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24k Views
风雨九十载,激昂进行曲。. —— 历届中共人大介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31 日 地点: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 3 号 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各地 先后成立早起党组织。 1921 年 6 月,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小组召 开中共一大。. 出席: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代表 50 多名党员 上海:李达,李汉俊 武汉:董必武,陈潭秋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E N D
风雨九十载,激昂进行曲。 ——历届中共人大介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 地点: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 • 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各地 先后成立早起党组织。1921年6月,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小组召 开中共一大。
出席: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代表50多名党员 • 上海:李达,李汉俊 • 武汉:董必武,陈潭秋 •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 广州:陈公博 • 旅日:周佛海 • 武汉:包惠僧 • 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 • 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 • 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
议题: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 党纲: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意义 •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 地点: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 • 出席: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背景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指出远东各被压迫国家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把会议的精神带回了国内。“二大”正是党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召开的。
中心议题 • 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个纲领作为党的最高纲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确定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党的第一个纲领对此没有给予解决。
新的领导机构 •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 • 候补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 • 委员长:陈独秀 • 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国焘 • 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 • 中央妇女部部长 :向警予
中国现阶段基本任务(最低纲领) •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 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
最高纲领 • 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意义 • 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 地点: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 • 出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议题 • 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 马林、陈独秀等人 同意 • 张国焘、蔡和森等人 反对 • 最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谭平山、罗章龙、朱少连、项英9人 • 候补委员:李汉俊、邓中夏、邓培、徐梅坤、张连光 •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局,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意义 •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地点:上海 • 出席: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议题 • 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 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李大钊、谭平山、李维汉、项英 • 候补委员:邓培、王荷波、张太雷、罗章龙、朱锦堂 • 会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贡献 • 1.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不是以附属于资产阶级的身份,而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和目的参加的。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虽还幼稚,但因为它最受压迫,所以最有革命性,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 • 2.提出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 地点:当时革命中心武汉 • 出席: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背景: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背景: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 • 主要任务: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新的中央委员会 • 选出陈独秀等29名中央委员和毛泽东等11名候补中央委员。新的中央委员会仍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大会选举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意义 • 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召开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却没有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但周恩来、任弼时等一批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所认识、有所抵制的同志,被选进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这为后来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 地点: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 • 任务: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
民主革命阶段十大纲领 • 第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第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第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第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第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第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第七,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第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安置工作;第九,取消一切军阀政府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第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大会指出了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新的中央委员会 • 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大会同时还选举了中央审查委员会:孙津川、刘少奇、阮啸仙为正式委员,叶开寅、张昆弟为候补委员。 • 随后,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
意义 • 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 地点: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 出席: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背景 • 早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 民主、 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任务: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方针: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 议题: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报告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郑重地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报告还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意义 • 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 地点:北京政协礼堂 • 出席: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 候补代表107人, 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背景 •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 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央委员会 •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同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八大决定中央委员会增设副主席和常委,中央书记处增设总书记和候补书记,并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设书记、副书记。
意义 •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69年4月1日至24日 • 地点:背景 • 出席: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 • 指导思想:总结经验,落实政策,准备打仗。
主要内容 • 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的新贡献;把党的全部历史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即所谓“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同党内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历史”,虚构了以刘少奇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肯定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对中国社会的形势以及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斗、批、改”的新任务。报告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紧迫和夸大的估计,过分强调要准备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