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31 Views
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知识的掌握只是基础,能力的提高是目的,而如何审题做答是关键。(打比方:学习好比家里的衣服搭配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非选择题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高,平时学生训练时非选择题比较少做有的甚至不做,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掌握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就以非选择题为例来谈谈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的问题。. ① 非选择题失分原因: 1 、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2 、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如:主次矛盾的方法论答成抓主流
E N D
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知识的掌握只是基础,能力的提高是目的,而如何审题做答是关键。(打比方:学习好比家里的衣服搭配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非选择题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高,平时学生训练时非选择题比较少做有的甚至不做,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掌握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就以非选择题为例来谈谈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的问题。
①非选择题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如:主次矛盾的方法论答成抓主流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有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 4、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②答题注意事项: 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在围绕这个核心找出相关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 3.整理答题思路时,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一般要求把原理先写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在书写答案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 4.书写答案时,文字要整齐,句子要完整,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要使用学科术语,要标清序号,不可一段到头。
③高考主观题题型及答题策略 1. 属于“为什么类”题型 常用问法:为什么 原因 必要性 依据(根据) 答法要义:理论依据--来源教材 意义 --来源现实 注意: A.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 B. 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C. 如果是反面材料还要回答其危害性和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如:当前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抗洪抢险”精神? (为什么)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意义 ) 1、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属于“启示”或“措施”类题型 A. 从材料中找方法: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B. 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 C. 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十七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措施)。 D.特别注意主体性原则(谁做)
例:(2010年福建高考39题)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12分) (4)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结合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10分) 分析:第三、第四设问都是属于“怎么办”的问题,其中第三设问是从学生作为某一社会主体从经济生活角度谈“怎么办”,第四设问是从国家作为主体从政治生活角度谈“怎么办”,这显然告诉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肯定有其明确的主体,尤其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都有着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理论依据也不同,所以,复习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主体.
3. 属于“图表类”题型 A.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 B.看图表内容,看时要有“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 C.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例如:(2011泉州市质检第39题)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表 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实力研究报告 (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而美国则占了43%。当前,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5%。按照国际惯例,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必须要占到5%或者5%以上,才能算是支柱产业。 根据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文化企业应如何作为,请你提出合理建议。(9分)
4. 属于“意义类”题型 A.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B.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5. 属于“辨析评析类”题型 该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解答此类题目总的要求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A.要找出辨点(需要分析的点)。 B. 其次要运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合理与不合理成分)。 C 必要时指出其不科学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D.最后要注意从总体上分析该观点。
6. 属于“如何认识”题型 A.常用解法:. 联系材料,分解设问,化大为小。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 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 B. 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 。
7. 属于“体现或依据类”题型 A. 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 B. 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找共同点; C. 答题格式: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8. 属于“探究类”题型 探究类题目是近几年新课标省区高考中常见的题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类题目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可以考查,大多以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活动方案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切忌天马行空、没有章法,应做到两点,一是明确所用知识点,二是不能脱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