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k likes | 1.47k Views
医学影像学总论. 哈医大四院影像教研室 申宝忠. 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各种成像设备,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 范畴: X 线 CT MRI DSA 超声 核医学( ECT SPET PET ) 分子影像学 介入.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 1.X 射线的发现. 1895 年 11 月 8 日伦琴发现 X 射线
E N D
医学影像学总论 哈医大四院影像教研室 申宝忠
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各种成像设备,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
范畴:X线 CT MRI DSA • 超声 • 核医学(ECT SPET PET) • 分子影像学 • 介入
1.X射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射线 荣获第1届( 19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12月22日伦琴拍照的人类历史上 第一张X片——“伦琴夫人的左手”
3.计算机与影像设备的结合,出现了CT、MRI、DSA、SPECT、PET、CR、DR3.计算机与影像设备的结合,出现了CT、MRI、DSA、SPECT、PET、CR、DR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 X 线 成 像第一节 普通X线成像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摄影效应 电离效应 (2)X线的特性
(4)图像特点 灰阶成像 影像叠加 放大失真
2.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 a.荧光透视(fluoroscopy):可转动病人,改变方向观察,可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经济简便,立即得到结果 b. X线摄影(radiography)、平片(plain film) 成像效果好,显示病变清晰,客观记录、便于复查对照和会诊
2)特殊检查: a.体层摄影(tomography) b.软线摄影:用于乳腺等软组织摄影 c.放大摄影:用于显示微细病变 d. 荧光摄影:用于集体体检
3)造影检查 造影剂 1. 高密度造影剂 2. 低密度造影剂 造影方式 1. 直接引入 2. 间接引入
3.X线诊断原则、步骤及临床应用 原则:避免不必要检查,直接选择最佳检查方法 步骤:首先与正常对照判断出异常,根据鉴别诊断的 知识(年龄、性别、病变的部位、病变性质、 器官功能改变、随时间改变病变的改变等), 并结合临床症状、化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作出 诊断意见 临床应用:胃肠道 骨肌系统 胸部
4.X线检查中的防护 • 保护自己: • 避免直接暴露在射线下 • 进入有放射线的环境内,必须有防护措施。 • 尽量远离放射源(放射线与距离成3次方衰减) •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暴线 • 保护患者: • 避免不必要检查 • 小儿、妇女注意性腺的防护 • 怀孕妇女尽量避免放射线检查
第二节 数字X线成像 • DR(Digital Radiography) • 数字X线成像:X线照射到薄膜晶体管屏后,直接将X线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 CR(Computed Radiography) • 计算机X线成像:稀土元素制成的晶体板吸收照射到板上的X线的光信号,通过激光扫描读出板上的潜影后,通过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 优势: • 图像处理系统可调对比,能得到最佳效果 • 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 • 患者接受的X线量较少 • 图像信息可摄成照片或由磁盘或光盘存储……
检查技术: • 静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 • 方法:经静脉注入造影剂 • 优点:侵袭小、操作简便、可在门诊进行 • 缺点:造影剂用量大、图像质量差 • 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 • 方法:经选择性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 • 优点:图像清晰、节省造影剂 • 缺点:侵袭性较大、一般需住院进行 • 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疾病术前检查必不可少的项目 • 心脏的DSA检查在介入治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腹部DSA在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用于诊断的检查正在 • 逐渐被重新认识 • 四肢血管的全程DSA检查已取代普通血管造影 第三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医学影像学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CT发展简史 1969 Hounsfield设计成功 1972 英国放射学会发表 1979 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1974 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 1989 螺旋CT问世 1998 四层螺旋CT问世 2001 16层螺旋CT问世 2004 64排螺旋CT问世 256排螺旋CT 320排螺旋CT …… CT发明人Hounsfield
CT的结构与原理 第一节 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螺旋CT扫描方式 连续式扫描和采集 管球连续旋转和曝光 检查床连续匀速向前运动
螺旋CT技术发展史 4DCT: 容积扫描功能成像 多层螺旋CT: 4层、16层、32/64层提高图像质量、扫描速度 普通螺旋CT: 提高扫描速度和容积数据采集能力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 断面图像 (水平 、冠状断面扫描) • 空间分辨率 (矩阵、象素) • 密度分辨率 ( CT值、窗宽、窗位)
数字矩阵 CT图像
CT值(Hu单位)X线吸收率乘以Hounsfild函数公式 空气 脂肪 水 软组织 骨皮质 -1000 0 1000
第三节 临床CT检查技术 • 平扫 • 静脉增强造影 • 动态增强扫描 • 三维重建 • 造影CT • CT血管造影(CTA) • CT透视 • CT灌注成像
肾动脉狭窄 MSCT-MIP DSA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概 述 • 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 ,由于其可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 ,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 ,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F.Block)和哈佛大学珀赛尔(E.M.Purcell)各自独立发现的,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年来,核磁共振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论的新学科。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 • 1944年 I.Rabi • 1952年 F.Block • 1952年 E.M.Purcell • 1955年 W.E.Lamb • 1955年 P.Kusch • 1964年 C.H.Townes • 1966年 A.Kastler • 1977年 J.H.Van Vleck • 1981年 N.Bloembergen • 1983年 H.Taube • 1989年 N.F.Ramsey • 1991年 R.R.Ernst • 2003年 uterbur与Mansfierd
核磁共振 = 磁共振 NMR =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