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病例讨论二

病例讨论二. 第一组. 1 本病最初的诊断与依据. 诊断 : 肠热症 ( 沙门菌属感染 ) 依据 : 高热 (40.5 ℃), 伴腹痛 , 腹胀便秘 , 无恶心、呕吐 ( 可排除食物中毒 ), 全身乏力 , 神清、表情淡漠 , 消瘦 , 重听 ; 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 , 压之退色 ( 玫瑰疹 ), 肝肋下 1.5cm, 剑突下 2cm, 质软有轻度触痛 , 脾肋下 2cm( 肝脾重大 ); WBC:3000/mm³, 中性占 56%, 淋巴占 38%, 单核占 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 外周白细胞下降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1 本病最初的诊断与依据.

vang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病例讨论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例讨论二 第一组

  2. 1 本病最初的诊断与依据 • 诊断:肠热症(沙门菌属感染) • 依据:高热(40.5℃),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可排除食物中毒),全身乏力,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玫瑰疹),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肝脾重大); WBC:3000/mm³,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外周白细胞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3. 1 本病最初的诊断与依据 • 第一次肥达反应结果:TO 1:160,TH 1:80, PA 1:20 ,PB 1:20 • 第二次肥达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 PA 1:20,PB 1:20 • O抗体与H抗体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

  4. 血常规正常数值 •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5. 血常规正常数值 •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6.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7. 肥达反应 •  常用肥达(Widal)氏反应。即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及其增长情况,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 肠热症常由伤寒杆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故通常采用上述三种菌的抗原进行试验。有的地区可由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应增添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作试验。

  8. 肥达反应 • 1.正常抗体水平: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抗体,其效价随各地区情况而不同。一般说来,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PA和PB≧1:40时才有诊断价值。 • 2.动态观察:判断肥达氏反应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等。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有时不能定论。如间隔数天重复采用,若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9. 肥达反应 •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患肠热症后,O与H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LgM型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仅半年左右,消失后不易受伤寒、副伤寒杆菌以外细菌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重新出现。lgG型H抗体出现较晚,维持时间可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短暂地重新出现。因此,①若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感染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②H与O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③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系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④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氏菌感染(肠炎杆菌与伤寒杆菌有共同O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

  10. 2 本病的发病机制 • 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相当病程的第1周,称前驱期。 • 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状明显 ,持续时间较长。

  11. 3 为何血培养阴性? • 可能是:①发病早期曾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治疗;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③采血时间不同,肥达反应的阳性率不同(发病第一周为50%,第二周为80%,第四周为90%以上)

  12. 如何进行病原学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13. 如何进行病原学检查? (二)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14. 4-1两次肥达反应结果说明什么? • 判断肥达氏反应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等。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有时不能定论。如间隔数天重复采用,若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 患肠热症后,O与H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LgM型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仅半年左右,消失后不易受伤寒、副伤寒杆菌以外细菌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重新出现。lgG型H抗体出现较晚,维持时间可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短暂地重新出现。

  15. 4-2该患者除做肥达反应,还可做何检查? •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应先接种胆汗肉汤增菌;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渣可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经18~24小时培养后,挑选无色半透明的不发酵乳糖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并接种双糖含铁或三糖含铁培养基。疑为沙门氏杆菌时,作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

  16. 4-2该患者除做肥达反应,还可做何检查? • 快速诊断法:近年来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尿液中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可溶性抗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肠热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