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 4-1 遙感探測 4-2 太空遙測的應用. 目錄. 6-1 遙感探測 何謂遙測? 遙測的發展 6-2 太空遙測的應用 大地遙測 海洋遙測 衛星大地測量. 位於 德國 的世界最大衛星接收站。. 4-1 遙感探測. 6-1 遙感探測. 1858 年, 法國 攝影師搭乘熱氣球拍攝 巴黎 ,可說是航空照相的鼻祖。但是,最有趣的航空照相莫過於鴿子攝影師。利用信鴿背負微型攝影機拍攝始於 1907 年, 德國 藥劑師 Julius Neubronner 突發奇想的將他的兩項嗜好結合在一起。

ven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 4-1 遙感探測 4-2 太空遙測的應用

  2. 目錄 • 6-1 遙感探測 • 何謂遙測? • 遙測的發展 • 6-2 太空遙測的應用 • 大地遙測 • 海洋遙測 • 衛星大地測量 位於德國的世界最大衛星接收站。

  3. 4-1遙感探測

  4. 6-1 遙感探測 • 1858 年,法國攝影師搭乘熱氣球拍攝巴黎,可說是航空照相的鼻祖。但是,最有趣的航空照相莫過於鴿子攝影師。利用信鴿背負微型攝影機拍攝始於 1907 年,德國藥劑師 Julius Neubronner 突發奇想的將他的兩項嗜好結合在一起。 •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Bundesarchiv_Bild_183-R01996,_Brieftaube_mit_Fotokamera_cropped.jpg

  5. 鴿子攝影師與牠的作品 鴿子的翅膀 • 左上圖是德國的 Schlosshotel Kronberg,左下圖與中圖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右圖是背著相機的鴿子。 •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7/Pigeon_photographers_and_aerial_photographs.jpg

  6. 何謂遙測? • 利用感測器以間接、未接觸的方式,觀察遠處目標物的特性,量測媒介可以是電磁波、聲納、重力、磁力等。 • 眼睛與耳朵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遙測感測器。 • 廣義的「遙測方法」使用各種媒介進行測量,觀測站可以在地面、地下、海面、海下、天空等。 • 狹義的「遙測方法」觀測工具是天上的飛行器,例如飛機、人造衛星,利用電磁波來觀測地球,並將觀測結果傳回或帶回地面。

  7. 遙測系統 • 感測器 • 針對預定的目標物做各種電磁輻射測量,並記錄其結果,送回資料處理器。 • 載具 • 例如飛機或人造衛星等,攜帶感測器至預定地點。 • 操作人員 • 人或自動控制系統,使載臺和感測器依照計畫執行任務。 • 資料處理 • 針對感測器的探測結果做一系列的處理,把各種輔助資料附加在感測器的測量結果上,以便於進一步解釋。 • 解譯人員 • 利用處理過的資料把各研究對象的位置、性質、數量和新發現,做進一步的整理、解釋和分析。

  8. 不同遙測工具及其施測距離

  9. 遙測的形式(一)被動式 太陽 • 光源是陽光。 • 遙測儀器只須被動偵測來自受測目標的電磁波。 可見光、近紅外線

  10. 遙測的形式(二)被動式 • 光源是地球。 • 遙測儀器只須被動偵測來自受測目標的電磁波。 紅外線

  11. 遙測的形式(三)主動式 • 遙感探測器朝向受測目標主動發出電磁波,然後觀察受測目標的反應結果。 微波 百寶箱 6-1 人造衛星的種類 腦力激盪 6-1

  12. 感測器在空間移動方式的分類 • 地面遙測 • 遙測感測器設置於地面,經常性的朝向遠方進行觀測,例如:地面氣象雷達站定點觀察周邊的降水分布。 • 機載遙測 • 將遙測感測器設置於飛機,飛行於大氣層內進行觀測,例如:駕駛飛機對地面進行空中照相。 • 太空遙測 • 將儀器組裝在衛星內,被動接收或主動發射電磁波經地表或大氣回波進行觀測。 • 可採用不同波段的電磁波,獲得多層次目標物不同的特性和解析度。例如:氣象衛星拍攝衛星雲圖。

  13. 不同的電磁波感測技術對地表的觀測結果

  14. 遙測技術所使用的電磁波 • 最常使用的電磁波就是太陽光。 • 太陽光照射在地表時,在介質或物體表面不同的穿透、散射或反射等物理特性,可以分析地面物質的分布或變化。 • 太陽光包括許多不同波段的電磁波,根據受測目標物對於電磁波的反應不同,設計各種類型的感測器。 • 對遙測技術而言,每個波段都各有其用途。 百寶箱 6-2 遙測運用的電磁波波段

  15. 遙感觀測的優點 • 遙測能夠取得人類不容易到達的地區的觀測資料。 • 能大面積的進行觀測,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 衛星資料可以同時提供給不同的領域使用 • 相同的觀測資料經過不同的處理方式,經常可以運用在不同的研究領域。 • 已經廣泛的應用在通訊導航、氣象報告、地質探勘、天文觀測、工程設計以及環境監測。 地球同步衛星拍攝的衛星雲圖。

  16. 北極冰帽變化 按此觀看動畫 北極冰帽的變化 • 從太空觀察 (a) 1979 年和 (b) 2007 年九月份北極冰帽的消退情況。

  17. 第一個人造衛星 製造衛星 衛星工作者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 1957 年,蘇聯的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 1)升空。 • 任務在研究高空大氣密度,並位於電離層做無線電波傳播,提供原始資料。 • 史普尼克 1 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導致美國的極大恐慌,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 20 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putnik_asm.jpg

  18. 第一張人造衛星影像 • 1959 年 8 月 14 日,Explorer 6 由太空傳回第一張人造衛星影像,正式開啟了遙感探測的新頁。 • Explorer 6 傳回這張影像時,軌道高度約 27,000 km,正經過墨西哥,拍攝的是中太平洋地區與其上覆蓋的雲。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First_satellite_photo_-_Explorer_VI.jpg

  19. 第一個資源衛星 • 第一顆專為遙測目的設計的資源衛星 ERTS-1(後來更名為 Landsat-1),在 1972 年升空。 • 提供農業、地圖製作、地質、森林、國土規劃、監測等用途(現已發射到 Landsat-7)。 • Landsat 衛星多光譜掃描儀(Multi Spectral Scanner, MSS)觀測美國華盛頓州聖海倫火山,三張照片分別於 1973、1983、1988 所拍攝。 • 聖海倫火山最著名的一次爆發,發生在 1980 年 5 月 18 日的 08:32(太平洋標準時間)。這是美國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和對經濟破壞最嚴重的一次火山爆發。 • 圖片來源:http://www.geog.ucsb.edu/~jeff/115a/history/mtsthelenslandsatimagesequence.jpg

  20. 第一個海洋衛星 • 1978 年發射第一顆海洋衛星 Seasat-A。 • 提供海面溫度、海面高度、風場、波浪、海冰、海底地形等資料。 Seasat 衛星提供第一幅全球海面高度分布圖。 圖片來源: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rse 圖片來源:http://ilrs.gsfc.nasa.gov/satellite_missions/list_of_satellites/seas_general.html

  21. 感測器技術的進步 • 電荷耦合裝置(CCD) • 將影像轉換為數位資料的裝置。 • 傅氏轉換 • 成像技術,用在資料處理上,大幅提升了解析度。 一組用於紫外線影像處理的 CCD。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1/CCD.jpg

  22. 臺灣地區的 SPOT 衛星影像 著名的法國的 SPOT 系列衛星為太陽同步衛星,平均航高 832 公里,大約每天上午 10 點 45 分通過臺灣上空。 圖片來源:http://www.satimagingcorp.com/satellite-sensors/spot-5.html

  23. 利用 SPOT 衛星影像製作的臺北地區立體模型

  24. 我國自主衛星(一) • 福爾摩沙一號(原名:中華衛星一號) • 1999 年 6 月順利發射升空,2004 年 6 月除役。 • 軌道高度 600 公里。 • 主要酬載海洋水色照相儀。 • 提供海洋等相關領域的實驗資料,作為環境、漁業、工商業以及學術界應用和理論研究。 • 圖片來源:http://www.nspo.org.tw/2008c/projects/project1/intro.htm

  25. 福衛一號的觀測資料

  26. 我國自主衛星(二) • 福爾摩沙二號 • 2004 年升空。 • 以遙測照相為主要任務。 • 蒐集臺灣陸地和附近海域即時的衛星影像資料。 • 作為土地利用、農林規劃、環境監控、災害評估、科學研究、科學教育等相關的民生與科學用途。

  27. 福衛二號拍攝北極圈的冰原變化 • 國立中央大學極區研究團隊以及太空和遙測研究中心,利用福衛二號衛星觀測到加拿大北極區的城市 ALERT 附近的冰原寬度,24 日約 600 公尺到 800 公尺,26 日擴大到 1,000 公尺到 1,100 公尺,為全球暖化提供科學資料。 • 圖片來源:http://djyimg.com/i6/603301101071539.jpg

  28. 福衛二號拍攝南極威爾金冰棚的崩解情形(一)福衛二號拍攝南極威爾金冰棚的崩解情形(一) 圖片來源:http://nsidc.org/news/press/20080325_Wilkins.html

  29. 福衛二號拍攝南極威爾金冰棚的崩解情形(二)福衛二號拍攝南極威爾金冰棚的崩解情形(二) 圖片來源:http://nsidc.org/news/press/20080325_Wilkins.html

  30. 我國自主衛星(三) • 福爾摩沙三號 • 2006 年 4 月升空。 • 臺灣和美國合作,由六顆微衛星組成的低地軌道衛星系列。 • 軌道高度 700~800 公里。

  31. 福爾摩沙三號 • 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和電離層。 • 資料分布於全球上空。 • 約每 3 個小時可完成全球氣象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每 90 分鐘更新一次。 • 能增進氣象和太空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亦可用於長期氣候變遷和大地測量的研究。 福衛三號是軌道較低、6 個微衛星組成的衛星組。軌道較高的是 24 個 GPS 衛星。 圖片來源:http://www.narl.org.tw/tw/topic/topic.php?topic_id=10

  32. 福爾摩沙三號的觀測原理 • 全球定位衛星的無線電訊號傳送路徑經過大氣層,由於大氣層的折射會產生彎曲,這就是無線電掩星原理。 • 福衛三號的系統是利用該原理來推演出大氣和電離層的密度、溫度以及其他的參數。 資料、圖片來源:http://www.narl.org.tw/tw/topic/topic.php?topic_id=10

  33. 福爾摩沙三號的觀測分布點 • 福爾摩沙三號六顆微衛星星系,每天可監測全球 2,500 點的氣象資料之分布圖(綠色部分),紅色部分為地面觀測的分布點。 資料、圖片來源:http://www.narl.org.tw/tw/topic/topic.php?topic_id=10

  34. 4-2太空遙測的應用

  35. 6-2 太空遙測的應用 • 綠線所標示的範圍為某高爾夫球場在開發前申請並核定的範圍,黃線所顯示的則是衛星影像上觀測到的實際開發範圍;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顯示球場有違法開發的情形。 • 太空衛星遙測具有 • 觀測範圍大 • 迅速連續 • 可重複 • 解析度高 • 可以觀測人類難以到達的地區 • 資料可以累積使用 • 利用以上的特性,衛星觀測是觀測、監視地球環境變遷的重要利器!

  36. 國土監測 衛星影像 按此觀看影片 • 由歷年的衛星影像,顯示了臺中港的建設過程。 SPOT SPOT Landsat SPOT

  37. 勘災 • 對於交通受阻、山區或大範圍的天然災害,現場勘災經常會受限於地形和地物的阻隔,以致難以順利進行。 • 衛星影像具有高空俯視的能力,且具廣域和快速的非接觸探測特性,提供了極佳的大範圍勘災能力。 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前(2006 年 5 月 14 日)、後(2008 年 5 月 13 日),福衛二號拍攝的北川縣城。(圖:成功大學提供)//中央社

  38. 集集地震前、後的衛星影像 • 比較地震前、後的衛星影像,可 • 快速進行崩塌地的調查與統計。 • 及時提供災區影像,協助救災。 集集地震發生前。 集集地震發生後。

  39. 甲仙鎮小林村崩塌前、後的衛星影像 腦力激盪 6-2

  40. 地表變形影像 • 地表變形測量主要是經由比對兩張不同時期擷取的雷達影像,計算不同時間內地表與衛星之間距離變化所引起的雷達波相位差,計算相位差後,即可得到地表的變化量。 集集地震前、後所拍攝的臺中地區雷達影像干涉結果。

  41. 雷達波測量地表變形的原理 • 圖中每增加一圈的干涉環,就代表雷達波來回的距離增加了一個雷達波長,假定衛星拍攝影像時的高度是不變的,那麼地表必須位移半個雷達波長的距離,才能在干涉圖中製造一個完整的干涉環。對於 ERS 系列衛星而言,其所酬載的合成孔徑雷達屬於 C 頻,波長 5.6 公分,因此每一圈的干涉環代表 2.8 公分的地表變形。 • 在火山剛噴發後,人造衛星擷取了一張火山的雷達影像。大約過了一年,人造衛星又在同一地點,以相同的角度擷取了另一張雷達影像。 • 把兩張影像套合後進行差分干涉,可以計算出每一個像素在兩張影像中的雷達波相位差。 資料、圖片來源:科學發展 2005 年 6 月,390 期,p.22

  42. 影像製圖 • 一般傳統經建地形圖的更新速度甚慢,往往是空間資訊基礎建設最感不足的地方,使用衛星影像進行製圖,則可以有效提升製圖的效率。 • 以目前 SPOT 衛星影像 5~10 公尺的解析力為例,已能進行五萬分之一至二萬五千分之一比例尺地圖的測繪。 • 福衛二號的解析力可達 2 公尺。 • 未來隨著衛星解析力的提高,製圖的比例尺將可再提升。 百寶箱 6-3 地形圖與數位地形

  43. 解析度比較 • 數位照片由方格點組成,衛星照片的解析度指每個方格點邊長代表實際長度。上圖由左到右分別是解析度 10 公尺、3 公尺、1 公尺的照片。 • 圖片來源:http://www.terraorbit.com/vhr.htm

  44. 地形資訊萃取 • 針對同一地區,取兩張自不同角度拍攝的影像,可構成一個立體像對。 • 利用立體觀測的概念,可以計算出地表的相對高度。 • (a) 圖為 IKONOS 衛星在兩個不同位置和角度拍攝的影像所構成的立體像對,可用紅綠眼鏡觀察其立體狀態;(b) 圖則是利用影像處理技術所產生的數值地形模型,其中較暖色處表示較高的地區。

  45. 海面溫度 • 原理:海面溫度遙測是量測海面紅外線或微波的輻射強度,再換算成海面溫度。 • 紅外線輻射強度與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系列衛星 • 超高解析度輻射儀(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它有 6 個波段,分別偵測雲、雪、海面溫度等。 • 可以遙測大尺度海洋環流的型態,辨認湧升流、暖流和冷流,並偵測海洋異常現象,為探討聖嬰現象的重要依據。 腦力激盪 6-3

  46. 海面溫度遙測 (a)「聖嬰」時期,東太平洋海面溫度升高。(b) 正常的「非聖嬰」時期,東太平洋海面溫度低。

  47. 海洋水色照相 • 原理: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會吸收和散射不同波長的光波,使海面呈現不同的顏色。 • 開闊海域比較乾淨,浮懸物質較少,較易散射藍光,故為深藍色。 • 當海域中浮游植物的濃度較高時,因含葉綠素,使海水顏色從藍色轉為綠色。 •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鏈的底層,海面愈綠代表浮游植物愈多,漁產也愈豐富。 • 美國Orbview-2 衛星酬載有海洋廣角觀測水色儀(SeaWiFS),可探測全球海洋葉綠素濃度的分布,作為漁場的指標。

  48. 水色儀分析全球海洋葉綠素的濃度分布

  49. SeaWiFS 觀測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期間赤道地區葉綠素 a 的濃度 (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 • SeaWiFS 觀測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期間赤道地區葉綠素 a 濃度的變化。 • 圖片來源:http://oceancolor.gsfc.nasa.gov/SeaWiFS/BACKGROUND/Gallery/index.html#p5

  50. 海面水位測量 • 原理:海面水位遙測屬於主動式遙測的一種,由衛星發射雷達波,量測到海面來回時間,換算出距離,即可得到海面水位。 • 目前最常用美法合作 TOPEX/Poseidon 衛星的高度計。 • 用途: • 因為洋流會造成海面傾斜,從區域海面高度梯度分布,可以計算海流的流速與流向。 • 長期全球海面高度測量,可用於監測海水面升降的情形,掌握海洋環境的變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