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1.4k Views
研究過程之八大步驟. 第一組 班級:四技幼三乙 組員: 傅意文 49305207 林書勤 49305212 陳宜秀 49305216 鄭雅尹 49305220 張佳琳 49305240. 題目. 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為何 ? 研究設計主要的功能 ? 如何蒐集研究方法的資料? 撰寫研究計畫的題目及架構要如何著手? 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的差異 ? 為何要學習研究方法? 如何擬定適合的研究問題?. 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為何 ?.
E N D
研究過程之八大步驟 • 第一組 • 班級:四技幼三乙 • 組員: 傅意文 49305207 林書勤 49305212 陳宜秀 49305216 鄭雅尹 49305220 張佳琳 49305240
題目 • 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為何? • 研究設計主要的功能? • 如何蒐集研究方法的資料? • 撰寫研究計畫的題目及架構要如何著手? • 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的差異? • 為何要學習研究方法? • 如何擬定適合的研究問題?
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為何? 是創造適當的驗證情境,使所欲研究 的事 項,得以出現或 變化,並予有效測量;當然,在研究設計時,也要考慮到對不相干的因素如何加以控制。 廣義而言,一項研究計畫的主要功能,就是清 楚地說明如何獲得研究問題答案的實際操作計畫。一項研究計畫必須包括:打算做什麼?計畫如何進行?為何選擇所提出的研究策略?對研究對象的說明。
研究設計主要的功能? • 是解釋對於所要研究的問題將使用何種方法來找到答案;換言之,科學研究的過程從某個角度看,乃是運用科學方法回答問題的過程。一個良好的研究設計,便是有效回答問題的開始。
如何蒐集研究方法的資料? • 原 始 資 料 • 次 級 資 料
原 始 資 料 • 提供第一手的資訊。 (1.)觀察:有參與和非參與 *參與觀察法: 當研究員以化身為其成員,而參與其活動,其它的成員或許知道或不知道他們正在被觀察,為研究者觀察的對象。 *非參與觀察法: 研究者並不涉入該團體的活動,而唯一消極的 觀察者,觀看與聆聽他們的活動,並以此做出結論。
訪 談 (2.)訪談:結構式訪談及非結構式訪談。 *結構式訪談: 訪員需要事先決定好問題組,即在訪談表中運用相同的詞彙 以及提問順序,包括開放式及封閉式。 *非結構式訪談: 訪問者可在訪談過程中自由規劃其問題,可應用於一對一的 情境,或蒐集一群訪談者的資訊(稱為小團體訪談或焦點團體訪談)
問 卷 調 查 (3.)問卷調查:郵寄問卷及集體施測 *郵寄問卷: 必須附上一封說明書及回郵信封和郵資。主要問題在於其低 回收率。 *集合施測: 此方式確保了問卷的高回收率,並將發現很少人會拒絕參與研究
次 級 資 料 • 提供第二手的資料。 • 將其分類為: (1.)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之刊物, 例如:戶口調查、健康報告。 (2.)早期研究 (3.)個人紀錄
撰寫研究計畫的題目及架構要如何著手? • 撰寫研究計畫,最困難的為兩部份 • 一是題目的訂定 • 二為架構的鋪陳與撰寫。 • 以下將以此兩部份說明撰寫技巧與注意事項︰
題目的訂定 • 尋找題目上可由幾個方向來思考: 1.由個人興趣出發例如對網路拍賣觀察時日已久,興趣濃厚。做個人有興趣的研究將比較不會覺得乏味。
2.由文獻探討搜尋藉由閱讀paper來尋找有趣的題目,不過此法不僅須具備讀paper的基本能力,更需精讀paper,才能在反覆的過程中,尋找出欲撰寫的題目。2.由文獻探討搜尋藉由閱讀paper來尋找有趣的題目,不過此法不僅須具備讀paper的基本能力,更需精讀paper,才能在反覆的過程中,尋找出欲撰寫的題目。
3.觀察實務問題在平日具多一點的敏銳觀察度或好奇心,也可以做出有趣的題目。3.觀察實務問題在平日具多一點的敏銳觀察度或好奇心,也可以做出有趣的題目。 4.小題大作作研究最佳的境界,就是將一個微小的題目研究的很透徹。以「大象耳朵上的一根毛與蒼蠅腳上的腳毛」來譬喻小題大作的境地。
5.老師指定最快速的方法即是由老師指定題目,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自行尋找所耗費的時間。5.老師指定最快速的方法即是由老師指定題目,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自行尋找所耗費的時間。
撰寫的架構 撰寫研究計畫的架構與注意要項︰ 第一章 緒論 此篇目的︰ 由第一章窺見全篇論文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此篇目的︰ 了解與本研究有關之其他研究的成果、及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的關係,並指出本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此篇目的︰ 說明達成研究目的所使用的方法。 ★內涵︰ (1) 定性與定量的研究 (2) 資料蒐集與問卷設計 (3)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4) 抽樣設計的方法
第四章 資料分析 ★使用統計工具將研究結果 以數據或圖表來解釋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此篇目的︰ 說明研究過程之總結、貢獻與建議。
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的差異? • 量化就是使用數據來論證! • 質化則多使用事例辯證來作為證據!
質 化 (一)質化: 把東西都歸為同一種類。 例如大學評鑑 中,把各類大學分為理、工、醫、農、人文、社會等六種專業學類進行評鑑。
量 化 (二)量化: 把他統計成數字好作分析。 像是教師授課時數、學生畢業率、 退學等。
綜 合 來 說 •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之不同,是研究派典的差異。 • 質的研究不僅指示一種研究方法,也代表一個研究派典;量的研究不僅指示另一種研究方法,也代表另一個研究派典。
兩者相比較,主要區別是: (1)與情境的關係,量的研究是與具體情境相分離,而質的研究是把自然情境作為資料的直接源泉。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花費相當多時間深人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瞭解有關問題,離開具體情境就不能理解教育活動的實際內涵及意義。量的研究是不要求研究者直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而是追求研究資料、研究結論的精確性。
(2)對象範圍,量的研究比較適合於宏觀層面的大規模的調查與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動態的描述和分析。(2)對象範圍,量的研究比較適合於宏觀層面的大規模的調查與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動態的描述和分析。 (3)研究問題的角度,量的研究注重研究對像、研究問題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導意義;質的研究則注重研究對像、研究問題的個別性、特殊性,以此發現問題或提出發現問題的新的角度。
(4)研究的動態性與靜態性,量的研究是一種靜態研究,它將研究對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時間範圍內固定起來後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具有動態性,它是對研究對像發生、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並且可以隨時修定研究計劃,變更研究內容。(4)研究的動態性與靜態性,量的研究是一種靜態研究,它將研究對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時間範圍內固定起來後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具有動態性,它是對研究對像發生、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並且可以隨時修定研究計劃,變更研究內容。 (5)研究的假設,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從假設出發,並通過分析數據來驗證假設;質的研究不一定需要事先設定假設,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理論假設。
(6)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量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盡量保持價值中立;質的研究則存在著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影響,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與研究對像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需要指出的是,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事實上,質的研究也包含實證研究的因素。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觀事物質與量的辯證關係,任何事物的質與量總是統一而又不可分的。質是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量是一定質的量。對於事物質的研究,必然導致對於事物量的研究。因此,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6)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量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盡量保持價值中立;質的研究則存在著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影響,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與研究對像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需要指出的是,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事實上,質的研究也包含實證研究的因素。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觀事物質與量的辯證關係,任何事物的質與量總是統一而又不可分的。質是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量是一定質的量。對於事物質的研究,必然導致對於事物量的研究。因此,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
為何要學習研究方法? • 看到這個題目,學生心裡想的不外乎是為了「交報告」!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從國中以來到現在,許多課程在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大多以考試為評量方式,比較偏重記憶性及簡單的推理,無法深入的了解學生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所以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能在一般上課時單向式的學習方式(老師說,學生聽)之外,讓學生透過資料蒐集、整理文獻、組織探討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且進入社會之後,撰寫報告也應該是必備的工作技能之一。
如何擬定適合的研究問題? • 無論做任何事情,如能配合自己的興趣都較能得心應手,做一份研究報告也不例外,在毫無頭緒之下,可先從自己較有興趣的議題下手,在挑選題目時,範圍不要太大,題意要明確,以免超過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並且考量到研究所需的物力、人力、時間…等是否能配合,這都是在進行研究中所需考量的問題,也是研究問題是否合理化、具體化的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 1.專題研究書本參考 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九章的選擇資料蒐集 3.http://www.daso.com.tw/graduate/graduate.htm大碩全球資訊網 4.來自奇摩網站查詢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100120250 5.楊奕農,「如何撰寫研究報告」http://yaya.it.cycu.edu.tw/course/如何撰寫研究報告.htm ,民國88年。 6.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心理出版社,台北,民國93 年 10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