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19 Views
第三节 水禽常见病防制. 一 、免疫程序. 商品鸭 免疫程序. 商品鹅 免疫程序. 种鸭 免疫程序. 种鹅 免疫程序. 4 日龄: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二联多价蜂胶苗. 7 日龄:鸭肝炎高免血清 或卵黄抗体. 种鸭 免疫程序. 10日龄 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 15 日龄肌注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二联多价蜂胶苗. 21日龄 颈部皮下注射鸭瘟活疫苗. 4 周龄 肌注鸭巴氏杆菌多价蜂胶疫苗. 44 周龄 鸭巴氏杆菌多价蜂胶疫苗. 43周龄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苗. 42 周龄 肌注鸭瘟活疫苗. 41周龄
E N D
一、免疫程序 商品鸭 免疫程序 商品鹅 免疫程序 种鸭 免疫程序 种鹅 免疫程序
4日龄: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二联多价蜂胶苗 7日龄:鸭肝炎高免血清 或卵黄抗体 种鸭 免疫程序 10日龄 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 15日龄肌注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二联多价蜂胶苗 21日龄 颈部皮下注射鸭瘟活疫苗 4周龄 肌注鸭巴氏杆菌多价蜂胶疫苗
44周龄 鸭巴氏杆菌多价蜂胶疫苗 43周龄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苗 42周龄 肌注鸭瘟活疫苗 41周龄 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 24周龄 鸭巴氏杆菌多价蜂胶疫苗 21周龄 鸭瘟-鸭肝炎二联活疫苗 20周龄 禽流感(H5+H9) 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苗
商品鸭 免疫程序 4日龄 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二联苗 7日龄 鸭肝炎高免血清 或卵黄抗体 10日龄 禽流感 (H5+H9)灭活苗 15日龄 鸭肝炎高免血清 或卵黄抗体
1~3日龄 抗雏鹅新型 病毒性肠炎-小鹅瘟 二联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3周龄 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 25周龄 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 7~10日龄 鹅传染性浆膜炎 小鹅大肠杆菌 二联多价蜂胶苗 4周龄 鹅巴氏杆菌蜂胶灭活苗 26周龄 种鹅大肠杆菌灭活苗 种鹅的免疫程序 接 下 页
44周龄 鹅巴氏杆菌 蜂胶复合佐剂灭活苗 47周龄 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 27周龄 鹅巴氏杆菌蜂胶灭活苗 28周龄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 45周龄 (同28周龄) 48周龄 种鹅大肠杆菌灭活苗
商品鹅的免疫程序 抗雏鹅病毒性肠炎- 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 1-3日龄 鹅传染性浆膜炎- 小鹅大肠杆菌 二联多价苗 7-10日龄 鹅副粘病毒 灭活疫苗 3周龄 鹅巴氏杆菌 复合佐剂灭活苗 4周龄
二、常见病防制 鸭 瘟 雏鸭病毒性肝炎 禽巴氏杆菌病 (禽霍乱) 小鹅瘟 鸭、鹅副黏病毒病
鸭 瘟 DPV为疱疹病毒科,鸭疱疹病毒I型,鸭肠炎病毒。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鸭 瘟 • 患鸭体温升高至43℃,两腿发软,翅膀下垂,伏地不愿移动。腹泻,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流眼泪和眼睑水肿。 • 食道黏膜和口腔黏膜表面常见有淡黄褐色或草黄色的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同时可能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性溃疡和散在的出血点。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 • 此外,眼结膜水膜常见有出血斑或坏死性假膜。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不规则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上述为病特征性病变。
鸭 瘟 防制要点 • 免疫接种 病愈和人工免疫的鸭均获得坚强免疫力。雏鸭20日龄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3月龄以上鸭免疫1 次,免疫期可达一年。母鸭的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或产蛋前一个月。 • 不从疫区引进鸭,如需引进,要严格检疫。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的水域放牧。 • 发生鸭瘟时,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禁止病 鸭外调和出售,停止放牧,防止扩散病毒。对受威胁区内的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
雏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es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e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临床诊断 • 3周龄以内的雏鸭,3~10日龄为高易感群体; • 潜伏期1~4天; • 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 • 1~3h后表现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双腿作痉挛性运动,呈角弓反张姿态,俗称“背脖病”; • 发病急的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多数病鸭的肾脏发生出血和肿胀,胆囊肿胀。
防制方法 1.免疫种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在母鸭产蛋之前2~3周肌肉注射,孵出幼鸭能获得被动免疫,以抵抗感染;也可选择在产蛋低峰期进行,以免影响产蛋。 2.免疫雏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1~3日龄雏鸭,一般注射后5天可产生较强免疫力,且保护期较长。
禽巴氏杆菌病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家禽出血性败血病,简称为禽出败,是鸡、鸭、鹅和火鸡等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由于病禽常常有剧烈的下痢症状,所以统称为禽霍乱。
临床诊断 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3~5天,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病型。 (1)最急性型:爆发的最初阶段,无明显的症状突然死亡。肥胖和产蛋率高的鸭较易发生。(2)急性型:病禽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畏水,缩头昏睡。食欲消失,饮水增加,口鼻流出粘液。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体温升高至43~44℃,呼吸急促,经1~3天死亡。有时病鸭呈现剧烈下痢,口鼻流出多量带血的分泌物,加之死亡前常频频摇头,故群众称为“摇头瘟”。(3)慢性型:多发生在本病流行的后期。日趋消瘦,腿关节肿胀和化脓,发生跛行;呼吸困难,最后消瘦衰竭而死,或恢复后成为带菌者。
病理变化 • 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 • 急性病例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 • 肝肿大、质脆,表面密布灰白色和针尖状的坏死灶。 • 肺充血和出血, • 肠道粘膜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变化。 • 慢性病例常见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粘性分泌物,肺脏硬变,关节肿大变形。 • 母鸭卵巢有见出血,卵黄囊破裂,腹腔内脏器的表面附着干酪样物质。
肝肿大、质脆,表面密布灰白色和针尖状的坏死灶肝肿大、质脆,表面密布灰白色和针尖状的坏死灶
防制方法 严禁在疫区引种或放牧饲养。 可对2月龄以上健康鸭群进行灭活菌苗免疫,免疫期可达3~6个月。 发病鸭群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尤其是放牧用水的消毒和更换更为重要。 多数抗菌数有效,方法参照大肠杆菌病防制。
小鹅瘟 • 小鹅瘟又称德舍氏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天龄小鹅,该病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 • 1956年由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该病,定名为小鹅瘟。目前世界许多饲养鹅及番鸭的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
1、临床诊断 • 1月龄以内鹅和番鸭是唯一可以自然感染本病的禽类,10日龄以内死亡率常常高达95%~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 • 本病的潜伏期:1日龄感染为3~5天,2~3周龄感染为5~10天。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病鹅表现为精神委顿、昏睡、食欲废绝; 口吐粘液,排出灰白色或者淡黄色稀粪便,混有气泡,肛门外突,周围被毛潮湿并有污染物;
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者抽搐。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者抽搐。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
2 、病理变化 • 特征病变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括肠内容物的假膜,堵塞肠腔。剖检时可见在靠近卵黄蒂与回盲部的肠段部位,外观极度的膨大,质地坚硬,状如香肠的浅灰色或者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这一变化在亚急性变化中更容易看到。 • 组织学变化: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肌纤维断裂,排列零乱;肝脏细胞空泡变性;脑膜以及脑实质血管充血并有小出血灶,胶质细胞增生。匈牙利所报道的病例,还有骨骼肌蜡样变性和大量腹水等特征,腹水中有多量纤维素凝块。
亚急性变化中更容易看到靠近卵黄蒂与回盲部的肠段部位,外观极度的膨大,质地坚硬,状如香肠的浅灰色或者淡黄色的栓子塞满。亚急性变化中更容易看到靠近卵黄蒂与回盲部的肠段部位,外观极度的膨大,质地坚硬,状如香肠的浅灰色或者淡黄色的栓子塞满。
3、区别诊断 •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 • 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4、 防制 • 主动免疫 目前国内多采用鸭胚化弱毒疫苗在产蛋前一个月注射接种母鹅(流行严重地区免疫两次),使雏鹅获得坚强的被动免疫。另外,以弱毒疫苗直接接种1日龄的雏鹅也有一定效果。 • 被动免疫 小鹅瘟抗血清分为同源(鹅血清)和异源(牛、羊等血清)抗血清两种,对感染小鹅瘟及受威胁的雏鹅群,可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在有本病流行的区域,一旦发现有感染小鹅瘟的现象,一切设备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蛋、种鹅、雏鹅,尽量做到自养自繁;鹅舍严格打扫,定期消毒,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 • 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防制畜禽疾病的机理之一在于调节和调动畜禽体内的抗病力,所以中草药的防制效果随病鹅日龄的增加而提高。
鸭、鹅副黏病毒病(鸭新城疫) 鸭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导致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 • 病原是副粘病毒; • 各种年龄均易感; • 四季均可流行; • 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15日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均可高达100%; • 日龄越大,病程越长,死亡率越低,自然康复鹅越多; • 特征是以消化道为主要症状。潜伏期3~6天,病程一般2~5天。
临床症状 • 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 • 初期拉灰白色稀粪,随病程延长和病情的加重呈暗红、黄色、绿色或墨绿色水样稀粪; • 患鹅精神萎顿、无力、常蹲地不起,有的单脚不时提起。行动无力,而随水流漂浮游动。 • 饮水增加,少食或拒食,迅速消瘦; • 后期部分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病程1~4天。不死的病鹅一般在发病后的6~7天开始好转,9~10日开始康复。 • 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可高达20%-30%。在产蛋鸭可出现产蛋率下降和蛋品质下降等症状。
病理变化 • 皮肤郁血,肝脏肿大郁血,质地较硬,有的病例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 • 脾脏肿大郁血,有芝麻至绿豆大的坏死灶。 • 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 • 心肌变性。 • 鸭口腔黏液较多,喉头出血,所有消化道粘膜均可出现散在性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结痂,易剥离,可见斑点或溃疡,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 • 部分病例腺胃及肌壁出血、充血; • 脑充血、郁血。 • 在产蛋鸭可出现卵巢变性,输卵管炎症以及卵黄性腹膜炎等病变。
肠道黏膜有大小不等出血性斑和溃疡灶 腺胃黏膜充血,出血 直肠和泄殖腔黏膜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的结痂病灶 结肠和盲肠黏膜有大小不一的溃疡灶
防制 • 制定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 • 做好鸭、鹅群的免疫监测工作 • 灭活苗能有效控制本病的流行发生 • 种鹅免疫 • 由于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鹅,因此鹅副黏病毒病所造成的损失要比小鹅瘟大得多,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