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46 Views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政部 党委宣传部.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三、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E N D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政部 党委宣传部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三、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报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主线)(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主线) 1、1978——1982 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 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农村经济活跃起来,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2、1982——1992 新时期中间头一个十年。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这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
3、1992——2002 新时期中间又一个十年。 1992年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理论。 这是经受考验、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4、2002——2008 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经过十六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这是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上了新的台阶,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 )、GDP全球第二、出口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温家宝2011.3.14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答记者问
结论: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我们认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都可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借鉴。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我们认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都可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借鉴。 ——温家宝2011.3.14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答记者问
三、坚定信念,积极投 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中国成功的几个条件 (二)、中国目前应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坚定信念,勇于实践
(一)、中国成功的几个条件: 1、中国人历史地形成的“脱贫致富”的文化心理 2、政治上的开明权威体制 3、经济上的廉价劳动力和外向型企业 4、大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中国目前应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1、政治改革与社会公正问题 2、国人精神匮乏信仰缺失问题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4、中国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 5、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共同发展问题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那就是政府的良知。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收入分配结构的理想模式:橄榄型分配结构——中间大,两头小收入分配结构的理想模式:橄榄型分配结构——中间大,两头小 当前我国:金字塔型——该大的没大起来,该小的没小下去 为此,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阻力重重 《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2004年已经启动,2007年-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的草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参与制订。2010年3月曾上报国务院,后被退回,目前仍在修改过程中。目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中提出,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分“蛋糕”比做“蛋糕”难,官方智囊称改革部门本身已成收入分配改革阻力 。
人口结构: (1) 老龄化问题: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1)劳动密集的国际分工 优势逐渐丧失 (3)未富先老的负面 效应没有充分认识 (2)家庭与社会养老 负担日益沉重
性别失衡: 正常的性别比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的性别比持续走高:1982年为108.5,1990年为114.1,2000年为120。
人口素质: “四二一”家庭结构与独生子女问题 据有关媒体调查,独生子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 二是智力投资过剩,品德教育不足。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正视现实,坚定信念; 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 信心就象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