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k likes | 1.5k Views
第十一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重点讲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内容,讲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及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问题: 1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包括: 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认识发展理论、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2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 道德及品格的辅导、学业指导、健康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社会交往辅导、婚姻辅导 3 、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 ( 一 ) 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E N D
本章主要内容: • 本章主要介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重点讲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内容,讲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及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问题: •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包括: • 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认识发展理论、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 • 道德及品格的辅导、学业指导、健康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社会交往辅导、婚姻辅导 • 3、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关于“青少年” •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 一般认为,青少年指的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 起始年龄约为12—13岁,即青春期开始来临的时期,而下限的年龄则应止于社会成熟时期。这个年龄界线依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而有所差异。
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生理、心理、青少年犯罪的年龄范围,青少年团体工作的主要对象,人口统计学的规定、社会习俗。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生理、心理、青少年犯罪的年龄范围,青少年团体工作的主要对象,人口统计学的规定、社会习俗。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 我们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2—30岁,将这一年龄群体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原因:(1)在我国,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三十而立”的概念,一般在30岁就已经就业、结婚,同时,我国规定共青团团员的上限年龄是28岁。所以,我们把青少年的上限定为30岁。原因:(1)在我国,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三十而立”的概念,一般在30岁就已经就业、结婚,同时,我国规定共青团团员的上限年龄是28岁。所以,我们把青少年的上限定为30岁。 • (2)青少年的起始年龄主要取决于生理发育成熟。 • 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起始于12—15岁
(二)不同学科对青少年概念的解释 • 生理学 • 生理学以人体的发育为根据来界定青少年。生理学视青少年为生理各个方面迅速发展,肌肉发达、骨化逐渐完成、身高体重变化巨大、心血管系统发育尤快、各种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灵敏、精确、耐力)、体力增强的时期。 • 特别是生殖器官与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的时期是青少年期的开始,而性的发育完全成熟,则表示青春期结束。
心理学 • 心理学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依据,以人的个性的形成、情感特征、自我特征等心理机制的质变为依据来界定青少年的。 • 心理学把青少年的标志定位于心智达到一定成熟的状态,具有不同于儿童的抽象与逻辑思考能力、情绪相对稳定、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时期。 • 而当心智、智能发展成熟、情绪稳定、逻辑与抽象思维复杂时,个体就结束了青少年时期而进入成人期。
社会学 • 社会学认为青少年始于青春期的开始,结束时依社会承认的标准而定, • 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的认可时,即视为进入成人期。
法律上 • 有关于“青少年”的严格界定,依各国法律通则,一般将18岁以下视为未成年人,予以特别的保护。 • 而对于青少年的法律保护,则各国规定不等,有的上限为20岁,有的为22岁。 •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一般指未成年人犯罪。
教育学上的青少年 • 教育学认为,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育的阶段。 • 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时期就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教育途径,促使其不断熟悉、接受并且内化这个社会的种种规范,达致个性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的过程。
社会工作学科中的青少年 • 是指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 在生理上走向性成熟,心理上经历“心理断乳期”渐渐发育出独立的人格. • 从社会适应上看,从初级群体圈子走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并试图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步成为一个社会人
(三)“青少年"的涵义 • 1.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 • 生理的快速发展是青少年最明显的特征。 • 个体的身高、体重、骨骼、内脏都有十分显著的发展,性征的发展尤为突出 • 青少年生理的发展既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飞跃。 • 生理的急剧发展是青少年不同于其他人生阶段或其他人群的最重要的特征。
2.青少年是一个转折期 • 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 • 从生理上,它是由萌芽发育为成人的过渡 • 从心理上,是从不成熟的自我向成熟的自我的过渡 • 从社会上,是从一个生理的人向一个社会的人的关键性过渡 • 在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
3.青少年是一个关键期 • 正因为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 青少年期对人的影响则是全面的,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心理,而且会全面影响其一生,婚姻、家庭甚至下一代。青少年期发生的各种障碍,将直接导致各种心理的、社会的危机。
4.青少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因为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位置,青少年现象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 • 青少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会表现出区别于其他代群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人格倾向,故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文化”概念。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 •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种旨在帮助青少年的专业,它以青少年为主要的工作对象 • (1)从工作的内容上看包括: • 学业辅导、生活辅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心理咨询、婚前教育与婚姻介绍、休闲服务、矫治服务
(2)从过程与特征上看: • 青少年社会工作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兴趣志向、特长爱好、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 • 给予个别或集体辅导,使其正常发展,并启发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使其健康发展,以贡献国家和社会。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 (1)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 以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来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他们发展道路上的偏差,扫清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和健康成长。
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 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 对象:包括所有青少年 • 内容:文教、卫生、医疗、保健、娱乐、社区、家庭服务、职业介绍、婚姻介绍、青少年权益保护。
两者的异同: • 性质不同: • 狭义:治疗、补救 • 广义:发展性、预防性 • 目标不同: • 狭义:矫治、纠正他们发展道路上的偏差,扫清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 广义:它与整个社会的目标体系一致,已经整合到整个社会的目标体系之中。
形式不同: • 狭义:面对面的沟通 • 广义: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甚至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 操作层面不同: • 狭义:个案、团体的辅导 • 广义:可能是直接由国家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执行一系列系统化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认为每个青少年都有与成人一样的平等权利。 • (2)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对所有的青少年,特别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
(3)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对所有的青少年,具体说面向青少年所有的成长阶段(3)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对所有的青少年,具体说面向青少年所有的成长阶段 • (4)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向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青少年自我及社会的所有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所有因素。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 • 1、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 行政工作、政策法规、监督和管理 • 2、微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 直接面向青少年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 • 3、中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2、青少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专业手段 • (1)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 • 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关青少年的各种理论和知识,来了解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他们成长的规律,这些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卫生学、教育学、特别是青年学还有关于青少年的各方面知识,如青少年生理变化的知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知识。
(2)掌握关于青少年的专业知识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还要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技巧
(3)要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 •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是专家权威,而是平等的互动关系 • 社会工作者试图给青少年的不是一种指导,而是一种建设性、建议性的福利服务 • 社会工作者很少给予青少年一种道德上的批判、而是给与他们一种真正需要的帮助
(4)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范围 • 既有补救性、又有预防性, • 既有全局性、又有局部性, • 既有有形的工作、又有无形的工作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基本要素 • (1)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 • (2)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 • (3)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 • (4)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
一、生物学理论 • (一) 霍尔的复演理论 • 斯坦利·霍尔 (1844-1924) •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
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 • 第一,开创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 第二,提出复演论解释人类身心发展。 • 1904 年出版《青年期》一书 •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理论,提出了他的复演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婴幼儿期(出生—4岁)这个阶段个体复演了种族进化的动物阶段 • 儿童期(4—8岁):这个阶段复演着原始人的渔猎时代 • 少年期(8—12岁):这个阶段个体复演了几千年前的农业社会时期 • 青春期:(12—25岁)。这个阶段个体复演的是两千年来人类历史处在骚乱的过渡阶段。 • 他用“暴风骤雨”来形容这一阶段的特征
霍尔认为个体从青春期向成人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动荡起伏、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他描述了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种种心理起伏,思想和行动不断在两极之间摇摆。如:霍尔认为个体从青春期向成人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动荡起伏、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他描述了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种种心理起伏,思想和行动不断在两极之间摇摆。如: • 一段时间热衷于精神过分旺盛的活动,然后走向反面——软弱无力、筋疲力尽、无精打采、厌倦、嗜睡; • 生活于快乐与痛苦的两极摆动之间,得意洋洋、尽情欢乐或哭泣叹息、忧郁厌世
自我感增加,出现了所有形式的自我肯定(虚荣心、自信、自高自大),同时又怀疑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的前途,害怕受到伤害; • 生活中不再自我中心,出现了自私与利他之间的轮换更替; • 良心已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出现迫切追求正义与说谎、犯罪等好坏行为的交替; • 许多社会性本能也出现了同样的交替,如羞怯、忸怩、好孤独、沉浸于主观生活与不甘孤单、想搭伴结伙、对文艺作品过分倾心等;
从强烈的敏感到冷静,以至冷漠无情或残忍; • 在知与行之间摇摆,热心读书、要有学问与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户外,希望直接干一番事业而不拘于学习的冲突; • 保守本能与激进本能间的更替 • 聪明与愚笨同在 • 青年期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故而他主张应特别重视青年教育。
因此,青少年有极大正向发展的可能,也有很多负向的力量。因此,青少年有极大正向发展的可能,也有很多负向的力量。 • 霍尔开启了青少年研究的先河,但也受到了非常苛刻的批评。复演论虽然在很多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可以帮助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充分认识青少年期的过渡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二)格塞尔的成熟论 • 格塞尔(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 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物种和生物顺序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 他指出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在结构得以发展之前,特殊的训练是没有多少成效的。
格塞尔认为,青少年是指童年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具体是指11岁到21岁,其中前5年尤为重要格塞尔认为,青少年是指童年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具体是指11岁到21岁,其中前5年尤为重要 • 11岁,个体开始出现生理变化,并引起心理变化 • 变得好冲动、与同龄人吵架、顶撞父母 • 12岁,摆脱父母的自主性增强,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开始关心外表并对异性感兴趣。
13岁,变得更加内省、爱沉思、自我意识增强,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有几个亲近的朋友13岁,变得更加内省、爱沉思、自我意识增强,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有几个亲近的朋友 • 14岁,感情外露,精力充沛,爱好交际,自信心增强,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选择朋友以兴趣和个性特征为基础,开始出现英雄崇拜。
15岁,个体之间的差异迅速扩大,独立性提高,紧张情绪、与父母、同学的冲突增强,这可能导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15岁,个体之间的差异迅速扩大,独立性提高,紧张情绪、与父母、同学的冲突增强,这可能导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 • 16岁,开始出现稳定状态,焦躁被活泼乐观所代替,内心自主性、情感稳定性、爱好交际和向往未来的特点增加。 • 他认为,整个青少年期就是不停顿地更新、整合、均衡,使个体的心理由不成熟变得成熟起来,由于各人的结构以及成熟顺序不同,所以存在着个别差异。他强调变化是逐步的,每年都有许多不同的、相反的特征,是从一个水平进入另一个水平,一些特点又是重复出现的。
二、心理学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 (1856—1939) •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出生于维也纳一犹太商人之家 •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 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 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他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 •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主要著作有: • 《歇斯底里研究》(1895) • 《梦的解释》(1900) • 《性欲三论》(1905) • 《论无意识》(1915) • 《自我与本我》(1923) • 《焦虑问题》(1926) •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他自幼才华出众,8 岁能读莎士比亚著作,精通拉丁、希腊、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 7 种语言,文学素养精深,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曾荣获 1930 年歌德文学奖。 • 他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曾有美国心理学家搜集心理学史书籍被引注次数最多的 1040 人按次序排列,弗洛伊德排名第一。 • 他的知名度更是超出了心理学,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法学、医学、社会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他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精神分析学说 。
1、性心理发展论 •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或冲动,他称之为“利比多”(li-bido)。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以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并受早年经验的影响,而青少年期为性兴奋、焦虑以及会有人格困扰的时期。
2、心理结构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面层次,所有的知觉,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即日常所称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 •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 •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