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k likes | 1.34k Views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 类型:饮食习俗、服饰装束、婚姻生活、礼仪民俗、岁时节令、工艺特产品、居住民俗等。. 二、社会风情的特点. 民族性 地域性 丰富性 历史性 传承性和变异性. 地域性. 白族 服饰: “ 白蓝红 ” 三色 白色头饰和上衣 —— 苍山积雪 红色马甲 —— 红色的茶花 蓝色长裤 —— 洱海碧波. 历史性. 丝绸 —— 中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已有 4000-5000 年的历史;
E N D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 类型:饮食习俗、服饰装束、婚姻生活、礼仪民俗、岁时节令、工艺特产品、居住民俗等。
二、社会风情的特点 • 民族性 • 地域性 • 丰富性 • 历史性 • 传承性和变异性
地域性 白族 服饰:“白蓝红”三色 • 白色头饰和上衣——苍山积雪 • 红色马甲——红色的茶花 • 蓝色长裤——洱海碧波
历史性 • 丝绸——中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 • 陶瓷——在我国有6000-7000年的历史 。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红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秦汉的陶人陶马等,均代表我国古代文明。 • 茶——发现和利用,有4000多年历史,到西汉,茶已成为群众性的饮料。 • 酒——在我国约有5000年的历史。我国是酒的故乡。
第十一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 第一节:社会风情与旅游 • 第二节:饮食习俗与特色民居 • 第三节: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 第四节: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一 饮食习俗 饮食与旅游: • 领略奇风异俗 • 满足口腹之欲 • 增加民族知识 饮食习俗的影响因素: •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 人文环境:农业发展布局、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点、宗教信仰等。
(一)日常饮食习俗:分布规律和特点 东北:面食为主,喜吃粗粮 食用油:豆油 挖窖储存蔬菜和腌制酸菜咸菜习惯 西北:面食、肉食 青藏高原:藏族为主 西南:糯米为主食 东南:经济发达,著名的侨乡
朝鲜族 东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 喜食米饭 • 主食:大米面做成的片糕、发糕、打糕、冷面等 • 咸菜: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泡菜享有盛誉。
满族 •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 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 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 干饭。 •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 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 国著名糕点 • 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 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 蔬菜。
侗族 西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白族 • 侗不离酸 • 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酸汤、酸菜、酸肉等。 •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 主食:以蒸制为主。每餐喜食鲜菜和腌菜 • 嗜好:饮茶
西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傣族 苗族 •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 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 “无辣不成菜” • 酿酒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 主食:大米和糯米 • 嗜酒:酒度数不高,自家酿制,味香甜。 • 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 • 喜吃香竹饭。 佤族 • 主食:大米 • 喜饮酒,喝苦茶 • 嗜好嚼槟榔
西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维吾尔族 • 羊肉串与手抓饭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 • 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
西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蒙古族 • 以奶制品居多 • 奶油 • 奶茶 • 奶皮子 • 奶豆腐 • 奶酒 哈萨克族 • 面食为主。如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 • 肉类:羊、马肉 • 奶制品:奶油、酥油、奶 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 •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
东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瑶族 土家族 • 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 • 粑粑和团馓是季节性主食 • 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 • 常见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 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 • 喜吃虫蛹,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 喜欢喝酒
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饭菜用酥油,制作酥油茶。 奶制品: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 喜欢饮用青稞酒 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饮食习俗
(二)节庆饮食习俗 1.汉族节庆饮食习俗 • 春节: 北方饺子(更岁交子) 南方元宵年糕(年年高) • 端午节:粽子(纪念) • 中秋节:月饼(月圆人团圆) • 重阳节:重阳糕
(二)节庆饮食习俗 2.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 朝鲜族:冷面(长寿) • 维吾尔族:抓饭 • 壮族:五色饭(五谷丰登) • 傣族:竹筒饭
(三) 信仰食俗 (四)礼仪食俗 影响因素: • 宗教影响、原始崇拜、图腾崇拜、禁忌规定 • 蒙古族:白食(奶、糖、果汁) • 佤族:无酒不成礼 • 彝族:转转酒 • 傈僳族:同心酒 • 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回、维、哈、柯尔克孜、塔吉克等 • 侗族:节庆饮食不离鱼
1. 影响民居结构的因素 • 气候因素 •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天然建筑材料因素 • 生产活动因素 •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民族习俗
(一) 蒙古包 • 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 • 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窗,外壁多用白色羊毛毡覆盖。
(二)帐篷 • 帐篷, 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主要居舍之一。通常有生活帐篷和娱乐、休闲帐篷两种。 • 生活帐篷是多用牛毛制成的黑色帐篷。帐篷里中间是炉灶,四周多堆放粮食袋子和日用杂物。 • 娱乐、休闲帐篷,多适用于夏季居家外出野游。
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 西藏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一般为石木结构。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 西藏农区民居
(三)哈萨包 • “哈萨包”与“蒙古包”略有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哈萨包”内的陈设与布置,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
(四)吊脚楼(侗族) •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 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五)鼓楼(侗族) • 鼓楼以杉木构造,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六)竹楼 • 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材。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
(七)黄土窑洞 • 陕北窑洞有3种:石窑、砖窑、土窑。 • 土窑: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阱,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阱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平地起窑洞
(八)四合院 • 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 建筑布局: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按其规模大小,有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九)维吾尔族民居 • 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 • 还有一种“阿以旺”式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
第十一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 第一节:社会风情与旅游 • 第二节:饮食习俗与特色民居 • 第三节: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 第四节: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一、传统服饰 广义的服饰:指包括衣、裙、裤、鞋、袜 等服装和头、手、颈、胸等 人体部位所佩带的各种饰物。 狭义的服饰:仅指服装。
(一)传统汉族服装 1、汉族妇女爱旗袍 2、奇异装束的“惠安女” 3、舟山渔民穿笼裤
旗 袍 旗袍作为袍服的一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奇异装束的“惠安女” • 头戴黄色竹斗笠和花头巾,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防雨淋作用。 • 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避风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 常手提黄漆小竹篮。 • 惠安女身穿“节约衫”,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 • 衣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
舟山渔民穿“笼裤” 浙江舟山渔民喜欢穿大襟布衫加背褡,下穿宽大的裤子,民间把这种裤叫“笼裤” 现在,随着流行趋势的发展,这种裤以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时尚潮流。
(二)少数民族服饰 1、赫哲族的鱼皮衣 2、藏族的藏袍 3、傣族花筒裙
赫哲族的鱼皮衣 • 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完整剥下,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多为长衣服,为妇女们穿。 • 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 • 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 • 现今,鱼皮仅作为民间工艺被收藏于博物馆中。
藏族的藏袍 • 藏袍:色彩艳丽,服饰优雅、精美。 • 色彩运用上:大胆采用红、白、黑、赤、蓝、黄、紫等强烈对比的颜色,点缀复色、金银线,整体效果明快、和谐。 • 服装装配的金银、珠宝,玉器等饰品,花纹雕镂细腻、精致,给人以华贵、高雅之美。 • 近年来,随着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藏装开始趋向质地高雅和饰品的华贵。每逢喜庆佳节,藏族青年会身着价值非凡的藏装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藏东妇女服饰每身都在百万元以上。
傣族花筒裙 • 傣家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 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穿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 • 下身穿筒裙,一直长齐脚,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锦纶等料子缝制。 • 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 妇女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俄罗斯族服饰 妇女夏季穿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冬季穿裙子,外套为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 男子夏季穿肥大直领汗衫、长裤,腰扎带子,春秋季节,外套西装,冬季穿翻领皮大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俄罗斯族妇女,至幼至老都穿裙子,而不单穿长裤。
土家族服饰 • 女子穿右衽上衣,滚花边二三道,衣袖短而大;下穿八幅长裙或肥长裤,长裤在裤腿边沿有宽带式花纹饰。发挽髻,戴帽或家织土布缠头。戴耳环、项圈、手镯、足圈等银饰。 • 男子穿对襟短衣,扣子多。衣料多为自纺自织的青蓝土布或麻布。
布依族服饰 • 男青年穿对裣短褂、长裤,包头巾。老人穿大襟衣或长衫。 • 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 • 姑娘头盘发辫,戴头帕;婚后则改戴“架壳”。
塔吉克族服饰 男穿套头白衬衫。领口、胸前、衽边等处绣花边。扎腰带着长裤,裤脚两侧开衩。冷天外加无领、对襟、无扣长外衣或对襟皮、棉大氅。戴黑绒面羔皮圆帽,帽上绣数道花边,平时将帽沿卷起,风雪天放下。 女青年外着对襟、无领、长过膝部的长衫,衽边、下摆、袖口等处均绣花边,背后绣一圆形图案;如今穿连衣裙。
(三)其他装饰 1、头饰,如帽子、簪、钗、耳环等。 2、衣饰,如腰带、荷包、围裙、腰刀等。 3、足饰和手饰,有鞋、靴、手镯等。 4、文身
←哈尼族妇女自小喜戴帽,成人之前戴缀满彩带彩头的小圆帽,举行成人礼后戴一种缀满银饰的“竹圈帽”。←哈尼族妇女自小喜戴帽,成人之前戴缀满彩带彩头的小圆帽,举行成人礼后戴一种缀满银饰的“竹圈帽”。 ←基诺族好头戴白色尖顶三角帽,帽沿朝外翻卷,以类顶上的黑条纹为主,帽两侧下垂,直披肩上。 ←拉祜族妇女蓄发、头裹一丈多长的黑布头巾,头巾两端缀有彩色长穗,年轻女子在黑布裹头外,多喜加一块彩色手巾之类作点缀。
· 侗族 耳环银饰工艺品 妇女耳垂装饰。一般呈环形,同钥匙圈大小,不封口,尾部勾着圆形、扁形或帽形雕刻精美的装饰物,多用细银线弯结成果状、花状或绣球状。其周围、下方吊着小鱼、桃形、扁长体、菱形、塔状等各种小饰物,上刻细小花纹。有的耳环形似竹根,上涂珐琅。 还有的用一戴细银线缠绕在环形圈上,未缠线处涂珐琅花纹。因使用人和场合不同,亦有区别。小孩、老年妇女所戴较为简单。青年妇女戴者叫“色板”,纹饰丰富,节日盛装时还戴两三对,显示其美丽、富有。
保安族腰刀(保安刀) • 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在阿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 比较著名的腰刀“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 、 “扁鞘”、“蒙古刀”、“哈克刀”、“鱼刀”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 、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的标志。 • 其中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