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24 Views
病 毒. 病毒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在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特征. 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非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核酸类型单一:只含一种核酸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以复制方式增殖 抵抗力特殊: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的基本性状和分类.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指完整的、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 nm ) 病毒形态 :球形、杆形、丝状、弹状、砖形蝌蚪形等 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
E N D
病 毒 • 病毒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在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特征 • 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 非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 核酸类型单一:只含一种核酸 •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 以复制方式增殖 • 抵抗力特殊: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的基本性状和分类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 病毒体:指完整的、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 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nm) • 病毒形态:球形、杆形、丝状、弹状、砖形蝌蚪形等 • 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 超滤膜法 超速离心法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核心 基本结构 (核衣壳) 衣壳(壳粒→衣壳) 病毒结构 辅助结构 包膜
病毒结构示意图 包膜 核心 包膜 衣壳 无包膜病毒 有包膜病毒
核 心 •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分别称DNA病毒和RNA病毒) • 控制病毒的增殖、变异、毒力等性状 • 除去病毒衣壳仍具有感染性的核酸称感染性核酸
衣 壳 • 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 构型:螺旋对称、20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 • 具有保护核酸的作用 • 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参与感染
螺旋对称 RNA Capsomere(壳粒)
包 膜 化学成分:类脂、多糖和蛋白质 • 类脂、多糖来自宿主细胞 • 蛋白质由病毒基因编码 • 包膜蛋白形成刺突 包膜蛋白的作用: • 具有抗原性 • 参与病毒感染 • 可引起机体发热
病毒的增殖周期 穿入 脱壳 吸附 组装与释放 生物合成
病毒的增殖周期 • 吸附:特异性吸附 • 穿入:通过胞饮、融合、转位作用方式 • 脱壳: • 生物合成: 病毒mRNA的转录 复制子代病毒核酸 转译子代病毒蛋白 • 组装与释放 芽生释放、破胞释放
病毒增殖示意图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组装 宿主细胞 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 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缺陷病毒 • 病毒的干扰现象 • 概念: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可发生一种病毒干扰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 干扰机理 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竞争干扰 • 干扰类型:同种干扰、异种干扰、自身干扰 • 实际意义:指导疫苗的合理使用
缺陷病毒:是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而被称为缺陷干扰颗粒。缺陷病毒:是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而被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称为非容纳细胞。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温度:病毒耐冷不耐热,应低温保存病毒 • 辐射:破坏病毒核酸结构,导致病毒灭活 • 脂溶剂: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 消毒剂:可灭活病毒 • 抗生素: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抗生素治疗病毒性疾病无效
病毒的变异 变异类型: • 毒力变异 • 耐药性变异 • 抗原性变异 • 温度敏感性变异 变异机制 • 基因突变 • 基因重组
病毒的分类 • 根据宿主不同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细菌病毒 • 根据核酸类型分类: DNA病毒、RNA病毒 • 根据有无包膜分类: 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 • 临床分类 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肝炎病毒、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肿瘤病毒
亚病毒 类病毒: • 只有单股RNA,无蛋白质衣壳 • 主要引起植物疾病 朊粒 • 只含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 (分子量3.0×104) • 与老年性痴呆、多发性硬化症、脑组织海绵状淀粉样变(疯牛病)等有关
病毒的感染方式 水平传播: • 通过黏膜表面: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 • 通过皮肤传播:媒介昆虫叮咬皮肤 • 医源性传播:经输血、注射、拔牙、手术等 垂直传播: • 经胎盘传播 • 经产道传播
病毒感染的类型 • 隐性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获得免疫 • 显性感染: • 急性感染 •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影响细胞的生命力 杀细胞感染 非杀细胞感染 细胞融合 • 形成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斑块状结构 • 细胞转化 • 细胞凋亡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损伤 • 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损伤 细胞免疫损伤 • 通过Tc细胞和Th1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时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 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或淋巴器官 • 艾滋病毒直接杀伤CD4T细胞
干 扰 素 • 干扰素概念:干扰素是个体出生后,由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 种类: Ⅰ型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 Ⅱ型干扰素:γ干扰素(免疫干扰素) • 干扰素的产生及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
NK细胞 • 非特异性杀伤 • 不受MHC限制 • 通过依赖抗体的杀伤作用(ADCC) • 不依赖抗体的杀伤作用(自然杀伤) • 干扰素可调节NK细胞的杀伤作用
特异性免疫 • 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中和抗体:阻止病毒吸附 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ADCC):杀伤病毒寄生的细胞 • 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 TH1:释放细胞因子 效应Tc(CTL):特异性杀伤病毒寄生的细胞
微生物学检查 • 标本采集与送检: 用于培养:注意时间、部位、处理、保存 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标本 • 检查方法: 显微镜观察:电镜、光镜 血清学:查病毒标记物、检测特异性抗体 病毒基因检测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组织细胞培养:将组织或细胞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在试管或培养瓶内培养,使其生存或生长,称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方法 • 原代培养:如原代猴肾细胞等 • 次代培养: • 二倍体细胞株:如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传代株W1-38 • 传代细胞系:多为肿瘤细胞或突变的二倍体细胞,如Hela细胞、Hep-2细胞等
鸡胚接种 • 鸡胚接种的优点 • 鸡胚接种的缺点 • 鸡胚接种部位 卵黄囊接种 尿囊腔接种 绒毛尿囊膜接种
病毒的鉴定--初步鉴定 • 动物感染:根据病毒感染动物的表现初步判断 • 鸡胚接种:根据接种部位不同,收获不同材料,进行观察 • 细胞培养:细胞病变效应 • 红细胞吸附 • 干扰作用 • 物理化学实验
病毒的鉴定--最后鉴定 • 中和试验 已知抗体+待检病毒-→细胞培养-→观察有无细胞病变 • 交叉保护试验 • 病毒免疫动物-→2周后,用标准动物作攻击试验 • 不接种病毒的动物-→2周后,用标准动物作攻击试验
标本采集: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急性期单份血清IgM的测定 双份血清的IgG 的测定 常用方法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酶免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特异性预防 • 人工主动免疫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 人工被动免疫 抗病毒免疫血清 丙球
药物治疗 金刚烷胺:抑制病毒脱壳-----预防感冒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药物:疱疹净,阿昔洛韦 病毒蛋白酶的抑制物:indinavir 抗病毒基因治疗:asODN,asON,核酶 其他: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中草药 免疫制剂 特异性抗体 治疗性疫苗
补体结合试验 抗原-抗体 + 补体 + 绵羊红细胞-溶血素 病毒与抗体不对应 病毒与抗体对应 溶血 不溶血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 血凝试验: 血凝素+鸡红细胞-→红细胞凝集 •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素-抗体+鸡红细胞-→红细胞不凝集
病毒的分离培养 • 三大培养技术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细胞病变效应(CPE) •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形态学改变。
DNA病毒的合成 亲代DNA 依赖DNA的 RNA聚合酶 转录 mRNA 转译 亲代DNA 复制 早期蛋白 (DNA聚合酶) 子代DNA 转录 子代mRNA 转译 晚期蛋白 (衣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