疗定义: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不假设、不探讨行为背后的东西)行为治疗定义: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不假设、不探讨行为背后的东西) 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靶行为:分析和评估的关键行为 行为治疗5个步骤 1.“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2.“靶行为”量化与标定(严重程度的标定)。 3.制定矫正目标。 4.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5.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36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系统脱敏法 模仿学习 自我管理技术 角色扮演 自信心训练 厌恶疗法 强化法、 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行为治疗技术6特点 1.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 2.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3.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申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4.用尽量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以便使治疗过程能够被重复; 5.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 6.对于每个求助者,咨询师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学习要点: • “认知”涵义 • 认知活动的流程
问题: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认知心理学观点中认知的概念的是() • A. 过去事件的评价 • B. 当前行为的功能分析 • C. 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 D.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40
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 刺激感知 知觉 评价、解释、预期 情绪和行为动机 行为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41
认知疗法的理论假设: 认知过程决定了特定的情绪、目的、动机与行为,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 代表人物:马斯洛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 吸取其哲学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 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 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43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 学习要点: “自我实现” “无条件积极关注” 查普林的总体评价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 ◇咨询实质上是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以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地”讨论。使求助者接受人本主义哲学理念。只要相信了这种人生哲学,就能解脱自身的一切苦闷,无限的“潜能”便可进发出来,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巅,获得“自我高峰体验”。 ◇除了心理咨询以及管理心理学行业,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为大多数其他心理学家所接受,但是由于他在美国产生,而美国的心理学影响较大,所以很快便形成了势力。
第五单元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学习要点: 郭念锋; 人性3种基本属性; 人性心理学;
人性的3大属性 本质而言.人性是人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3种基本属性是: 1.生物属性。体现为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的过程; 2.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它体现在:人为生存发展而对外界环境进行的探究反射,它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3.社会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它是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本能,体现为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交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个性心理 人性心理学认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性,是它在具体人群或具体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作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统一的;作为具体表现,人性则是千差万别的。 心理的差异有两大类型: 1.彼此有差异的群体心理; 2.彼此有差异的个体心理。
天南地北中国人的特点 上海人——小气、精明 湖北人——“九头鸟”、性格火爆 东北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山东人——豪爽 四川人——“少不入川” 广东人—— 能吃苦、重实干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点 在日本怎么没人闯红灯? 日本人——遵守规则 中国人——随机应变或投机取巧 德国人——严谨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