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1.05k Views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高中新课程培训. 高一化学培训 :. 北京教育学院 何彩霞. 思 考. 为什么研究?( Why ) 研究什么?( What ) 如何研究?( How ). 为什么研究?. 课程改革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特点; 新教材、新思路、新内容 ;.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 勤于 动手, 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E N D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高中新课程培训 高一化学培训: 北京教育学院 何彩霞
思 考 为什么研究?(Why) 研究什么?(What) 如何研究?(How)
为什么研究? 课程改革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特点; 新教材、新思路、新内容;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研究什么? • 新教材中增加或改进的内容; • 实施新教材中碰到的问题;
如何研究? • 多角度地进行; • 增加或改进的实验是研究的对象; • 实验也是研究的手段;
内容 一、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 二、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三、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对部分实验的分析与研究
一、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 1、注意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吸收好的经验, 注意改进实验方法; 3、在学生实验内容方面,增加了学生动手 实验、实践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机会; 4、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方面,编排了学生的 家庭小实验; 5、教材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6、在实验的表述方式方面,以图示的方法 简明直观地表述实验过程或实验步骤;
二、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 1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 • 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 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实际; • 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突出培养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
2、拓展实验的教学功能 知识与技能 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学习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3 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 (1) 强调多动手实验 • 例如:“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 • 但金属钠到底有多软,不亲手用小刀切割是无法体会到的。
(2) 注重实验过程 例1:卤离子的检验 • NaCl、NaBr、KI 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一定会生成卤化银沉淀吗?怎样描述发生的现象?
例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成红色。” • “逐渐褪去”,褪去到什么程度? • “加热”到什么程度呢? 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0.01% -0.001%。
例3:溴置换碘 旧教材: 把少量溴水注入盛着碘化钾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存在的问题: 因溴水呈橙色,反应后溶液也近于橙色,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深浅变化不大。 现象不够明显,证据不够充分。
例4:[实验4-9] • “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 “少量”是多少? • 如果氯水过量,生成的I2被进一步氧化生成HIO3,四氯化碳层呈无色而使实验失败。 • I2 + 5Cl2 + 6H2O ═12H+ + 10Cl- + 2IO3-
(3)强调实验的探究性 • 如何再提出问题: •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分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 • 对实验结论进行检验和改进。
三、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 : 关于化学实验教与学方法的研究; 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改进。
(一) 实验现象和本质的研究 例1: [实验4-10] 溴置换碘 “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问题: 碘在不同溶剂中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例1:探讨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研究思路: (1)将碘分别溶于不同溶剂,颜色? (2)同一溶剂不同浓度,碘溶液的颜色? (3)有两种溶剂存在时,碘溶液颜色如 何变化? (4)测不同溶剂的碘溶液的紫外光谱。
实验结果: 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颜色 正己烷、CCl4 ——紫色 CH2Cl2、苯 ——紫红色 乙醇、乙醚 ——棕色或棕红色 乙酸乙酯、醋酸 ——棕色或棕红色 丙酮 ——褐色
I2—CH2Cl2 I2—乙醇 I2—丙酮 I2—CCl4 I2—乙醚 I2—正己烷 I2—乙酸乙酯 I2—苯 加乙醇 加CCl4 加乙醚 加H2O 两种溶剂存在时碘溶液颜色
电荷迁移作用(Sov I2) 当碘溶解在溶剂(Sov)中,溶剂可以看作是可以提供电子对的Lewis碱,即电子对的给予体,如苯,可给予π电子,醇类、醚类和胺类,是σ电子对给予体;而I2具有空的反键σ5p轨道,可以作为电子接受体。 这样I2与溶剂之间发生电荷迁移作用,可表示为: Sov I2 碘在有机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的颜色,随溶剂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与溶剂的性质及溶剂化作用有关。
Sov I2电荷迁移作用分析 对于饱和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氯代衍生物,由于给电子对的能力较弱,致使Sov I2 相互作用较弱,对碘的影响很小,因此碘分子保留了其蒸气的颜色,呈紫色。 强溶剂分子与碘连接形成Sov I2给予—接受配合物,I2的空的反键σ5p轨道作为电子接受体消弱了I—I键,结果轨道分裂能量增加,π5pσ5p跃迁能量升高,因此这些溶液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向短波移动。
例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 问题: • 品红? • 为什么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 加热后为什么又能恢复原色? 品红
品红与二氧化硫的反应: 品红的结构里有一个生色团,该生色团遇到亚硫酸后,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改变了生色团的结构。这种无色化合物不稳定,遇热时,又分解为生色团。所以SO2能使品红褪色,加热时又能恢复成原色。
(二)实验条件的研究 试剂的品种 试剂的纯度、浓度与用量 固体试剂的颗粒度 其它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实验操作程序
1 试剂的品种 • 例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 不用稀硫酸; • 问题: • 因盐酸的挥发性,制得的CO2不够纯净。要制得较为纯净的CO2,怎么办? • 用稀硫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反应速度?
例2:Cl2的制取 • MnO2 + 4HCl MnCl2 + 2H2O + Cl2↑ • 用KClO3和浓HCl制Cl2 • 当盐酸浓度过低或KClO3过量时,产生黄红色气体ClO2 ,沸点283K,极易爆炸,应注意安全。 • 用固体食盐、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共热Cl2 • 会产生氧化性很强的Mn2O7,发生爆炸。
2 试剂的纯度 有些试剂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使用变质的试剂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实验失败。 如:过氧化钠
例: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用稀硫酸与化学纯的锌粒反应,结果氢气难以从锌粒表面逸出,反应缓慢。 选用纯度低的粗锌粒,或在稀硫酸中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加快。 问题: 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杂质的锌一定比纯锌反应快吗?
实验内容: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浓度为4mol/L的稀硫酸,向一支试管中投入纯锌粒,同时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表面形成Zn-Hg齐的锌粒。对比两试管中放出氢气的快慢。 实验结果: 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汞的锌比纯锌反应慢。
3 试剂的浓度与用量 例: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高温下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Na2O2,而在低温、氧气量不足时生成白色的Na2O: 2Na + O2(足量) ═Na2O2 4Na + O2(不足量) ═2Na2O
“钠可以用来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 工业上制备过氧化钠的方法是将钠加热至熔化,通入一定量的除去二氧化碳的干燥空气,维持温度在453—473K之间,钠即被氧化为Na2O,进而增加空气流量并迅速提高温度在573—673K,即可制得Na2O2。
4、催化剂 例1:“在通常情况下,干燥的Cl2不能与铁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钢瓶储运液氯。” 问题: 若有水蒸气存在时,Cl2可与许多金属剧烈反应。如: H2O 2Fe + 3Cl2 2Fe Cl3
例2: 趣味实验“滴水生烟” H2O Zn + I2 ZnI2 问题: 其他金属能否发生类似反应? 含结晶水的化合物能否催化上述反应?
水是碘和金属反应的催化剂 不仅游离水有催化作用,即使存在于结晶水化物中的结合水,甚至那些容易分解生成水的物质,也有催化作用。 化学上常通过这些结晶水盐催化碘跟金属反应的难易,来粗略判断这些结晶水在结晶水盐中的相对稳定性。
5温度 例1: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钾 在850C用金属钠还原熔融的KCl。Na和KCl按下式反应: Na + KCl NaCl + K 虽然就热力学观点看,反应向左进行似乎有利,但Na在底部蒸发并对熔融的KCl逆向上升,钾蒸气的逸出使反应向右进行。
例2:“钠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钽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里还原出来。”例2:“钠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钽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里还原出来。” MClx + x Na x NaCl + M (M: Ti、 Zr等) 金属钠的很有发展前途的用途之一:金属钠同难熔金属卤化物反应来制备难熔金属单质。 用分散的金属钠还原一些金属卤化物时,在室温下反应并未进行,但当将体系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反应就激烈进行,甚至爆炸。
6 压力 例:[实验4-8] 碘的升华 旧教材:“碘在常压下加热,…” 新教材:“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气,…” 问题: 碘在封闭的玻璃管中,直接加热,由于管内气压增大,碘容易液化,而后气化。
114.15ºC 11 . 9kPa 问题分析:碘的升华是有条件的
改进方法: 在碘锤的一端滴加少量水,另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因水的冷却作用,碘升华后可冷凝在碘锤上方内壁上,下次实验时再在碘锤的另一端倒入水,在有碘晶体凝结的一头加热即可。 碘锤:两头向内凹陷,其内密封有碘晶体
7 实验操作顺序 例:氯水与碘化钾淀粉溶液反应 比较下述实验现象: (1)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蓝色) (2)向氯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 (溶液不变色) 操作顺序的变化如试剂的加入顺序不同,对一些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影响很大。
(三)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如试剂的纯度、浓度、颗粒度、用量、温度、催化剂等。 如:CaCO3和HCl反应制取CO2的实验,由于HCl的浓度不同,或者CaCO3(大理石)的颗粒大小不同,反应速率也不相同。
注意:固体试剂的颗粒度 其它条件一定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直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设计如下实验: 平地烧瓶球部放足量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颈部分别放质量相同的镁粉和镁屑,并分别套上不同颜色的气球,使两者同时反应。实验现象如何?
例:[实验1-4] 吸热反应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 2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Ba(OH)2·8H2O与NH4Cl 晶体反应 这是固相反应。研成粉末;迅速搅拌,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进行,充分反应。 搅拌时,应使烧杯与玻璃片保持相对稳定。
(四)实验异常现象的研究 可预料到的原因 (试剂、条件、操作) 异常现象 未预料到的原因 (查找资料或进一步实验) 正确对待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例1:[实验6-5] •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 问题: • 反应中常有黑色物质产生; • 如何减少黑色物质的产生?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Cu + H2SO4(浓) = CuO + SO2↑+ H2O 5Cu + H2SO4(浓) = 3CuO + Cu2S + H2O 5Cu + 4 H2SO4(浓) = Cu2S + 3CuSO4 + 4 H2O Cu2S + 2H2SO4(浓) = CuS + CuSO4 + SO2↑+2H2O 4Cu + 4H2SO4(浓) = CuS + 3 CuSO4 + 4H2O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 问题分析: • 影响浓硫酸氧化性的因素 硫酸的浓度、温度 • 在实验开始时可先对浓硫酸进行预热。当温度达到180C以上时在插入一根铜丝,可减少黑色物质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