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86 Views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 霍益萍 2011.6.27. 《 纲要 》 对高中发展任务的要求.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 一、重新认识普通高中. 1. 普通高中面临的新形势. 高中教育普及:学生来源和需求多元 全民终身教育:高中传统使命发生变化 人才的重要性:第一资源和国家战略 教育的国际化:人才标准和培养的国际化 国际教改趋势:. 美国: 《 促进议程:改进高中行动计划 》 、 《 为美国未来做准备:高中改革计划 》 ( 2008 );
E N D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 霍益萍 2011.6.27
《纲要》对高中发展任务的要求 •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
1. 普通高中面临的新形势 • 高中教育普及:学生来源和需求多元 • 全民终身教育:高中传统使命发生变化 • 人才的重要性:第一资源和国家战略 • 教育的国际化:人才标准和培养的国际化 • 国际教改趋势:
美国:《促进议程:改进高中行动计划》 、《为美国未来做准备:高中改革计划》(2008); • 俄罗斯:《普通教育高年级阶段侧重性专业教学构想》( 2002)实施区别化和个别化教学的手段 • 英国:《一个新的特色体系:改革中等教育》(2003)和《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教育白皮书(2009),提出中学课程要按照每个孩子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 • 韩国:《高中多样化300工程》(2009),提出从平等、均衡、普及向竞争、卓越、多样化发展。 • 日本:《高中学习指导纲要》(2013年实施),主张适当放弃对平等的追求以寻求最好平衡点。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价值,强调高中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全民基本素质方面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价值,强调高中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全民基本素质方面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 • 抛弃了以往高中单纯为升学或就业服务的工具化取向,更多地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高中教育政策; • 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对人才的要求,重新诠释高中教育质量; • 积极推进多样化和特色学校建设,加强普职融合、高中和中学后教育的衔接,凸显非学术性活动的教育价值。
2. 强调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 • 高中定位:既不是高等教育的附庸,也不是义务教育的必然结果,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独立价值。 • 高中的价值:为个体发展提供一种与其成长、成熟和社会化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和经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人生幸福、融入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等奠定基础。 • 凸显人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强调高中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价值 。
3. 明确普通高中的任务 完足普通教育 造就健全国民(蔡元培 ,1912) 完成初次选择
完足普通教育 • 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即学生为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
造就健全国民 • 符合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强调公民责任、批判思维、人生规划、健康人格、民主平等、合作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技能等内容;
完成初次选择 • 高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的位置,学会规划和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4. 把握普通高中的特点 • 矛盾体:大众与精英。 在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共同基础的同时,要回答大众与精英、基础与分流、规范与选择、均衡与特色等两难问题。
难平衡:平等与效率。 教育平等: 给同样的人提供同样的教育 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 给制度框架下的不利群体以补偿教育 “最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多样化——各国普通高中的共同选择和基本特征;多样化——各国普通高中的共同选择和基本特征; • 多样化——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1. 高中多样化的缘由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 • 学生一生身心发展的快速期; • 学生个性形成、才华初露、潜能各异 • 学生选择的生活道路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不同; • 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方面的需求
办学模式 • 举办多种类型的高中 • 校内设置不同方向系列 • 综合高中 • 特色高中
课程设置 • 每类学校一份课程表,学生的选择限于选修课范围内;(荷兰、比利时、意大利) • 每个系列一份课程表,差别主要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 ;(瑞士、丹麦、法国) • 学校设置不同的学习领域(或学科群)和不同的水平等级,每个学生一张课程表;(美国、挪威、芬兰) • 国家统一规定普通高中各类学校的课程结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通过课时的增减调节,确定每一学科的相对重要性,每个学校一份课表。(罗马尼亚、波兰)
3. 多样化的内涵 • 办学模式多样化 • 课程设置多样化 • 教育机会多样化 • 学习年限多样化 • 学习方式多样化 • 学习经历多样化
教育机会多样化 • 系列转换(错选权) • 虚拟学校 • 辍学返校 • 补习课程 • 工学交替 • 纳入义务教育
学习年限多样化 • 延长或缩短受教育年限 • 学分互认(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企业等) • 学分零存整取
学习方式多样化 • 书本学习 • 问题研究 • 社团活动 • 自我管理 • 专家对话 • 参观学习 • 社区服务
学习经历多样化 • 智育 • 德育和公民教育 • 艺术发展 • 体育发展 • 社会服务 • 与职业与工作有关的经验 • 闲暇教育
多样化是一个涉及理念、制度、管理、内容、时间、空间等多方面改革、内容极为丰富的概念。多样化是一个涉及理念、制度、管理、内容、时间、空间等多方面改革、内容极为丰富的概念。 • 多样化意在构建一个多样、开放、灵活、互通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1922-28: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师范学校 • 1928-32:高中(普通、师范、职业并置) • 1932-49:普通、师范、职业 • 1949-1995:普通、师范、职业、技术 • 1995:普通高中分为四种类型:升学预备教育、综合高中、侧重就业准备、特色高中
结果是高度趋同 • 预备就业的普通高中近乎绝迹 • 综合高中寥寥无几 • 特色高中则借“特色”曲线升学 • 普通高中仅剩升学预备教育一枝独秀
制约因素分析 • 统一文化 • 政治诉求 • 行政管理 • 城乡二元 • 薪酬差别 • 独生子女 • 发展重心 • 上级评价 • 相关政策 • 培养模式 • 教师素质 • 超大班额
制约因素分析 • 依然是用 “升学或就业准备”这一外在的工具价值作为界定和划分高中多样化的标准,忽略高中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重出口轻过程。 • 普通高中分类办理后的配套措施缺失
目标:树立科学质量观,强调高中段学习对每个学生个体的价值,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统一; 目标:树立科学质量观,强调高中段学习对每个学生个体的价值,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统一; • 任务:在共同基础之上,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学会选择; • 原则:承继性(高中新课改) 可行性(所有制约因素未变,改革空间有限)
建议一 • 创办数学与科技高中 • 建设特色学校(标准、课程设置、外部支持、认定) • 校企联办高中(2+1、4+1;企业、免费、新产业) • 建设高中网校 • 发展特色民办中学 • 试办“综合高中”
建议二 • 加大选修课比重 (144-116=28x18=504课时)84/学期,4课时/周 选修2 定6学分 18课时/学期 0.9课时/周 • 加大选修1的选择功能 • 重视人文艺术、思维和方法、实验等课程 • 开发特色课程、校本课程 • 推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 重视社团活动 • 鼓励普职沟通(互认学分、互选课程)
建议三 • 真正实行学分制 • 开展学分互认 • 实施分层教学 • 允许工学交替
保障措施 • 课程开发 • 学习时间 • 学生发展指导(学业、生涯、生活、心理等) • 教师素质
保障措施 • 校长自主权 • 招生考试(中考招生、自主招生、考试科目内容) • 学校评价:多样发展等值(标准化督导) • 社会支持:(舆论、法律、家长、课程、安全等)
保障措施 • 均等化的平等观 • 简单的GDP思维:办教育=盖校舍,发展=受教育人数,优质教育=高升学率,人才=高学历;做大做强、小而全 • 运动式、评优式、一刀切、的管理
结论 • 多样化不是目的,而是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高中发展方式的转变 • 多样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上的多样发展 • 多样的核心是坚持多样发展等值 • 多样化不是单靠教育界能完成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