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849 Views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体系、运行 依法治国 新的国家安全观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E N D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体系、运行 • 依法治国 • 新的国家安全观 •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法的本质 • 1、国家性 • 2、阶级性 • 3、物质制约性
1、国家性 • 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阶级性 • 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3、物质制约性 • 是指法的内容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最终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离开客观条件,法律便不会产生,产生了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 从法律的实施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1、 宪法 • 2、 行政法 • 3、 民商法 • 4、 经济法 • 5、 刑法 • 6、 程序法
1、宪法 •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国旗法》、《国徽法》
2、行政法 •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 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 《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
3、民商法 • 民法: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民法通则》为核心法律。 • 《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 • 商法: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 《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证券法》《信托法》
4、经济法 •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华人民银行法》《价格法》
5、刑法 •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6、程序法 • 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引渡法》《仲裁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法律制定(立法) • 法律遵守(守法) • 法律执行(执法) • 法律适用(司法)
我国法律渊源的效力图 宪法 (人大、常委会) 特别行政区法律 法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 行政法规 (地方权力机关)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性规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 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 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1、民主与法制观念 • 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1、民主与法制观念 • 1、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 2、党的领导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 3、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从来源看,权利、义务来源于法律明文规定,或虽未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从基本内容看,法律权利: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从而获得某种合法的利益。 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国家安全观 •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 传统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 • 新的国家安全观强调,各国在安全上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 网上电子地图“大限”逼近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 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 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 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 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 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 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刑法》中的危害国家安全罪 • 包括: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等具体罪名。
案例1: • 我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某某与某国取得联系后,以出国治病为名,提出申请到该国,经批准出国后,他向该国提出政治避难,公开声明与我国“脱离关系”,并发表诽谤和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和侮辱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请问: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假如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分析 • 作为行为主体的某某,在我国是高级干部,他与境外相勾结,提出政治避难,发表诽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和侮辱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文章,且造成极坏影响,是故意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构成背叛国家罪。
案例2: • 被告人某某从外国探亲回到某地以后,刻印关于某某地区不属于中国的领土,要求该地区独立的大量传单、信件广为散发,致使受其影响的五十余人非法集会两次,造成严重后果。请问: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假如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分析 • 作为主体的某某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散发“某地区不属于中国的领土和要求该地区独立”的传单、信件并且导致两次多人非法集会,后果严重,实施了分裂国家的行为;某某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统一,所以某某构成了犯罪,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