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10 Views
尿 血. 概述 一 、 定义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以血块、排尿多无疼痛之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二、命名及历史沿革. 尿血在 《 内经 》 称为“溺血”、“溲血”。如 《 内经 》 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少阴涩,则痛积溲血。” 《 金匮要略 》 则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古代“尿血”是指肉眼血尿,现代包括镜下血尿。. 三、 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 3、病情 轻者除实验室检查异常外,临床无 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E N D
概述 一、定义 •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以血块、排尿多无疼痛之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二、命名及历史沿革 • 尿血在《内经》称为“溺血”、“溲血”。如《内经》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少阴涩,则痛积溲血。”《金匮要略》则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古代“尿血”是指肉眼血尿,现代包括镜下血尿。
三、发病情况 • 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 2、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 • 3、病情 轻者除实验室检查异常外,临床无 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 4、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情缠绵难愈。
西医学称“尿血”为血尿,是指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血尿是儿科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多为泌尿系本身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也可由全身性疾病或邻近器官病变引起,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本节课主要讨论的是急性肾炎。西医学称“尿血”为血尿,是指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血尿是儿科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多为泌尿系本身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也可由全身性疾病或邻近器官病变引起,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本节课主要讨论的是急性肾炎。 四、范围
病因病机 病因 • 1、内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统摄无权,血不归经,下渗水道,血随尿出而致尿血。 • 2、外因:感受风热、湿热疮毒或心肝移热于小肠均可致邪热损伤阴络而发生尿血;
诊断 一、诊断要点 凡新鲜清晨中段离心尿红细胞≥3个/ 高倍视野(HP),12小时尿沉渣红 细胞计数(AddiS计数)>50万,均 可诊断为尿血。
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断要点 • (1)前驱感染 • (2)典型表现 • (3)严重表现 • (4)非典型表现 • (5)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断要点 • 往往有前期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起病,具备血尿、蛋白和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特点,急性期血清ASO滴度升高,q浓度降低,均可临床诊断急性肾炎。作出APSGN等诊断多不困难,肾穿刺活检只在考虑有急进性肾炎或临床、化验不典型或病情迁延者进行,以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 1、血淋 血淋同时伴小便滴沥涩痛或疼痛难忍;尿血则多无疼痛,或虽有轻度胀痛感,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疼痛难忍。两者鉴别要点在于疼痛的有无,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 2、石淋 石淋尿中常夹有砂石,且小便艰涩或刺痛,或排尿突然中断,或见小腹拘急或腰腹绞痛,尿出砂石则痛止。 • 3、外伤血尿 因跌打损伤或器械检查引起血络受伤所致血尿一般外伤治愈后,血尿即停,较少复发。 • 4、药物性尿血 药物性尿血多有近期服用某些药物史,如磺胺、环磷酰胺等,停药后多能消失。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尿血的辨证以虚实为关键。小儿尿血以实证为多。 2、辨有无兼证 风水相搏:兼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诸症者,为风 邪上受,肺失清肃; 湿热内侵:兼皮肤脓疮者,为余毒未尽。 3.辨有无变证 若见尿少、腹大、胸满、咳喘、心悸、应考虑水气上凌心 肺;若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呼吸急促,应考虑邪陷心 肝,内闭厥阴;若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气、便溏、衄 血,为水毒内闭,脾肾败绝 。
二、治疗原则 • 本病急性期邪实为主,治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常用治则有宣肺利水,清热解毒,疏风利咽,清热利湿。 • 恢复期:扶正兼祛邪 • 变证:积极防治。 上凌心肺:泻肺逐水,温补心阳 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水毒内闭:通腑降浊
三、分证论治 常证 1、膀胱湿热 证候表现 (1)主症:小便短赤,灼热鲜红。 (2)兼证:伴发热口干,咽喉肿痛,腰酸腰痛,小腹作胀,大便秘结。 (3)舌象、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三、分证论治 2、火毒迫血 证候表现 (1)主症:发热恶寒,口舌生疮或皮肤疮毒,尿色鲜红。 (2)兼证:伴皮肤紫癜。 (3)舌象、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方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三、分证论治 3、阴虚火旺 证候表现 (1)主症:尿血屡发,色鲜红或淡红。 (2)兼证:可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两颧红赤,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咽干咽红,手足心热。 (3)舌象、脉象: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剂: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加减。
三、分证论治 4、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 (1)主症:小便频数带血,色淡红,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声低,纳呆便溏。 (2)兼证:兼齿衄、肌衄。 (3)舌象、脉象: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三、分证论治 4、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 (1)主症:小便频数带血,色淡红,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声低,纳呆便溏。 (2)兼证:兼齿衄、肌衄。 (3)舌象、脉象: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三、分证论治 5、气阴两虚 证候表现 (1)主症:尿血日久,尿色鲜红或淡红,神疲乏力。 (2)兼证:自汗,易感冒,时有低热盗汗,咽干咽红,手足心热。 (3)舌象、脉象:舌嫩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止血。 方剂:生脉散(《医学启源》)合二至丸(《景岳全书》)加减。
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循环充血 • 证候①水肿:全身明显浮肿; ②小便:小便短少; 全身: ③肺气闭阻 频咳气急,不能平卧; ④气滞血瘀 舌质暗红,甚则唇指青紫; ⑤心阳虚衰 胸闷心悸,烦躁不宁,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 治法 :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 方药 :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 方中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中温壮元阳。肢厥汗多者,加肉桂、龙骨、牡蛎温阳敛汗;尿少者,加桂支、泽泻温经利水。
2.邪陷心肝——高血压脑病 • 证候 ①水肿:肢体面部浮肿; ②小便:尿短赤;③全身:头痛眩晕,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口苦,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 治法 平肝潜阳,泻火泄热。 •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血压升高加钩藤、牛膝、菊花、夏枯草; 恶心、呕吐加半夏、胆星。 昏迷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3.水毒内闭——急性肾功能不全 • 证候 ①水肿:全身浮肿; ②小便:尿少或尿闭,色如浓茶; ③全身:头晕头痛,嗜睡,甚则昏迷,恶心呕吐,甚或昏迷,舌苔腻,脉弦。 • 治法 辛开苦降,辟秽解毒。 • 方药 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 加车前草、泽泻、玉米须利水。 生大黄-通腑泻浊、利水、六月雪、蒲公英各30 g,益母草20g、川芎20g煎成200ml每日2次灌肠。
二、西医疗法 (一)基础治疗 • 休息 • 饮食 • 1.对症 显著水肿可口服呋噻米,降压首选硝苯地平。 • 2.清除病灶 可选用青霉素肌注,疗程7~14天。
(二)急症处理 • 一、高血压脑病 积极降压,对症止惊,及时脱水和吸氧。 • 二、严重循环充血 可给予强利尿剂(呋塞米),必要时辅以毛花甙丙,量宜偏小,症状好转即停药。 • 三、急性肾功能不全 可静脉推注呋塞米,仍无效时及早进行透析疗法。
其他疗法 中药成药 • 1、十灰散(丸):每次1/2丸,日服2次。用于热毒迫血兼瘀血之尿血。 • 2、荷叶丸:每次1/2丸,日服2次。用于实证各型尿血。 • 3、知柏地黄丸:每次1/2丸,日服2次。用于阴虚火旺尿血。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注意卫生,勿坐卧湿地,勤换内裤,保持尿道口清洁。 2、及时治疗感冒、疮疖、紫癜等疾患。 3、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创伤性检查,以减少尿血发生。 (二)调护 1、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尿血量大者应卧床休息。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3、过敏体质者,忌食虾、蟹、鱼之类。 4、注意观察尿色深浅变化及有无血块,并记录尿量情况。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少尿 水肿可出现少尿,但发展至无尿(anuria)者为少数 年龄正常尿量少尿无尿 婴儿400-500 <200 幼儿500-600 <200 <30-50 学龄前600-800 <300 学龄儿800-1400 <400 单位:ml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血尿 镜下血尿 (microscopic hematuria) 肉眼血尿 (gross hematuria)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高血压 高血压判断 血压(mmHg) 学龄前>120/80 学龄儿>1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