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內政與外交雙重危機下 的 制度變遷

內政與外交雙重危機下 的 制度變遷. 邱澎生 ( 2013/03/13 ). 流民與動亂: 15 世紀各類民眾起事. (一)正統、景泰年間: 1. 正統 12 年 (1447)9 月,浙江處州慶元礦徒葉宗留之亂; 2. 正統 13 年 (1448)2 月,福建沙縣佃農鄧茂七(鏟平王)之亂; 3. 正統 13 年 (1448)9 月,廣東南海縣海商黃蕭養(山海盜)之亂; 4. 景泰 7 年 (1456) 廣西大藤峽瑤族、壯族、傣族之亂 (二)天順、成化年間:荊襄流民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內政與外交雙重危機下 的 制度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內政與外交雙重危機下的制度變遷 邱澎生(2013/03/13)

  2. 流民與動亂:15世紀各類民眾起事 • (一)正統、景泰年間:1. 正統12年(1447)9月,浙江處州慶元礦徒葉宗留之亂;2.正統13年(1448)2月,福建沙縣佃農鄧茂七(鏟平王)之亂;3.正統13年(1448)9月,廣東南海縣海商黃蕭養(山海盜)之亂;4.景泰7年(1456)廣西大藤峽瑤族、壯族、傣族之亂 • (二)天順、成化年間:荊襄流民 • (三)正德年間:1.正德4年(1509)12月,四川保安縣農民藍廷瑞、鄢本恕(括地王) 、廖惠(掃地王)之亂;2.正德5年(1510)10月,河北霸縣農民劉六、劉七之亂;3.正德12年江西南贛地區農民起事 • 《明史新編》第5章〈正統到正德年間的社會變遷〉

  3. 內政危機下的制度改革 • 一、隆慶、萬曆初年的政治與軍事改革:整頓吏治,萬曆元年(1573)修訂更嚴格的「考成法」;邊防軍事改革 • 二、嘉、隆、萬的財政改革:1. 清理田賦與清丈土地 2. 一條鞭法徭役改革 • 《明史新編》第6章〈從政歸內閣到朋黨樹立〉第3節〈張居正改革與一條鞭法〉頁223-

  4. 賦役黃冊與里甲制度 • 《諸司職掌》戶部〈民科‧戶口〉:「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縣,攢造黃冊,編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戶。遇有差役,以憑點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取赴官,依律問罪,仍令復業」 • 《大明律》〈戶律〉編〈戶役〉章〈人戶以籍為定〉條:「凡軍、民、驛、竈、醫、卜、工、樂,諸色人戶,並以籍為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脫免,及變亂板籍者,罪同…」

  5. 清丈田畝與一條鞭法 • 嘉靖、隆慶年間,許多地區做為田賦與徭役根據的魚鱗圖冊與黃冊,都已廢棄不用。不少地區的土地兼併現象也更加嚴重,政府實際掌握的人丁、田地數量大幅下降。有志之士開始努力改革,改革焦點逐漸集中在清丈土地與推行一條鞭法兩方面 • 嘉靖9年(1530)桂萼建請清丈土地核實田賦,此後直至嘉靖末年、隆慶初年,陸續在江西、河南、江南、安徽都有官員推動清丈 • 嘉靖9、10年間,桂萼、傅漢臣與梁材提出一條鞭法的徭役改革,此後即陸續有各地官員推行

  6. 一條鞭法:整併差役,改徵白銀 • 「將十甲丁糧總於一里,各里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統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遠遵行」(《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賦役部〉) •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派募…悉併為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條鞭」(《明史》〈食貨志二〉

  7. 何以用銀不用銅? • 元至正21年(1361)吳國公朱元璋在南京置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銅錢,洪武元年鑄「洪武通寶」。洪武8年(1375)改行「大明寶鈔」,以為民間「去鼓鑄之害」,永樂、宣德曾鑄錢,但皆不成功,但民間仍流通各種「私錢」成化元年(1465)承認銅錢可以繳納鈔關稅項,但私鑄銅錢問題越益嚴重,政府銅錢無法流通。成化末年,已是「各處有司,(寶鈔與銅錢)廢格不用,一切徵銀」(明孝宗實錄,成化23年11月庚子) • 張瑞威〈一條鞭法的開端:論明憲宗一朝的貨幣政策〉(2007)

  8. 北虜南倭:16、17世紀的外交危機 • 朝貢互市制度下的「北虜南倭」外交危機: • 一、北虜:1. 北方茶、馬貿易下的蒙古侵擾;2.東北地區貂皮、人參與綢緞、棉布交易下的女真人興起 • 二、南倭:1. 嘉靖年間倭寇擴大侵擾; 2.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與明朝馳援交涉; 3.亞洲既有海商/海盜,加上萄、西、荷的「暴力經濟學」(《貿易打造的世界》)

  9. 「北虜」中的蒙古諸部興衰 • 土木堡之變(正統14年,1449),明英宗雖遭俘,但因于謙主持京城保衛戰,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退回塞外,送回英宗而遭景宗軟禁 • 景泰6年(1455),也先遭刺死,瓦剌勢衰。韃靼部興起,統一河套地區,達延汗(小王子)於弘治14年(1501)領導蒙古各部落,此下直至正德、嘉靖初年,屢屢攻入中國北方邊區。小王子死,蒙古一度分裂。但嘉靖中期,小王子的孫子俺答汗再次統一各部,嚴重威脅中國;嘉靖29年(1550)攻入北京近郊,擄掠嚴重,史稱「庚戌之變」。終嘉靖朝,問題皆未解決。隆慶初年情勢稍緩,隆慶5年(1571)雙方議和

  10. 南倭:內因與外因(貢舶/商舶/寇舶) (內)1. 海防的漸趨鬆弛:「國初防海,規劃至為精密…海島便近去處皆設水寨,以據險伺敵。後來將士憚於過海,水寨之名雖在,而皆是海島移置海岸。聞老將言:雙嶼、列(烈)港、峿嶼諸島,近時海賊據以為巢者,皆是國初水寨故處」(唐順之《荊川先生外集》卷2〈三沙賊遯疏〉)。2. 鄭和下西洋的民間效應:「華人習知東夷金寶之饒」(黃俁卿《倭患考原》頁316) (外)1. 倭寇長期侵擾:由元末明初、嘉靖到萬曆的長時段;由沿海各地突襲到集中掠奪福建與江、浙精華區(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 1934)。15世紀後期,為日本的戰國時代,部份領主支持「海盜」活動。2. 1520-1567年,東亞海商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海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 「日本之民有貧有富、有淑有慝。富而淑者或登貢舶而來,或登商舶而來。凡在寇舶,皆貧與為惡者也」(鄭若曾《籌海圖編》)

  11. 常防劫奪:由海商而海盜 嘉靖初年的1520年代,政府雖加強打擊閩、浙兩省干犯海禁者,但卻走私規模更大,嘉靖26年 (1547)派朱紈整治嚴禁,結果「倭夷」問題在嘉靖 30年代(1550s)轉趨激烈(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五)》頁160) 寧波府定海縣雙嶼、漳州府海澄縣月港,成為十六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兩個海貿走私基地(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 》頁128) 明朝人的分析: 1. 「海商初不為盜,然盜從海商起,何也?許二、王直輩,通番渡海,常防劫奪。募島夷之驍悍而善戰者,蓄於舟中」(鄭若曾《籌海圖編》卷11)。 2. 「中國亡命者,多跳海聚眾為舶主,往來行賈閩、浙之間,又以財物役屬勇悍倭奴自衛。而閩、浙奸商猾民,瞷其利厚,私互市違禁器物,咸托官豪庇引,有司莫敢誰何」(《明經世文編》卷332〈倭志〉)

  12. 朱紈故事:嚴禁派的登場與受挫 嘉靖26-28年(1547-1549),朱紈整治海寇與閩浙士民「通番」的「悲壯」故事:受壓力而辭職,後又有御史彈劾「擅殺無辜」入獄,飲鴆自殺。《明史》〈朱紈傳〉悼詞:「吉凶禍福,命而已矣!命如之何?丹心青史。一家非之,一國非之。人孰無死,維成吾是」 朱紈「農本主義」的社會理想 (山崎岳〈巡撫朱紈與嘉靖「海寇」〉,《日本東方學》1輯) 浙江巡撫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朱紈:「治海中之寇不難,而難於治窩引接濟之寇;治窩引接濟之寇不難,而難於治豪俠把持之寇」(《甓餘雜著》)→朱紈與林希元的政治角力

  13. 倭寇/海賊問題的加劇與平復 嘉靖31年(壬子, 1552),海盜與倭寇問題加劇,特別是「王直勾倭為亂」,海上武裝商販與「倭夷」大肆侵擾沿海各省,中國海盜集團「不下六、七十起」:蕭顯、許二、王直、徐海、許朝堅、洪迪珍、曾一本、林道乾、林鳳…,皆其中著名者 明政府「集兵四方,轉輸天下,募鄉勇,召豪俠,懸重賞,徵奇謀,調狼兵、苗兵,選用少林寺僧,搏戰二十餘年,始告平定」,共「殉難文臣29人、武官205人」(陳文石, 1966:159) 結局: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局部開放海禁。萬曆初年(1570s) ,胡宗憲、俞大猷、譚綸、戚繼光剿平倭亂,林鳳逃至「西洋呂宋」 後續:萬曆20,25年(1592, 1597)明朝兩次兵援朝鮮,協助抵抗豐臣秀吉日本侵略

  14. 取自: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網路課程」(http://jpkc.scnu.edu.cn/zggds/wlkc/ziliao/xingshitu/yuanqing.htm)取自: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網路課程」(http://jpkc.scnu.edu.cn/zggds/wlkc/ziliao/xingshitu/yuanqing.htm)

  15. 不由日本來的假倭寇 • 「賊半為漳州土人。凡有名士大夫及巨室,悉素知之;拘繫一大寺,命以金帛贖身。各限以數,不如數者,腰鋸解之」(引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 1934:121-122) → 《明代倭寇考略》(1957) • 「預籍富室姓名,而次第取之,故多獲」、「獲鄉官太守姚汝舟,刼其家眾,用千金贖還」(陳文石, 1966:160) • 真正倭寇「不過十之二、三」(陳文石,1966:160),但真倭的戰力則不可小看

  16. 血與錢:「倭寇」的殘酷故事 浙、閩受災嚴重,興化府城被占長達三個月,而江南城鎮菁華地帶,也是重災區: 「犯蘇門,掠竟日,載輜重百餘舟」 「硤(石)鎮值年節,男皆酣飲,婦皆粧飾,不虞寇至。燹忽四發,煙塵蔽天;經三宿,燼猶未熄,死水火者無算」「犯湖州市,大肆燬掠…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貨滿千船」(引陳懋恒,1934:121-122)

  17. 殘酷的條件:蝴蝶陣與倭刀的登場 鄭若曾《籌海圖編》: 「倭夷慣為蝴蝶陣。臨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倉皇仰首,則從下砍來」 「手舞雙刀,刀長五尺餘,手腕運動,開鋒甚長。其刀飛舞,通身如雪,無間可擊」「倭法:左手持刃,挺而前;右手刃才數寸,人不虞其右也。近則舒之,長五六尺,削鐵如泥」;「我兵攢鎗刺之,賊斫一刀,十數鎗齊斷」(轉引陳懋恒,1934:125)

  18. 中國「奸民」與尖底船的加入 1. 「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大者容三百人,中者一二百人,小者四五十人…其底平,不能破浪;其布帆懸於桅之正中,不似中國之偏桅;機常活,不似中國之定…故倭船過洋,必月餘不可。今若易然者,乃福建沿海奸民買舟於外海,貼造重底,載之而來;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鄭若曾《籌海圖編》 ) 2. 「寧、紹姦人,通同吏書,將起解錢糧物料,領出雙嶼賊船,私通貿易…往年夷使入貢,遨遊各姦之家,飲酒題詩,真同兄弟,中有不忍盡言者」(朱紈《甓餘雜著》)

  19. 西洋佛朗機加入「中日戰爭」 • 葡萄牙帆船抵達東亞(1510s),耶穌會士赴日傳教(1543) • 日本仿製「佛朗機」,並於中國「測試」: • 「賊發佛朗機,誤中山巔…賊發佛朗機,又誤焚其火藥簏,賊遂不復舉火器」(《崑新合志稿》)

  20. 一代名將戚繼光 • 戚繼光(1528-1588),17歲承祖職任登州衛僉事,管屯田。嘉靖34至隆慶2年(1555-1568),援浙、閩、粵,與倭八十餘戰,皆捷,「戚家軍」名聞天下。嘉靖38年(1559)在浙江義烏募礦工與農民,嚴格訓練 • 〈凱歌〉:「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 「予督兵過甌…時大雨如注,地方耆民懇請入人家避雨。予曰:千人露立,不從」(《止止堂集》頁313)

  21. 孤獨的將領?由征南倭到討北虜 • 嘉靖42年12月(1564.01)福建的仙遊戰役,戚繼光大敗倭軍,「日本各島來犯者至此才承認在中國的冒險沒有便宜可占,因而逐漸放棄繼續騷擾的念頭。剩下的海盜絕大多數已屬中國人,他們在浙江、福建一帶至此也難以存身,乃流竄到廣東境內」(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頁195) • 譚綸(1520-1577)積極支持戚繼光的募兵與訓練計劃,並推薦其擔任福建總兵 • 隆慶2年(1568),戚繼光調北邊軍鎮,任薊州等處防務,修城牆、置火器、精練兵,達16年。萬曆10年(1582)張居正卒,朝臣彈劾,隔年調廣東總兵,再一年多罷官返鄉,萬曆15年冬(1588)過世

  22. 海禁爭議:嚴禁派的堅持 嚴禁派的根據 1. 法律:《大明律》〈兵律〉編〈關津〉章〈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律:「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段匹、紬絹、絲錦,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 2.主要推理:危害國家/地方安全,以及貪污敗壞官箴。「官府抽分,公為貿易,遂使奸民數千,駕巨船,私置兵器,縱橫海上,勾引外夷,為害地方」(《明武宗實錄》卷113,正德九年(1514)六月丁酉)

  23. 弛禁派的主要理據 • 三項理據:1. 「夷夏」互通有無是市場需要,難以禁絕;2. 海商本可自保並清除「小寇」;3. 商與寇,兩害擇其輕 • 「備倭之法,防海之禁,斤斤明於國初。然寇未嘗絕,何也?夷夏有無之互以通也…凡商於海者,武具而力齊,雖有小寇,無所容於其間…嘉靖初,市舶罷,流臣嚴其私請,商市漸阻…乃有朱都御史紈之出視撫設,而盜愈不已,何也?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鄭若曾《籌海圖編》卷11)

  24. 「海禁」的結構性難題 1. 地方貿易利益所在:「漳、潮乃濱海之地,廣、福人以四方客貨預藏於民家,倭至,售之。倭人但用銀置買,不似西洋人載貨而來,換貨而去」(《武備志》卷214) 2. 「禁」其實就是不禁:「我朝書生輩,不知軍國大計,動云禁絕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閩、廣大家正利官府之禁,為私佔之地。如嘉靖間,閩、浙遭倭禍,皆起於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侔利耳,繼而強奪其寶貨,勒不與值,以故積憤稱兵,撫臣朱紈談之詳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12)

  25. 閩廣大家與總督巡撫的「有志一同」 • 沈德符約於1606年的評論:「不知閩、廣大家,正利官府之禁,為私佔之地」 • 清康熙皇帝在1684年的評論:「上曰:向雖嚴海禁,其私自貿易者何嘗斷絕?凡議海上貿易不可行者,皆總督、巡撫自圖射利故也」( 《清聖祖實錄》卷116, 康熙23(1684)年7月乙亥) •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採納塗澤民的建議,局部開放「海禁」(鄭樑生, 1997:168)

  26. 都是「國家安全」:海貿制度變革 • I.明前期(1368-1566)「海禁」時鬆時嚴(esp.1530-1560)+貢舶貿易 (for 國家安全)。 • II. 明後期(1567隆慶元年-1644)開放「海禁」(for借用商船武力協助平定海盜)。 • 參: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台北:2005)

  27. 軍費與財政需求下的鹽法改革 官專賣到商專賣;引法(明初繼承「開中制」)、票法(嘉靖8年,1529)到綱法(1617) 萬曆45年(1617)兩淮鹽法道按察使袁世振獲准採行「綱法」,編定「聖、德、超、千、古、皇、風、扇、九、圍」之「十字綱冊」, 誕生了有資格寡占「根窩」的「綱商」或「總商」 袁世振〈綱冊凡例〉:冊上無名者,不得「鑽入而與之爭鶩」;有名者,「得永永據為窩本,每年照冊上舊數,派行新引」 (徐泓,1977:309)

  28. 鹽凱子:揚州鹽商的發展與影響 全國11個鹽區:總商→散商(場商/垣商、水商、運商)參考: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台大歷史學系學報》4(1977):299-311 鹽商結交地方軍政大員,甚至日後招待康熙、乾隆多次「南巡」 →號稱「鹽凱子」 徽州商人、山西/陝西商人長期聚集揚州,政府特為晉商、徽商子弟科舉應試專設「商籍」 加速「士商相雜」與「品味區分」的現象;商人藏書家的出現

  29. 鑄錢以「賤銀」:新貨幣政策的擬成與中挫 • 隆慶3年(1569)3月,薊遼總督譚綸奏上〈理財疏〉:「足國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賤銀;欲賤銀,必制為錢法,增多其數,以濟夫銀之不及而後可」(《明經世文編》卷322頁13) • 張居正〈答閩撫龐惺庵(尚鵬)〉:「錢法原以足民,非為興利,然足國之道,亦不外此。蓋世間銀少銅多,公私之費,皆取足於銀,故常患不足,今化銅為寶,則民用益饒,則上供易辦,故足民亦所以足國也」→萬曆4年(1576)各省鑄錢,萬曆10年停鑄。 • 李樂:「鑄錢,便民行使,貧人受益,不可謂其無策,但地方自有錢處,則不必開局費事」(《續見聞雜記》卷10頁60) • 張瑞威〈足國與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鑄錢〉200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