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07 Views
课程标准下 《 历史与社会 》 课的 备、教策略.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 : 13957688618 Email : mzf@tzedu.org. 一、备课的策略. 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 第一步: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 通 ” 读教材 通读教材的 “ 通 ” 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读全册教材,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的五册教材都有必要认真的通读一遍,从而总体上对教材的结构有所了解;其二,是以全局的眼光去把握教材,了解某一知识课标是如何表述的,不同年级要求上有什么变化,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例:关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E N D
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课的备、教策略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13957688618 Email:mzf@tzedu.org
一、备课的策略 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 第一步: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通”读教材 通读教材的“通”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读全册教材,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的五册教材都有必要认真的通读一遍,从而总体上对教材的结构有所了解;其二,是以全局的眼光去把握教材,了解某一知识课标是如何表述的,不同年级要求上有什么变化,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例:关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七年级: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 八年级: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九年级: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朱明光:事与理,就事说事,有理讲理,“悟则通”。朱明光:事与理,就事说事,有理讲理,“悟则通”。 • 事--水土流失 • 说事--有自然造成的,有人为造成的。 • 理--源地自然环境的损坏、山谷处筑坝拦淤再造土地、河口处造陆。 • 就事说理--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变化(悟)。理解人、地是相互影响的
同一个目标也是可以解剖的,如上述九年级的的目标,想想教材是通过多少篇目来实现的。 同一个目标也是可以解剖的,如上述九年级的的目标,想想教材是通过多少篇目来实现的。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为了说明上述问题,标准里用了2-1至2-5共五条内容标准进行铺垫。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
第二步:“精”读教材 精读教材就是认真地对教材进行字斟句酌的研究,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是教材的“点”、教学的“眼”。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是教材的“点”、教学的“眼”。 《宗教的奥秘》:法老们还往往以阿蒙之子自居,以加强自己的权威。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第三步:“品”读教材 “品”需要慢慢咀嚼,细细体会,好好琢磨,品读教材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两点基本要求: 一是认识上准确; 二是观点上创新。
第四步:“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转化为教学知识,研究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是明确教学目标 找出了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情与自身的教学特点,思考通过怎样的“过程与方法”落实“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投入(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投入情感、明确态度、对事物进行价值观的判断)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4-4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重要事件 了解 影响了中国的什么面貌: 领土的大片沦丧(资源 丰富、经济发达) 人民被肆无忌惮地屠杀 人性遭摧残 民族的尊严被践踏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对教材与教参的认识 ○根据有关材料,说说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对当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什么态度? ○举出若干事实,批驳他们的荒谬言论。 --不伦不类、画蛇添足 教参列举了四条课程标准:4-44-55-46-5 --对课程标准的肤浅认识 教参的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分析了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侵华是日本一贯的对外方针,经济危机促发了日本的侵华并逐步升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开始了对中国的局部侵略。从广义上说,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它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完全是一副历史课的思维逻辑,看看是谁编写的就有数了。
再次,是建构好教学环节 1、课题昭示了知识的逻辑结构。如《变革与争霸》、《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宗教的奥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课标明确了知识的因果关系、暗示了一节课的重点、能力点等。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4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最后,创设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需要注意“适度”―― 内涵丰富 素材完整 内容简洁 基本原则: 立足基础知识 隐含能力目标 串连教学过程 过程能够展开
二、教学的策略 (一)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教学问题 不足: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过程,就是期待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的过程,而不是去悉心倾听,循循诱导,获取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并藉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了疑惑、产生了什么样的疑惑,从而达到以学定教、因“惑”施教的目的。
关于教学问题的几点认识 教学问题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提问 • 问题的适切性 • 问题的目的与时机 • 问题的梯度、深度和广度 • 问题的准确性和典型性 • 问题的实用性和指向性
(二)引导与驾驭起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你提什么样的问题,更不是叫谁回答、让谁坐下。而是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1、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 这就像面批、订正易错题一样,会让学生对一些典型错误、常见错误有深刻的认识。 常听老师说自己的学生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试问:你有没有反思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纯粹是学生的原因吗--你纠正过吗?给予准确的答案了吗?解剖过其犯错误的思维状态了吗? 2、让回答正确的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 这是一种示范,同代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更易于接受;同时,这是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教学技巧,这是否定“一人懂,全班都懂”的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的时机-- • 1.思维出现“偏差”之时。 • 2.思维产生“短路”之机。 • 3.思维无法“升华”之时。 • 4.思路难以“拓展”之时。 • 5.认知发生“冲突”之时。
开发区的演变 上图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什么?
专题探究:小杜的家乡该怎么办? • 环保局专家的建议:由于开矿,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矿厂应该拿出一笔钱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要不就关闭矿厂。 • 矿厂投资商的辩解:……要真是关闭矿厂,那条公路就没办法修建下去了,下半年,小学校也没钱翻修了。 • 农民的反映:粮食质量没以前好了,问题肯定出在水质上。 • 果农的反映:果园的收成越来越不好,果子也没以前好吃了。 • 矿厂厂长强调:矿小利薄,没钱治理污染。关闭后工人怎么办? • 矿工的看法:维持现状挺好,想那么长远干什么? • 村长的难题:开矿使村人受益,但又污染了环境。 • 村里长者的态度:要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想想他们以后的生活。
谢谢! 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