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其本质. 【 学习目的 】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 重点难点 】 一、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uriah-hoo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其本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 【学习目的】 •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难点】 • 一、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 二、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 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3.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两个途径: •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小生产者在商品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发生两极分化: • 经营兴旺的作坊主成为早期工业资本家,原来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 • 多数作坊主在竞争中衰落破产,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两个途径: •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 商人或高利贷者侵入手工业领域成为工业资本家,作坊主丧失独立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

  6. ㈡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1.资本原始积累的缘由 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然生长的速度不能适应这样的需要,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实现。

  7. 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 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3.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8. 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9. 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0.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 社会分工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

  11. ㈡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2.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者的关系: •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3.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 •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4.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统一:它们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对立: • 具体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自然属性 • 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劳动的社会属性

  15. ㈢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⑴商品的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⑵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6.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⑶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如何测量: • 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 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7.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 自然条件等。

  18. ⑷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19.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⑴价值规律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 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0.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㈢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⑶价值规律的作用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1.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㈢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⑷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有一定盲目性。

  22. ㈣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⑴简单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只是偶然地成为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 交换 等式:1只羊 = 3把石斧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23. ⑵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式:1只羊=3把石斧或 =1担米=10斤茶叶=1两金=其它产品 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一种产品已经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

  24. ⑶一般价值形式 等式:3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 =1只羊1两金 (价值参照物 ) 其它产品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世界里游离出一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5. 等式:4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 =1两金2只羊 (货币 ) 其它产品 ⑷货币形式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稳定在某一种商品的身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6. ——在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 2.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 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⑵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 ── G ── W

  27. ⑶贮藏手段 •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⑷支付手段 • 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⑸世界货币 • 货币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8. 3.货币的作用 ⑴货币与商品的两极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29. ⑵货币的优势和局限 • 优势: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局限: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30. ㈤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关系 ⑴私人劳动 ——由私有制决定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商品生产劳动。 ⑵社会劳动 ——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属于社会总劳动一部分的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生产劳动。

  31.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同一商品生产劳动的两面。 • 没有私人劳动就没有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各私人劳动之总和。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只能在完成商品交换之后。

  32.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是: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在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 •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3.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最终导致货币的产生;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交换的完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34. 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莫定了基础。 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 优秀成果 ——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 缺陷 ——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

  35. ⑵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 ——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不仅克服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使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而且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6. 2.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7. ㈡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应当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所创价值远远高于简单劳动。

  38.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 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3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㈠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的含义 ——人的劳动能力,    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40.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1.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成因 • 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

  42.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 货币转化为资本 ㈡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43. ㈡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主要包括: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4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运动公式:G—W—G′ G′= G +ΔG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45.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㈠所有制和所有权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被统治、被支配的对象。

  46.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 排他性功能:排他护权、垄断得利、转让分享。 3.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反之 • 所有权维护和巩固着所有制。所有权更好地实现了所有制。

  47. ㈡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私有制的历史类型 ⑴奴隶社会私有制: 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 ⑵封建社会私有制: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 ⑶资本主义私有制:基于劳动者的完全人身自由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48.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49.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 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⑴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50.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 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 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⑵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 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