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75k Views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崔恒林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概 论. 1 、病原微生物 (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或 病原体 ( pathogen ) —— 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2 、传染 —— 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病理过程 。 病原体 、 宿主 和 环境 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E N D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崔恒林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概 论 • 1、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 2、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 3、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免疫功能 •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免 疫 •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 1、细菌的致病性 • 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 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 • 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的基础 • 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 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类毒素 (toxoid) • 类毒素(toxoid):细菌的外毒素用0.3%~0.4%甲醛进行化学脱毒后仍保留着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 • 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 • 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2、病毒的致病性 • 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组织损伤,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 •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如: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甲肝病毒。 • 3、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恶性肿瘤,如:EB病毒、人类多瘤病毒。
Smallpox The last known person in the world to have smallpox of any kind. Variola minor in 23-year-old Ali Maow Maalin, Merka, Somalia CDC
Smallpox lesions on skin of trunk. Photo taken in Bangladesh
Polio-Poliomyelitis Child with polio sequelae
3、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 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或其粪便传播。已知立克次氏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等。 • 立克次氏体通过特异受体进入宿主细胞,以不同方式在细胞内增殖并释放。 • 释放的立克次氏体通过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能直接破坏其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其毒性产物亦可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
4、真菌的致病性 • (1)致病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的嗜角蛋白特性 •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口疮、肺炎、膀胱炎、脑膜炎等。 • (3)真菌病态反应性疾病:曲霉、青霉、镰刀霉等引起的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 (4)真菌性中毒:黄曲霉的黄曲霉素、杂色霉的杂色霉素可引起肝损害;橘青霉的橘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损害。饲料中黄曲霉素含量达1.5× 10-8时,即可诱发大鼠试验性肝癌。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
5、寄生虫的致病性 • 大多数寄生虫的构造和成分都很复杂。特别是寄生虫有复杂的生活周期,随着循环迂回转移,其结构和表面成分均不断变化,或获得宿主成分作为外衣使宿主难以识别,或将表面分子释放作为“诱饵”,吸引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作为攻击靶,而自身逃避免疫防御。 • 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 • 原虫为单细孢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 蠕虫是多细胞生物,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
Protozoan parasite Plasmodium Malaria • Malaria is a very serious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chills, fever, sweating, fatigue, and great thirst. • One way to reduce human deaths (2.7 million annually) from Malaria is to control the mosquito Populations. • Without the Mosquito host, the Plasmodium Protozoan CANNOT Complete their Life Cycle. • Malaria is usually cured with a drug derived from the Cinchona Tree, which is native to the Americas called Quinine.
Schistosomiasis Schistosomiasis is a parasitic disease which infects over 200 million people in 74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1、感染的途径 • ①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 • ②消化道感染: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肝炎病毒等。 • ③创伤感染: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梭菌、螺旋体、病毒等。 • ④接触感染:布鲁氏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麻风杆菌、HIV。 • ⑤垂直传染: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HIV等。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 感染的部位: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 • 感染的方式: • ①细胞外感染 • ②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
10.1.3 感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 1、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 2、带菌状态 • 3、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 • 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和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 • 按发病部位分为: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和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全身感染的四种类型 • 1、毒血症(toxi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 2、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如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 • 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 • 4、脓毒血症(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
10.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 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10.2.1 生理屏障 • 1、表面屏障:皮肤和粘膜 • 2、局部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 3、共生菌群:体表与腔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一、补体系统 •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包括20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 • 补体激活——在一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
补体激活有两条途径 • 经典途径(classic pathway) • 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经典途径(classic pathway) •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C1,自C1到 C9依次激活的途径。
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C3和B因子开始激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