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29 Views
時事報導. 繆孟晴小組 繆孟晴 張曉燕 梁澤宏 滕宇航 夏文明 柯淘文. 演講流 程. 從法國大選看“雙首長制 ” The Great Escape 中外媒體如何看待 陳光誠事件 肯尼迪的詛咒. Part1 從法國大選看“雙首長制 ”. 2012 年 5 月 7 日 , 奧朗德在大選中獲勝. 法國內政部 6 日晚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 社會黨 候選人弗朗索瓦 · 奧朗德在當天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以微弱優勢戰勝現任總統、 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 候選人尼古拉 · 薩科齊,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 奧朗德簡介.
E N D
時事報導 繆孟晴小組 繆孟晴 張曉燕 梁澤宏 滕宇航 夏文明 柯淘文
演講流程 • 從法國大選看“雙首長制” • The Great Escape 中外媒體如何看待陳光誠事件 • 肯尼迪的詛咒
Part1 從法國大選看“雙首長制”
2012年5月7日,奧朗德在大選中獲勝 法國內政部6日晚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在當天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以微弱優勢戰勝現任總統、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尼古拉·薩科齊,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
奧朗德簡介 • 1954年8月12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城市魯昂。 • 大學主修經濟和法律。 • 1997年至2008年奧朗德任法國最大反對黨社會黨第一書記,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 • 2011年10月16日,奧朗德贏得黨內初選,成為社會黨2012年總統候選人。 • 2012年4月22日,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勝出,與薩科齊進入選舉的第二輪 • 2012年5月6日,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勝出,出任法國總統
奧朗德簡介 • 在競選中,他提出“改變就是現在”的競選口號 主張“變革”,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提高收入、扶持中小企業和對富人增稅來吸引選民,反對金融業過度控制經濟,主張打擊市場投機行為。他還表示,將對歐盟新簽署的“財政契約”提出重新談判,主張歐盟徵收金融交易稅,並承諾將引導歐洲重返加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道路。 • 法國歷史上繼密特朗之後的第二位左翼總統,終結了右翼戴派政黨獨攬大權17年的政治格局,法國政壇已經改朝換代。
2012年4月22日,在法國总统選舉第一輪勝出,與薩科其進入選舉的第二輪2012年4月22日,在法國总统選舉第一輪勝出,與薩科其進入選舉的第二輪
2012年5月6日,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勝出,當選法國總統2012年5月6日,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勝出,當選法國總統
法國大選制度 • 總統選舉為兩輪選舉制 • 在第一輪投票中得到過半數選票的候選人可當選為總統, • 如果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得到過半票數,則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可以進入第二輪投票, • 第二輪投票中得票較多的候選人則當選為總統。 • 選舉方式:直選 • 總統任期:五年
法國政體:雙首長制 • 雙首長制又名半總統制、混合製,是一種同時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特點的共和製政體。 • 總統是國家元首 • 任免總理, • 頒布法律, • 主持內閣會議, • 同時也是國家軍隊的最高司令, • 有權解散議會,但一年內不得解散兩次; • 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 • 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
法國政體:雙首長制 • 總統和議會的關係 議會無權彈劾總統。 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 或者拒絕政府的施政綱領而迫使政府向總統提出集體辭職。 • 總統和總理的職務劃分 總統主理外交,對全民負責; 總理主理內政,對議會負責
法国政体:双首长制 小邏輯 當總統所屬政黨在國會佔過半,總統所委任的總理就是總統所屬政黨,變成由總統主政。 在野黨在國會過半的話,那麼總統就會任命在野黨所推舉的人為總理,由在野黨主政,在政治學裡,稱為換軌(或稱“左右共治”),是名副其實的雙首長制。 現在的總理是讓-馬克·埃羅,他是社會黨人,所以現在的法國偏向於總統主政
雙首長制的特點和優勢 • 半總統制著重總統與國會多數黨的互動關係,有相當濃厚的人治意味。 • 法國政治學者杜瓦杰,針對半總統制之國家,提出了三項共同特徵: • 總統為人民直選產生。 • 總統有一些特殊的權力。 (泛指那些在議會內閣制以及總統制之設計下,不可能存在的權力。但卻明確規定在實施半總統制國家的憲法中。) • 有一個獨立於總統外的內閣存在。
相關時事 • 5月13日 中國廣播網 法國現任內閣全部辭職奧朗德挑總理或選德國通 • 5月18日 北京晚報 法國新內閣 半壁巾幗
相關時事 • 5月19日 燕趙都市報: 法國新內閣自減薪水三成 • 5月21日 中國新聞網: 法國將提前從阿富汗撤軍奧朗德稱北約盟國理解 • 5月21日 匯通網: 德國處境日漸孤立 希臘困局仍是焦點
相關時事 5月15日 中國新聞網: 歐洲時報:法國有待完成“另一半大選”
Part 2 The Great Escape 中外媒體如何看待陳光誠事件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 陳光誠,自小失明,因家庭條件有限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後自學成為律師 • 陳為殘疾人爭取正當權益所做出的貢獻曾得到當地政府的讚揚 • 然而陳對中國一胎政策下強制執行的流產感到不滿 • 2006年以擾亂公共秩序和破壞公共財產入罪,坐牢4年 • 2010年從監獄釋放後又被軟禁在山東老家中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陳光誠一家三口的照片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陳光誠在老家臨沂受到監視的照片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4月27日:陳光誠在妻子和朋友的協助下從被監視的家中逃離,翻牆時不慎跌傷腿部。後來被送到朋友家中,經朋友協助下連夜驅車前往北京。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4月28日,陳的朋友聯繫美國大使館人員,並同意讓陳秘密進入(將陳光誠放在車尾箱)美國大使館。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陳光誠在美國大使館逗留期間的情況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5月2日,陳離開大使館,在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的陪同下前往北京的朝陽醫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將要來中國訪問,進行經濟戰略對話。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陳光誠一家在 朝陽醫院的情況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5月4日,他打電話給一個美國國會代表,要求協助他離開中國。隨後,他得到美國紐約大學提供的一個學位。
歷史背景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在4日就陳光誠希望出國留學事答記者問。他說,陳光誠目前在醫院接受治療。他如果想出國留學,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通過正常途徑到有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 • 5月16日,他再一次打電話給美國方面的代表。他控訴說,家人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騷擾。 • 5月19日,陳和老婆孩子一起搭乘飛機離開中國。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 陳光誠是一個為了正義不惜犧牲自己自由的鬥士。但是他向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實際上就落入了兩個政治大國的博弈圈套當中,他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美國最好的外交官讓這個勇敢的陳光誠失望了嗎? 中國是否認為中美關係必須任何事情放在首位? 以2001年的中美飛機對撞事件為例子,說明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轉變。作者提出,現在中國越來越強大,而美國的經濟卻受到經濟危機和黨派鬥爭的拖累。在再次發生這類衝突時,中國現在完全沒必要害怕美國了。 中國將在今年迎來領導人換屆,中國在未來將要如何運轉?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BBC NEWS • 非比尋常的外交衝突 • 陳光誠低調的離去會減少北京在這件事情上的尷尬 • 從短期來看,中美雙方會將這個小插曲看成是雙方關係成熟的一個標誌,畢竟這只是個人的事情,並沒有擴散成為群體事件。 • 從長遠來看,他們倆一方是超級大國,另一方是日益強盛的大國。這個事情凸顯了中美雙方在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不同。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Times 電話的細節 Seven long years of various forms of detention should have taken a greater toll. Yet each phone conversation we at TIME have had with him, Chen has surprised us with his calm, soft-spoken demeanor. But early on the afternoon on May 19, Chen’s voice changed. He was positively ecstatic, his excitement thrumming over the phone line. “I’m at the airport, and I’m going to the U.S.”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Times 為何選擇去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where his longtime friend and supporter, Chinese legal expert Jerome Cohen, is based, ponied up with a fellowship. The fact is that getting Chen Guangcheng and his family on a plane is the easiest part of this saga. The harder, longer term part is ensuring his righ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return to China when he sees fit.” 更長遠的是,擔心陳光誠以後是否能被准許回中國。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Times 陳光誠在醫院的經歷是怎樣的呢? At the hospital, his wife, who had been under house arrest with him, was found to be suffering from severe malnutrition and anemia, a symptom of a life that Chen told u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a prisoner.”) But his children, one who was especially harassed back in Shandong, relished life at the Beijing hospital. “My kids said to me the other day, ‘Dad, it’s so great to be here,’” Chen said on May 18. “They said, ‘we can even go out to play for a little while in the yard.’ I felt so sad. You can see how much we were abused in our life in Shandong.”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New York Time The story of Mr. Chen’s tribulations, and his unlikely escape from draconian house arrest, has riveted much of the world, even as censors kept the news from ordinary citizens in China.間接表明了態度。 The last dissident to seek protection in the embassy, Fang Lizhi, spent a year in the diplomatic compound before Chinese officials agreed to let him leav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0. Mr. Fang, who died last month in Arizona, never returned to China.引述了上一個著名中國逃難者方勵之的故事。他已經在上個月去世。 陳能順利離開中國也說明了中國在處理人權問題上有所進步。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北京日報:從陳光誠事件看美國政客的拙劣表演 觀點提要: 中美要共贏,“相處之道”必然是互相尊重與互利合作。自作聰明製造事端,搞雞鳴狗盜之舉,對中國不起作用,而美國政客則更是自曝其醜。無論是美國駐華使館還是駐華大使,都應謹守外交禮儀,不能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出有損國格、人格的苟且之事。畢竟,13億中國人沒有那麼好瞞哄,也沒有那麼好利用,指望藉挑起一些事端干涉中國、要挾中國,未免太過天真。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單仁平:陳光誠和美館都應保持角色清醒(環球時報評論員) “西方一些力量和他們在中國的支持者們永遠需要與中國現行政治體製做鬥爭的工具,“有幸”或“不幸”成為這個工具的人和事,都會變形,被標籤化。做這樣的工具,可以不寂寞,也會有其他利益。當然如果他們做過了頭,也會付出代價。” “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陳光誠的事情只是中國社會前進路上極小概率的事件。它不會給中國社會的穩定帶來實質傷害,也不會影響中國人權事業的正常發展和進步。以後遇到這樣的事,中國官方完全可以更坦然些。” “陳光誠事件值得總結,但藉它攻擊整個中國的人權是無聊的,在中國也只有閒得無聊的人和決心否定一切的人,才會參與應和。中國人權這些年的進步明擺在那裡,哪是一些輿論攻擊就能抹殺得了的?中國微博上一些“抱團取暖”的邊緣情緒代表不了中國社會的態度,中國大多數人的心裡,都對國家人權領域的進步有一桿公平的秤。”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北京青年報:“作秀”無助於維護中美關係大局常良(北京職員)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美國使館人員包括駱家輝大使的“作秀”、“表演”可謂淋漓盡致,這種“作秀”、“表演”超越了美國駐華大使的職能、職責以及本分,也有違外交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規範和倫理,並且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大有給中美關係添亂、添堵之嫌。”給事件定性 “在陳光誠5月2日離開美國駐華使館時,駱家輝大使更是“大秀特秀”,不但“親自”將陳光誠送到北京一家醫院,而且在醫院裡“親自”推著陳光誠的輪椅,一起在外國媒體的聚光燈前亮相。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美國駐華官員對一個中國人提供正常的幫助,原本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目前形勢下,駱家輝的做法,是在用美國的價值觀衡量中國社會,甚至是將美國的價值觀強行向中國推銷。他以“作秀”、“表演”吸引眼球,顯示了西方政客慣有的虛偽與浮躁。如此做派不但令中國人反感,美國國內的媒體對此也多有批評。”
中西方媒體報導對比 北京青年報:“作秀”無助於維護中美關係大局 “近幾年來,人權議題在中美關係中已經退居十分次要的位置,美國挑剔中國人權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我們願與美方一道,以誠意和善意為維護中美關係大局做出更多的努力,任何損害中美關係大局的行為都是沒有出路的。” 用外交官的語氣來說話,媒體的角色是這樣的嗎?
Part 3 肯尼迪的詛咒
肯尼迪的詛咒 • 新聞:瑪麗·查理森·肯尼迪之死 • “我們知道這個家族的歷史,作為一個‘肯尼迪’會很艱難,不管是擁有肯尼迪家族的血液還是同該家族成員結婚。” 研究肯尼迪家族的傳記作家勞倫斯·萊姆 • 肯尼迪=榮耀、財富和權利 =毀滅性慘劇和醜聞
肯尼迪家族簡介 • 肯尼迪家族是愛爾蘭威克斯福德逃荒到美國的後裔。家族成員老約瑟夫·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於1888年生於波士頓, • 一戰結束後投資股票賺了大錢,成為百萬富翁,之後涉入政壇使肯尼迪家族成為了受人關注的美國政治世家,1960年美國《幸福》雜誌把肯尼迪家族列為美國第十二大家族,估計擁有資產上億美元。 • 四個兒子為小約瑟夫、約翰、羅伯特以及愛德華,5個女兒為羅絲瑪麗、凱瑟琳、尤妮斯、帕特里夏、簡。
死亡名單 • 1941年,約瑟夫的殘疾女兒死於失敗的腦葉切除手術 • 1944年,長子小約瑟夫二戰中死於飛機失事;年僅29歲的小約瑟夫和副駕駛被炸得粉身碎骨。這是以後多災多難的肯尼迪家族所遇到的第一個災難。 • 1948年,約瑟夫二女兒凱瑟琳死於飛機失事 • 1963年,肯尼迪總統的第三個兒子出生兩天后夭折;悲劇還是接二連三的而來。同年肯尼迪總統被刺 • 1968年,約瑟夫三子羅伯特遇刺身亡 • 羅伯特之子戴維因過量吸服海洛因 • 1997年,羅伯特之子邁克爾死於滑雪事故;羅伯特之子邁克爾出外滑雪,出事故撞樹,傷情嚴重翌日不治身亡。 • 1999年,(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兒子)小約翰死於飛機失事,與他一同遇難的還有他33歲的妻子卡羅林·肯尼迪
肯尼迪總統被刺 • 發生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夫人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時,遭到槍擊身亡 • 1964年9月發表了一份官方報告,在此份報告中指出,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德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僱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 • 1976年到1979年再次對總統遇刺案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取證,並得出結論認為,奧斯瓦爾德刺殺肯尼迪時很可能存在另一名兇手。迄今為止,肯尼迪遇刺案仍然存在著很多質疑,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猜測
死亡名單 肯尼迪總統的弟弟,是肯尼迪兄妹中最小的一個,從政47年。 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後,正在休假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稱,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 在聲明中,奧巴馬錶示,“50年來,實際上每一項有關美國民眾的人權、衛生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法案上都有他的名字,也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 2009年,約瑟夫四子愛德華死於腦癌
死亡名單 2011年,愛德華·肯尼迪的女兒卡拉突然心髒病死亡 2012年,5月16日,美國著名政治望族肯尼迪家族再度傳出噩耗,前總統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的兒媳瑪麗-理查森-肯尼迪被發現死在紐約州寓所內,從表面來看,她死於上吊自殺
民間流傳的三種詛咒 說法一:出賣靈魂給魔鬼 說法二:猶太牧師的詛咒 說法三:猶太人的詛咒
死亡背後——詛咒VS家族性格 • 詛咒:一種變相的心理暗示 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 詛咒,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成功報復”,無法帶來真正的宣洩!
死亡背後——詛咒VS家族性格 • 拼命證明自己 • 父親總是爭強好勝不論哪個孩子已經獲得了多少個第一,他還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同時爭取父母不斷的認可。 • 家裡規定了嚴格的紀律條令:前5分鐘全部就座,孩子們經過時讀上幾條新聞,在餐桌上參加辯論。 • 在小約瑟夫、約翰、羅伯特三兄弟間,“一切為了勝利”這句格言經常引起他們的激烈爭奪
死亡背後——詛咒VS家族性格 • 缺乏家庭溫暖,導致患自戀狂 • 約瑟夫使用所有的手段,包括諷刺、挖苦和嘲弄將孩子們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 “肯尼迪女士從來沒有說過她愛自己的孩子們,”孩子們的保姆柳拉·亨尼西說,“她要的只是孩子們對她表示尊敬。” • 有心理學家分析稱,這樣的家庭是產生自戀症的絕好溫床。
死亡背後——詛咒VS家族性格 • 內心躁動不安,暗含冒險基因 • 正如所有追求冒險的人一樣,肯尼迪家族的種種行為,可能還是因為其中蘊含者冒險固有的高額回報。 • 感到無聊同時內心躁動不安的肯尼迪們總是在尋求新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