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1.18k Views
話山話水話俗語 ~ 咱的府城. 吳炎坤. 俗語的界定. 「 俗語」的含義為何?根據字、辭典的解釋: 《 中文大辭典 》 :俗語,通俗流行之語。 《 辭源 》 :俗語,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 《 大美百科全書 》 :俗語,係指一段簡短的話語,通常點出一個教訓,或是根據觀察與經驗,以表達一個大家所認同的真理。
E N D
話山話水話俗語~咱的府城 吳炎坤
俗語的界定 • 「俗語」的含義為何?根據字、辭典的解釋: 《中文大辭典》:俗語,通俗流行之語。 《辭源》:俗語,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 《大美百科全書》:俗語,係指一段簡短的話語,通常點出一個教訓,或是根據觀察與經驗,以表達一個大家所認同的真理。 誠如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中的陳述:「一個歷史悠久,生活安定,文化水準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同時有充分成熟的智慧來做歷史、社會、生活等等方面反省的人民,才可能有豐富的,智慧的『俗語』產生,以流傳後代 。」
連橫《雅言》中曾提及:「俚言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而俗語常被運用,乃因俗語有其特色,至於俗語的特色,一般專家學者歸納出以下幾點:連橫《雅言》中曾提及:「俚言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而俗語常被運用,乃因俗語有其特色,至於俗語的特色,一般專家學者歸納出以下幾點: 口傳性:起源於民間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 普遍性:為普遍通行的口頭語,具有直接性以及濃厚的草根風味。 變異性:俗語會因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變異的現象。 集體性:俗語是群體共同創作的,非個人獨創的。 時代性:俗語常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現象。
台南阿兄--食飽閒閒等死 tai5 lam5 a1 hiann1--tsiah8 pa2 ing5 ing5 tan2 si2
「阿兄」是指仵工,亦稱「土公仔」,即專以死屍打扮穿插收斂或是扛棺材為業之工人,這是台南特殊的稱呼,雖然台語的使用中,哥哥亦稱兄,不過,此處的「阿兄」並非是指「阿哥」或「兄哥」。「食飽閒閒等死」是說吃飽了沒事做,只能等待有人死亡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才有工作可做;而並非是指吃飽了無所事事,只好等死。這句俗諺是在描述台南地區的「土公仔」特殊的稱呼,而其工作則是等待人死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阿兄」是指仵工,亦稱「土公仔」,即專以死屍打扮穿插收斂或是扛棺材為業之工人,這是台南特殊的稱呼,雖然台語的使用中,哥哥亦稱兄,不過,此處的「阿兄」並非是指「阿哥」或「兄哥」。「食飽閒閒等死」是說吃飽了沒事做,只能等待有人死亡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才有工作可做;而並非是指吃飽了無所事事,只好等死。這句俗諺是在描述台南地區的「土公仔」特殊的稱呼,而其工作則是等待人死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
在水仙宮旁,景福祠前南北向的街道,舊稱「杉行街」(今普濟街),是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佛頭港街垂直,當年佛頭港上的貨運以福州的上等杉木為大宗,滿載著福州杉的船舶就停泊在景福祠前,等待著碼頭苦力來卸貨,運搬至杉行街。由於福州杉是製作棺木的主要材料,因此,杉行街上就有許多的棺木店,除了棺木店外,供應生、老、病、死所需用品的商店一應俱全,真可說是「養生送死而無憾」。但是自從臺江內海淤積,五條港消失後,這裡的航運優勢也消失了,杉行街上的棺木店也因貨源的關係,不是遷移就是改行了。在水仙宮旁,景福祠前南北向的街道,舊稱「杉行街」(今普濟街),是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佛頭港街垂直,當年佛頭港上的貨運以福州的上等杉木為大宗,滿載著福州杉的船舶就停泊在景福祠前,等待著碼頭苦力來卸貨,運搬至杉行街。由於福州杉是製作棺木的主要材料,因此,杉行街上就有許多的棺木店,除了棺木店外,供應生、老、病、死所需用品的商店一應俱全,真可說是「養生送死而無憾」。但是自從臺江內海淤積,五條港消失後,這裡的航運優勢也消失了,杉行街上的棺木店也因貨源的關係,不是遷移就是改行了。 由於杉行街特殊的商業關係,街上常有一些「土公仔」沒事就聚集在一起閒聊,等待著「死人」生意的上門,因此,才會衍生出這特殊的俗諺:「台南阿兄--食飽閒閒等死。」雖然物換星移,環境已大不相同,然而此種行業依舊存在,只是對「阿兄」這個稱呼似乎已經不是那麼在意了。
蔡拚蔡,神主牌仔摃摃破。 tshua3 piann3 tshua3,sin5 tsu2 pai5 a2 kong3 kong3 phua3
「蔡拚蔡」指兩同姓蔡的家族,為了爭奪利益而互相拼鬥;「神主牌仔」是指木主神牌;「摃摃破」是說全都敲打而破裂了。此俗諺是說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有兩蔡姓家族,為了爭奪貨物的搬運與貿易而大打出手,甚至連木主神牌也都毀壞了。這句俗諺也在諷刺自己人打自己人,倒楣的,還是自己人。「蔡拚蔡」指兩同姓蔡的家族,為了爭奪利益而互相拼鬥;「神主牌仔」是指木主神牌;「摃摃破」是說全都敲打而破裂了。此俗諺是說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有兩蔡姓家族,為了爭奪貨物的搬運與貿易而大打出手,甚至連木主神牌也都毀壞了。這句俗諺也在諷刺自己人打自己人,倒楣的,還是自己人。 清代時,政令難行,任地方各姓氏族橫行,在台南的五條港區,新港墘黃、佛頭港蔡、北勢街許、南勢街郭、南河港盧五大姓,各自佔據五港渡場,壟斷往來貨物的運搬與貿易,互相對立,且同姓間時而有械鬥。嘉慶年間就發生同姓鬩牆事件,佛頭港的前埔蔡與大崙蔡間因爭挑貨物而發生械鬨,互有死傷,且擴及擲毀佛頭港街的店屋,經當時的臺灣縣知縣溫溶出而調解,並處分肇事者,且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十一立石碑於今台南市水仙宮附近的佛頭港,告示,嚴禁兩幫挑夫分界爭挑、械鬥滋事 。今該石碑保存於大南門旁的大碑林。
該碑文記載:「署福建臺灣府臺灣縣正堂……溫,遵批剴切示禁以杜爭端事……奉欽命按查使司銜分巡臺澎兵備道……批:據 本縣具詳大崙蔡姓與前埔蔡姓,爭挑互毆,擲毀佛頭港街店屋,訊擬發落。並議詳該處仁德堂號、怡盛號……等各郊行、舖民,凡有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挑,不得分界混爭,以杜釁端。各緣由。奉批:查該處蔡姓,節次爭挑滋鬧,皆由分界,致啟爭端,據詳:凡有郊行、鋪戶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挑,不得分界以杜衅端,所議甚妥,仰即出示,剴切曉諭,勒石永遠嚴禁。……為此,示仰大西門外佛頭街等街郊行舖戶,及大崙、前埔蔡姓人等知悉:自示之後,凡有該處郊行,舖民出入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人挑運,斷不得仍前分界,霸踞獨挑,致啟釁端。該蔡姓族長,務須恪遵示論,約束子弟,不得再行混爭滋事,如敢故違,定即嚴拏按律究辦,甚罪斷不止枷杖也。本縣言出法隨,決不稍有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也因為有此碑文為證,因此,此句俗諺流傳至今,仍為人所傳誦!
行到六甲頂,跤冷手也冷。 kiann5 kau3 lak8 kah4 ting2,kha1 ling2 tshiu2 ia3 ling2
「行到六甲頂」是指走到六甲頂這個地方,「跤冷手也冷」是說手腳都已冰冷了。由於六甲頂在府城的北邊,因此,這句俗語是說,昔日北方的鄉下人要到府城,必須經過六甲頂這個地勢險惡且賊人橫行的渡頭時,都會膽顫心驚。「行到六甲頂」是指走到六甲頂這個地方,「跤冷手也冷」是說手腳都已冰冷了。由於六甲頂在府城的北邊,因此,這句俗語是說,昔日北方的鄉下人要到府城,必須經過六甲頂這個地勢險惡且賊人橫行的渡頭時,都會膽顫心驚。 六甲頂位於現在的鹽水溪畔,而鹽水溪舊稱新港溪,是臺灣縣和諸羅縣的分界。在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新港溪:通木岡山溪。南出大目降,西過廣儲西里,又西至武定里洲仔尾,匯新港溪入海。臺、諸分界處;溪南屬臺灣、溪北屬諸羅。」因此,要進入府城就必須渡過新港溪。而溪畔或渡頭往往有盜匪出沒,在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就記載:「查臺邑雖附郡郭,而四郊所至,俱屬荒陬。自西至海五里,東至羅漢門莊外門六十五里,南至二贊行溪與鳳邑交界二十一里,北至新港溪與諸邑交界二十里。
在城,則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鄉,則分新昌、仁德、文賢、依仁等十六里。……尤臨溪負險,為奸匪伏莽竊發之所。」此外,現在是台南縣市分界的曾文溪,在早期亦有盜匪出沒的描述。在連橫《雅堂文集》記載:「臺人崇祀天后,而北港朝天宮尤著。每年三月十四日來南晉香,越三日乃返。隨香之人多至數萬,謂之香腳。從前鐵路未通時,香腳多露宿,盜不敢劫,遺失之物亦不敢取,取之恐神譴也。劉芑川廣文有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按曾門溪為安、嘉交界之處,前為畏途。」由此可知,在兩縣交界之處,由於官府的管轄較易忽視,因此常會形成盜匪聚集之淵藪。在城,則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鄉,則分新昌、仁德、文賢、依仁等十六里。……尤臨溪負險,為奸匪伏莽竊發之所。」此外,現在是台南縣市分界的曾文溪,在早期亦有盜匪出沒的描述。在連橫《雅堂文集》記載:「臺人崇祀天后,而北港朝天宮尤著。每年三月十四日來南晉香,越三日乃返。隨香之人多至數萬,謂之香腳。從前鐵路未通時,香腳多露宿,盜不敢劫,遺失之物亦不敢取,取之恐神譴也。劉芑川廣文有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按曾門溪為安、嘉交界之處,前為畏途。」由此可知,在兩縣交界之處,由於官府的管轄較易忽視,因此常會形成盜匪聚集之淵藪。 六甲頂仔,同治中期稱柴頭港,原庄在新港溪南畔的柴頭港溪東畔,故初稱柴頭港,到光緒中期時,因有許多災害,故遷移至現今省道台一線和省道台十九線交界的台電配電中心一帶,而此地屬內武定里鹽行保第六甲崎頂之地而俗稱六甲頂仔。也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現在也是台南縣市交界處,因此,早期才會有「行到六甲頂,跤冷手也冷」的俗語流傳。
總頭寮,施一半;布袋嘴寮仔,蕭全庄。 tsong2 thau5 liau5 si1 tsit8 puann3;poo3 te7 tshui3 liau5 a2 siau2 tsuan5 tsng1
「總頭寮施一半」是指總頭寮初開闢時,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姓施;「布袋嘴寮仔蕭全庄」是指布袋嘴寮初開闢時,全庄的居民都是姓蕭。此句俗諺也有稍帶戲謔成份的說法,即「總頭寮,施(死)一半;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總頭寮施一半」是指總頭寮初開闢時,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姓施;「布袋嘴寮仔蕭全庄」是指布袋嘴寮初開闢時,全庄的居民都是姓蕭。此句俗諺也有稍帶戲謔成份的說法,即「總頭寮,施(死)一半;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 總頭寮和布袋嘴寮仔皆位於安南區,而安南區在道光三年(1823)前仍是屬於浩瀚的臺江。在《清一統志臺灣府》記載:「臺江:在臺灣縣西門外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水之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此外,在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臺江在縣治西門外。汪洋浩瀚,可泊千艘。南至七鯤身,北至諸羅之蕭壠、茅港尾,內受各山溪之水,外連大海。」 總頭寮開拓自清朝嘉慶年間(1800左右),先民自北門、學甲、佳里興等地陸續移入,拓墾荒蕪,移民日多,漸成一小型庄落,定名「大寮」。至咸豐年間,有林總頭派駐於此,乃改為「總頭寮」,沿用至今。本庄居民有四大姓氏:即施姓、鄭姓、蔡姓、王姓。其中又以施姓最多。
留傳久遠的俚諺:「總頭寮,施一半」,是形容總頭寮的住民,姓施的佔了半數以上。傳統居民以務農為主,日治時代,多數庄民種植甘蔗,本庄東北邊自日治時代即修築有糖廠小鐵路,至今鐵軌猶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總頭寮的傳統信仰中心是「興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了傳統的民間信仰,總頭寮另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安順教會」,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是安南區最古老的基督教會。布袋嘴寮仔開發於光緒年間(約1895),由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由來。庄內傳統居民,以蕭姓為主,王姓次之,近年不斷有外來民眾入住。而庄內幾乎所有姓蕭的,都是親戚。庄內的信仰中心是「代天府」,供奉朱府千歲,係傳自福建,民國五十七年建廟。留傳久遠的俚諺:「總頭寮,施一半」,是形容總頭寮的住民,姓施的佔了半數以上。傳統居民以務農為主,日治時代,多數庄民種植甘蔗,本庄東北邊自日治時代即修築有糖廠小鐵路,至今鐵軌猶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總頭寮的傳統信仰中心是「興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了傳統的民間信仰,總頭寮另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安順教會」,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是安南區最古老的基督教會。布袋嘴寮仔開發於光緒年間(約1895),由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由來。庄內傳統居民,以蕭姓為主,王姓次之,近年不斷有外來民眾入住。而庄內幾乎所有姓蕭的,都是親戚。庄內的信仰中心是「代天府」,供奉朱府千歲,係傳自福建,民國五十七年建廟。 「總頭寮,施一半;布袋嘴寮仔,蕭全庄。」這一俗語的流傳,有一種說法:由於總頭寮和布袋嘴寮仔是鄰庄,在開墾時,有一次因爭取灌溉水路而導致雙方發生嫌隙。由於總頭寮當時的庄民有一半以上姓施,於是布袋嘴寮仔即語帶嘲諷的說:「總頭寮,施(死)一半」。而當時的布袋嘴寮仔全庄的庄民幾乎都是姓蕭,於是總頭寮也不甘示弱的回應:「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由此也可知道早期開墾之艱辛。
台南迎媽祖--百百旗(奇) tai5 lam5 ngiann5 ma2 tsoo2--pah4 pah4 ki5
「台南迎媽祖」是指台南在媽祖生日時所舉辦的迎媽祖盛會;「百百旗」是指迎媽祖盛會時的陣頭綵旗,五花十色,各式各樣的旗都有。又因「旗」與「奇」音同而成為雙關語,因此,也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以表驚訝的態度。此句俗諺是形容台南昔日迎媽祖的景況熱鬧且富文化詩意的特色。也有誇耀府城昔日繁華的景象之意。「台南迎媽祖」是指台南在媽祖生日時所舉辦的迎媽祖盛會;「百百旗」是指迎媽祖盛會時的陣頭綵旗,五花十色,各式各樣的旗都有。又因「旗」與「奇」音同而成為雙關語,因此,也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以表驚訝的態度。此句俗諺是形容台南昔日迎媽祖的景況熱鬧且富文化詩意的特色。也有誇耀府城昔日繁華的景象之意。 「迎媽祖」是府城相當早的一項民俗活動,在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曾記載:「咸豐壬子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前期,臺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並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歷年或來、或否,來則年豐、民安。 」由此可知,媽祖遶境的熱鬧盛況可見一般。而在遶境的過程中已有藝閣的出現,在朱景英《海東札記》就記載:「俗喜迎神賽會。如天后誕辰、中元普渡,輒醵金境內,備極鋪排,導從列仗,華侈異常。又出金傭人家垂髫女子,裝扮故事,舁遊於市,謂之『臺閣』,靡靡甚矣。」
因此,在連橫《雅堂文集》又記載:「自是以來,台南每迎天后,各商家則請余裝閣,余亦興高采烈,細為指點,又各就其生意而搜故事。如香鋪之紅袖焚香,茶舖之樵青煮茶,銀店之唐宮鑄鳳,餅店之紅綾賜宴,莫不發揮本色。當事者復設審查員以品評之,懸其等第,賜以金牌,而台南詩意之嶄新,遂冠全土,各地從而效之。 」各行各業除了在裝閣藝術方面展現各自的特色之外,也發費相當大的心思在各行業的旗幟上爭奇鬥豔,互別瞄頭,務必勝過他人而後快。對此,在連橫《雅言》中就有詳述:「台南奉迎天后,綢緞商之以綢緞製旗者無論矣;而金銀商亦以金銀製旗,或以金銀環綴合而成,光彩奪目。於是而五穀店、材木店、餅店、香店,各以其物作旗:五花十色,炫煌於道,真是『無旗不有』。 」由上述可知,「台南迎媽祖--百百旗(奇)」,曾風光一時,並非浪得虛名。此外,和此俗諺相類似的說法尚有「台南迎媽祖--無旗(奇)不有」、「台南迎媽祖--啥旗(奇)都有」,或是「台南迎媽祖,安平仆地虎」。
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簾簷。 siong7 te3 bio7 gim5 kinn5,tsui2 sian1 king1 ni5 tsinn5
「上帝廟」是指現民權路二段的「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埁墘」是指廟前的石階;「水仙宮」位於現神農街一號,「簾簷」是指屋簷。這句俗語是說,上帝廟前的石階和水仙宮的屋簷高度相等,主要是在形容台南市地形的高低落差相當大。「上帝廟」是指現民權路二段的「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埁墘」是指廟前的石階;「水仙宮」位於現神農街一號,「簾簷」是指屋簷。這句俗語是說,上帝廟前的石階和水仙宮的屋簷高度相等,主要是在形容台南市地形的高低落差相當大。 上帝廟的建廟歷史相當早,在陳文達《臺灣縣志》記載:「大上帝廟,偽時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捐俸重修。四十八年,里民重建。高聳甲於他廟。」此外,在連橫《臺灣通史》亦有類似的記載:「北極殿:在東安坊。鄭氏時建,祀北極真君,或稱玄天上帝。按玄武,北方七宿也。其像龜蛇。」北極殿是建在所謂的「鷲嶺」之上,地勢較為高聳,現廟內尚保存有明朝宗室朱術桂所書之匾額。在連橫《雅言》就有記載:「寧靖王術桂,為明宗室;避亂入臺,鄭氏禮之。王善文學、工書翰,東都匾額,多所書。今其存者,唯北極殿之『威靈赫奕』四字。
水仙宮的建廟歷史也相當久遠,在《臺灣詩鈔》卷十七〈東寧百詠〉云:「水仙宮,在西定坊,康熙五十四年(1714)建。廟祀五神,莫詳姓名。或以為大禹、伍員、屈平--其外之項籍、魯班,或以為王勃、李白。」由於水仙宮所在的位置,在荷據時期尚屬浩瀚之臺江,後因淤沙慢慢堆積,而成陸埔。在陳肇興《陶村詩稿》云:「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另外在馬子翊〈臺陽雜興〉亦有詩云:「水仙宮外盡成途(水仙宮,舊在港口;今宮前已成衝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 」由此可知,滄海桑田變化之大。 建於鷲嶺高點的上帝廟山門石階,即「埁墘」,向西望去建於港口低地之水仙宮,見其「簾簷」,即屋簷。然而,上帝廟與水仙宮相距只數百公尺,但是高低卻是相差相當大,因此,上帝廟的「埁墘」與水仙宮的「簾簷」高度竟會相同。現在上帝廟至水仙宮一帶,沿街舖宇高樓櫛比,自上帝廟已難望見水仙宮。惟上帝廟之民權路到水仙宮,路段傾斜,高低依然。因此,這句俚諺,借兩廟之石階、屋簷同高,也用來描述府城東高西低之地勢。
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 lu7 tsoo2 bio7 sio1 kim1,ko1 a2 be7 ki3 theh8 lai0
「呂祖廟」在府城東安坊(今青年路與開山路附近),奉祀的是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呂祖廟燒金」是指到呂祖廟去燒香拜拜;「糕仔袂記摕來」是說只提盛籃,裏面拜拜要使用的金紙、糕餅卻是都沒有帶來。此句俗語是說,只是裝個樣子要到廟裏去燒香拜拜,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亦即形容,表面上做一件事,暗地裡卻偷偷的幹另一件事。此語也在告誡人們,做人要誠實;虛假偽裝,不論如何之周密,總有露出馬腳之日。就如同另一句俗語:「鴨卵較密嘛有縫」一樣。「呂祖廟」在府城東安坊(今青年路與開山路附近),奉祀的是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呂祖廟燒金」是指到呂祖廟去燒香拜拜;「糕仔袂記摕來」是說只提盛籃,裏面拜拜要使用的金紙、糕餅卻是都沒有帶來。此句俗語是說,只是裝個樣子要到廟裏去燒香拜拜,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亦即形容,表面上做一件事,暗地裡卻偷偷的幹另一件事。此語也在告誡人們,做人要誠實;虛假偽裝,不論如何之周密,總有露出馬腳之日。就如同另一句俗語:「鴨卵較密嘛有縫」一樣。 在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中記載:「呂祖廟:在東安坊。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呂巖也。嘉慶九年,以清江浦靈應,編入祀典。東安坊準提寺側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峯等修建,改今名。十四及二十五年俱黃拔萃、陳廷瑜、韋啟億捐修。」而在連橫《雅言》中對呂祖廟也有述及:「呂祖廟在台南市內,前時有尼居之,不守清規,冶遊子弟出入其間;眾多訾議,遂有『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之諺。謂晉香者以此為歡場,樂而忘返也。事為有司所聞,逐尼出,改為『引心書院』。」就因為清修者的不守清規,導致廟宇亦受牽連,因此,廟宇後來就被改為書院。
而在連橫《臺灣通史》就對引心書院有所記載:「引心書院:原在縣治檨仔林街。嘉慶十五年,邑紳黃拔萃就白蓮教齋堂抄用,稱為引心文社,獨任膏火。十八年,知縣黎溶與拔萃議改為臺灣縣書院,各捐款置產。嗣移於柱仔行街。知縣姚瑩又捐款生息。光緒十二年,改為蓬壺書院。」而移於柱仔行街即是呂祖廟的所在地。此外,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改建呂祖祠碑〉亦有相關的記載:「郡城引心書院圮廢已久。光緒庚寅,安邑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呈請改易呂祖祠,由前府詳請,給發公費三百兩。」呂祖廟因為女尼的不守清規,後來就被改為引心書院,之後引心書院又遷移至現在的赤崁樓旁,並更名為蓬壺書院,如今蓬壺書院也只留下一個門面,供人憑弔而已。而呂祖廟更是幾經滄桑而消失,但是「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的俗語卻是仍在市民間流傳。此外,這句俗語亦有另一種說法:「捾籃仔假燒金,糕仔袂記摕來。」而在連橫《臺灣通史》就對引心書院有所記載:「引心書院:原在縣治檨仔林街。嘉慶十五年,邑紳黃拔萃就白蓮教齋堂抄用,稱為引心文社,獨任膏火。十八年,知縣黎溶與拔萃議改為臺灣縣書院,各捐款置產。嗣移於柱仔行街。知縣姚瑩又捐款生息。光緒十二年,改為蓬壺書院。」而移於柱仔行街即是呂祖廟的所在地。此外,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改建呂祖祠碑〉亦有相關的記載:「郡城引心書院圮廢已久。光緒庚寅,安邑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呈請改易呂祖祠,由前府詳請,給發公費三百兩。」呂祖廟因為女尼的不守清規,後來就被改為引心書院,之後引心書院又遷移至現在的赤崁樓旁,並更名為蓬壺書院,如今蓬壺書院也只留下一個門面,供人憑弔而已。而呂祖廟更是幾經滄桑而消失,但是「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的俗語卻是仍在市民間流傳。此外,這句俗語亦有另一種說法:「捾籃仔假燒金,糕仔袂記摕來。」
另外,《三六九小報》對此故事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是說法略有不同,茲述於后:南城市上,舊傳俗語「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蓋百年前一重公案也。呂祖廟在城內,前殿奉祀呂純陽仙像,後殿奉祀觀音菩薩,有道姑住持。司香火,婦女參詣燒金者,一時稱盛。道姑為中國人,服道裝,修道教,其實原非善類。先是有士人某,饒有文名,而家貧落魄,所謀不就。娶婦某氏,姿首美麗,性情柔順,隨夫食貧。同里有歲貢生某,家營布肆,富有田產,素與士人善。因謂士人曰:「君既家居無事,書塾不豐,予家某鄉田莊,有租館在焉,子為我司其事,酧金我當加豐。」士人曰:「善則善矣,其如有內顧何?」某貢生曰:「此何足慮,子為我辦事,我為子顧家,且當設一支金簿,俾其每月,由肆中支取金項,以作家用。我則不時使人省視之,又何慮哉?」士人喜諾,遂整裝行,以就其任。不料事生意外,屠者某甲,嘗挑擔貨肉,至士人家求售,久涎婦色。識知士人不在,作客他鄉,遂日日至,託為買賣,與婦扳談且割肉賒之。時肉價賤,每斤不過四十銅文,婦力辭不得,請其計挂帳簿,他日計還之。另外,《三六九小報》對此故事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是說法略有不同,茲述於后:南城市上,舊傳俗語「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蓋百年前一重公案也。呂祖廟在城內,前殿奉祀呂純陽仙像,後殿奉祀觀音菩薩,有道姑住持。司香火,婦女參詣燒金者,一時稱盛。道姑為中國人,服道裝,修道教,其實原非善類。先是有士人某,饒有文名,而家貧落魄,所謀不就。娶婦某氏,姿首美麗,性情柔順,隨夫食貧。同里有歲貢生某,家營布肆,富有田產,素與士人善。因謂士人曰:「君既家居無事,書塾不豐,予家某鄉田莊,有租館在焉,子為我司其事,酧金我當加豐。」士人曰:「善則善矣,其如有內顧何?」某貢生曰:「此何足慮,子為我辦事,我為子顧家,且當設一支金簿,俾其每月,由肆中支取金項,以作家用。我則不時使人省視之,又何慮哉?」士人喜諾,遂整裝行,以就其任。不料事生意外,屠者某甲,嘗挑擔貨肉,至士人家求售,久涎婦色。識知士人不在,作客他鄉,遂日日至,託為買賣,與婦扳談且割肉賒之。時肉價賤,每斤不過四十銅文,婦力辭不得,請其計挂帳簿,他日計還之。
屠既與婦交熟,乃謀諸呂祖廟道姑,為之劃計。曰子少待之。翌日,道姑攜簿,託為募化油香也者。逕至婦家,婦少應之。畧與周旋,道姑遂花言巧語,問及家常。婦因丈夫外出,未免觸及夫婦離別之情。因言丈夫在外,少暇回家,不知安否如何?時常懸念耳!道姑趁機慫恿曰:「吾廟觀音菩薩,殊為靈感,某求子息,驗應如響;某求疾病,數日痊安。」詰旦良辰,娘子何不請卜於菩薩,祈禱庇佑,必有靈驗,婦惑之。翌日,果粧飾華服,越顯妖嬌。因令其七八齡女兒守家,蓮步珊珊,獨登寶殿,參拜菩薩。道姑合十出迎,禮意殷勤,俟其拜罷,導入丈室休憩。虔進香茗,而陰投春藥其中,與之言三語四。小頃屠者忽至,便入室與為酢酧敘話,道姑託故他避。屠者即以言挑動其情,時婦藥性正發,不能自抑,竟為其所亂。自此芳心一黠,益不自持,皆以道姑為牽線,約期幽會呂祖廟。婦每出門,輒謂其女曰:「好好守家,娘呂祖廟燒金去,當攜帶糕子歸,與女食也!」婦歸妙手空空,女索糕子,則曰:「糕子忘記取回來也!」此事既發,好事者咸傳為笑柄。曰:「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也。」屠既與婦交熟,乃謀諸呂祖廟道姑,為之劃計。曰子少待之。翌日,道姑攜簿,託為募化油香也者。逕至婦家,婦少應之。畧與周旋,道姑遂花言巧語,問及家常。婦因丈夫外出,未免觸及夫婦離別之情。因言丈夫在外,少暇回家,不知安否如何?時常懸念耳!道姑趁機慫恿曰:「吾廟觀音菩薩,殊為靈感,某求子息,驗應如響;某求疾病,數日痊安。」詰旦良辰,娘子何不請卜於菩薩,祈禱庇佑,必有靈驗,婦惑之。翌日,果粧飾華服,越顯妖嬌。因令其七八齡女兒守家,蓮步珊珊,獨登寶殿,參拜菩薩。道姑合十出迎,禮意殷勤,俟其拜罷,導入丈室休憩。虔進香茗,而陰投春藥其中,與之言三語四。小頃屠者忽至,便入室與為酢酧敘話,道姑託故他避。屠者即以言挑動其情,時婦藥性正發,不能自抑,竟為其所亂。自此芳心一黠,益不自持,皆以道姑為牽線,約期幽會呂祖廟。婦每出門,輒謂其女曰:「好好守家,娘呂祖廟燒金去,當攜帶糕子歸,與女食也!」婦歸妙手空空,女索糕子,則曰:「糕子忘記取回來也!」此事既發,好事者咸傳為笑柄。曰:「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也。」
婦自私屠者,家計皆賴其支理,心虛自愧,不敢再向布肆支月金。某貢生疑之,遣夥偵其家,則婦不在,詢其女云:「阿娘呂祖廟燒金去。」夥畧盤詰小兒女一五一十,言娘常常呂祖廟燒金去,常常忘記取糕子回來,騙我獨守空家。夥歸肆,具以情告,某貢生知有異,使人假為隨喜,探得其情,急修信促士人歸,詳告其情。婦見士人歸,而有懼色,心不自安。士人乃以言告之曰:「予觀汝行藏,異於素昔,必有其故。惟汝非能作壞事者,殆為匪人誘陷。汝但直言,決不汝咎也。」婦乃認罪,將前後情事,具實陳述。士人走訴某貢生,某貢生聞言之下,怒不可遏。謂必重懲創之,方儆後人。某貢生常出入縣署,與邑令善,即謁邑令,備訴姦情。邑令隨命快捕,拿道姑及屠者到案,審訊得實,各置之重法。而糕子忘記取回一語,早流傳於城廂內外云。此外,在《清代台灣四大奇案》的第三案〈呂祖廟燒金〉,則以白話文描述,內容與前述略同,但有加上人名,只是結局為士人將屠者與道姑秘密殺死,而成為一懸案。婦自私屠者,家計皆賴其支理,心虛自愧,不敢再向布肆支月金。某貢生疑之,遣夥偵其家,則婦不在,詢其女云:「阿娘呂祖廟燒金去。」夥畧盤詰小兒女一五一十,言娘常常呂祖廟燒金去,常常忘記取糕子回來,騙我獨守空家。夥歸肆,具以情告,某貢生知有異,使人假為隨喜,探得其情,急修信促士人歸,詳告其情。婦見士人歸,而有懼色,心不自安。士人乃以言告之曰:「予觀汝行藏,異於素昔,必有其故。惟汝非能作壞事者,殆為匪人誘陷。汝但直言,決不汝咎也。」婦乃認罪,將前後情事,具實陳述。士人走訴某貢生,某貢生聞言之下,怒不可遏。謂必重懲創之,方儆後人。某貢生常出入縣署,與邑令善,即謁邑令,備訴姦情。邑令隨命快捕,拿道姑及屠者到案,審訊得實,各置之重法。而糕子忘記取回一語,早流傳於城廂內外云。此外,在《清代台灣四大奇案》的第三案〈呂祖廟燒金〉,則以白話文描述,內容與前述略同,但有加上人名,只是結局為士人將屠者與道姑秘密殺死,而成為一懸案。
新寮仔愛食庄,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 sin1 liau5 a2 ai3 tsiah8 tsng1,kong1 tshing1 liau5 a2 khiam7 tsinn5 be2 tshan5 hng5
「新寮仔愛食庄」是指「新寮仔」這個村庄有很多小吃攤,即賣吃的攤販很多,尤其是在其信仰中心的鎮安宮旁,常是小販的聚集處;「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是指公親寮人會把平時所儲存的錢拿去購置田園以置產。此句俗語並非指新寮人很愛吃,而是指當地賣食用品的小販比別庄的還多些;而公親寮人較會把錢用在購置田產方面,以增加田園種植的面積。「新寮仔愛食庄」是指「新寮仔」這個村庄有很多小吃攤,即賣吃的攤販很多,尤其是在其信仰中心的鎮安宮旁,常是小販的聚集處;「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是指公親寮人會把平時所儲存的錢拿去購置田園以置產。此句俗語並非指新寮人很愛吃,而是指當地賣食用品的小販比別庄的還多些;而公親寮人較會把錢用在購置田產方面,以增加田園種植的面積。 新寮聚落位在今長溪路三段與長和街四段的交接處附近,東為布袋嘴寮,南有總頭寮、溪心寮。現今屬長安里,取長久平安之意。依據鎮安宮廟碑記載,此聚落早在嘉慶年間即有學甲的鄭強、鄭彰、鄭海三兄弟來此地搭蓋草寮開墾,隨後又有黃姓居民從七股口寮及林姓居民由將軍漚汪遷入,逐漸成庄。但時間記載恐有誤,因如前所述,此塊土地在道光三年(1823)以前為臺江內海,故推判其成庄時間約在道光年間。此地的信仰中心為鎮安宮,主祀媽祖,媽祖的神像是鄭氏居民由大陸帶來,咸豐元年(1851)建廟,原名南安宮,是鄭氏家族的角頭廟,後來於昭和四年(1929)改建,並改名,且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因此由角頭廟逐漸轉化為村廟。民國五十八年又改建為現貌,此廟前常有小販在此聚集,因此,顯得相當熱鬧。
公親寮位於安南區東隅,其北邊、東邊接台南縣,南邊為新寮,清朝時因聚落位於曾文溪北岸,故屬嘉義縣西港仔堡管轄,日治初期屬台南縣西港仔堡及鹽水港廳西港仔堡管轄,一直到大正九年(1920)以後,才歸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現今里名為公親里。公親寮的地名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為居民之中,有出任公職者,常為地方民眾排難解紛,被稱為「公親」,為紀念其事實,所以居民稱庄頭為「公親寮」。此外,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及清水寺的碑文記載,「公親寮」的由來,乃是本地西臨曾文溪河川,多溪埔地,東面大多是墾成地,黃、郭兩派的居民,為了地界不明,常起糾紛;於是由本庄的賢者充當和事佬,解決紛爭。因此,鄰庄的人,就稱呼本庄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地(地呈大旗形)給公親寮的居民。公親寮開發的時間,據清水寺的廟碑記載,約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但這時間是在安南區浮陸以前,因此,值得商榷,後因曾文溪泛濫改道,居民於道光十年(1830)再請墾,判斷這時間應較符合實際情形。公親寮位於安南區東隅,其北邊、東邊接台南縣,南邊為新寮,清朝時因聚落位於曾文溪北岸,故屬嘉義縣西港仔堡管轄,日治初期屬台南縣西港仔堡及鹽水港廳西港仔堡管轄,一直到大正九年(1920)以後,才歸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現今里名為公親里。公親寮的地名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為居民之中,有出任公職者,常為地方民眾排難解紛,被稱為「公親」,為紀念其事實,所以居民稱庄頭為「公親寮」。此外,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及清水寺的碑文記載,「公親寮」的由來,乃是本地西臨曾文溪河川,多溪埔地,東面大多是墾成地,黃、郭兩派的居民,為了地界不明,常起糾紛;於是由本庄的賢者充當和事佬,解決紛爭。因此,鄰庄的人,就稱呼本庄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地(地呈大旗形)給公親寮的居民。公親寮開發的時間,據清水寺的廟碑記載,約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但這時間是在安南區浮陸以前,因此,值得商榷,後因曾文溪泛濫改道,居民於道光十年(1830)再請墾,判斷這時間應較符合實際情形。
公親寮的居民主要是以王姓和李姓為主,王姓居民來自學甲中州、北門、將軍一帶,李姓居民則來自佳里興。公親寮另有一部分黃姓居民,乃遲至日本據臺後,因明治三十七年(1904)蚵殼港聚落被曾文溪沖毀,因而才搬至此聚落。公親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清水寺,主祀清水祖師,相傳早在嘉慶年間就由赤山巖分靈而來,初時沒有建廟,由各戶輪流供奉,民國四十六年建廟,民國七十六年改建成現貌。 由於新寮仔的鎮安宮前是小販聚集之處,賣吃的特別多;而公親寮人因當初開墾的因素,可能對土地較依戀,才會較有購地的慾望,因此,才會有「新寮仔愛食庄,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的俗語流傳。此外,在公親寮尚有流傳一句俗語:「媠(sui2)的留在庄,醜(bai2)的予新寮仔扛(kng1)。」意思是說:長的漂亮的女生就嫁給自己庄內的男子,而比較不漂亮的就嫁給外庄的男子。其實,美醜本來就很難下定論,因此,此句俗語有肥水不落外人田之意。
好柴無流過安平鎮,媠查某無 留佇四鯤鯓。 ho2 tsha5 bo5 lau5 kau3 an1 ping5 kang2,sui2 tsa1 boo2 bo5 lau5 ti7 si3 khun1 sin1
「好柴」是指好的木頭,「無流過」是指不會流過去,「安平鎮」又名一鯤鯓,即現在的安平;「媠查某」是指漂亮的姑娘,「無留佇」是指不會留住,「四鯤鯓」即指現在的鯤鯓。此句俗諺是說上游流下來的好木材不會流過安平,而四鯤鯓的漂亮姑娘也都被娶走了。因此,此諺也比喻為好的東西輪不到自己,也點出位居下游海濱的無奈,更有對生活的感嘆。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好的人才不會流落到沒有人起用的地方。「好柴」是指好的木頭,「無流過」是指不會流過去,「安平鎮」又名一鯤鯓,即現在的安平;「媠查某」是指漂亮的姑娘,「無留佇」是指不會留住,「四鯤鯓」即指現在的鯤鯓。此句俗諺是說上游流下來的好木材不會流過安平,而四鯤鯓的漂亮姑娘也都被娶走了。因此,此諺也比喻為好的東西輪不到自己,也點出位居下游海濱的無奈,更有對生活的感嘆。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好的人才不會流落到沒有人起用的地方。 昔日的安平與台南形勢,中隔一浩瀚的臺江。在朱仕玠《小琉球漫誌》中記載:「安平鎮在一鯤身上,府治對岸,有紅毛築城,方圓一里。築城時,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府治至安平鎮,水行約十里。」又李元春《臺灣志略》亦記載:「七鯤身嶼在邑西南海中。脈自東南而來,西轉下海,聯結七嶼,相距各里許,接續不斷,勢若貫珠,自南以北,而終於安平鎮,與南北汕參差斜對,為邑之關鎖。地皆沙土,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產菻荼、桄榔,望之鬱然蒼翠;泉尤甘美。一鯤身地最廣,即安平鎮;紅毛舊城在焉。……。
安平鎮大港在臺江西南、赤崁城之西。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於臺江。」由此可知,安平鎮是一島嶼,四周環海。每年夏秋季節,上游山洪氾濫時,常會有許多斷木殘枝,隨著洪水漂流而下,流到台南時,一些有用的木材沿途早就被撈光了,根本不可能留給下游安平的人去撿拾。因此,才會流傳「好柴無流過安平鎮」了。安平鎮大港在臺江西南、赤崁城之西。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於臺江。」由此可知,安平鎮是一島嶼,四周環海。每年夏秋季節,上游山洪氾濫時,常會有許多斷木殘枝,隨著洪水漂流而下,流到台南時,一些有用的木材沿途早就被撈光了,根本不可能留給下游安平的人去撿拾。因此,才會流傳「好柴無流過安平鎮」了。 四鯤鯓(下鯤鯓)就是現在的「鯤鯓」,民國九十年行政區域調整,龍崗里、清泉里合併,為彰顯地方團結的意義取原地名為里名,是為「鯤鯓里」,位於台灣海峽東岸,鯤鯓湖西岸,南與喜北里為界隨著安平港開發而漸繁榮。然而早期因位置偏僻,地瘠民貧,風氣閉塞,是一落後的漁村,人民生活都靠捕魚、養殖漁業為主,生活較困苦。因此,村內漂亮的姑娘,只要有人說媒,大都嫁到城裡去了。此外,府城裡的有錢人家,若要討小老婆,也會到這兒尋找,因為嫁到城裡,生活較富裕,所以當時四鯤鯓的漂亮姑娘,很多都被娶走了。因此,才會有「媠查某無留佇四鯤鯓」的流傳。
有樓仔內的厝,無樓仔內的富; 有樓仔內的富,無樓仔內的厝。 u7 lau5 a2 lai7 e5 tshu3,bo5 lau5 a2 lai7 e5 pu3;u7 lau5 a2 lai7 e5 pu3,bo5 lau5 a2 lai7 e5 tshu3
「有樓仔內的厝」是指清代吳尚新所經營出來之庭園,為現民權路的原「台南社教館」,日本時代為「台南公會堂」;「無樓仔內的富」是指沒有吳家那麼富有。此句俗諺是說,即使有吳家那樣的華麗屋舍,也無吳家那麼富有;即使有吳家那麼富有,也沒有吳家那麼的華麗屋舍。這也用來比喻富豪之家,富甲一方,家大業大,無人能與其相比之意。「有樓仔內的厝」是指清代吳尚新所經營出來之庭園,為現民權路的原「台南社教館」,日本時代為「台南公會堂」;「無樓仔內的富」是指沒有吳家那麼富有。此句俗諺是說,即使有吳家那樣的華麗屋舍,也無吳家那麼富有;即使有吳家那麼富有,也沒有吳家那麼的華麗屋舍。這也用來比喻富豪之家,富甲一方,家大業大,無人能與其相比之意。 在黃清淵〈茅港尾紀略〉中有記載:「吳園者,俗稱吳厝公館也,係臺南吳氏之別墅。當街全盛時,為南北行旅之咽喉。而吳氏富甲一城,置田萬頃,在在皆有;蓋築此以作傳舍,兼做屯倉。內疊湖山水閣,遍植花卉,樹木蒼蔚,境頗幽緻。入其園者,幾疑別一寰宇。每當赤帝司權,街人士藉為避暑地;清風徐來,披襟當之,雖羲皇上人不是過也。惜吳氏不自愛,既易其主,佳木伐盡,尚存欽馬槽一只及百年外璉霧一株;過是地也,寧無今昔之感!」此外,在連橫《雅言》中亦有類似的記載:「臺南有吳園者,為荷蘭甲螺何斌之故居;其水可達安平,港道猶存。嘉慶間,富紳吳尚新改建邸宅,旁拓花園,池水假山、回樓曲榭,高低上下布置得宜,談者以為臺灣第一。 」
由此可知,吳園當時的庭園建造之美,勝甲全臺,沒有人可以媲美,只可惜後代子孫無法守成,至日據時代,被日本人收購,將部分建築拆除,改為「台南公會堂」。現今觀之,真是令人不禁噓唏!由此可知,吳園當時的庭園建造之美,勝甲全臺,沒有人可以媲美,只可惜後代子孫無法守成,至日據時代,被日本人收購,將部分建築拆除,改為「台南公會堂」。現今觀之,真是令人不禁噓唏! 吳尚新又名麟,字勉之,號勵堂。乾隆六十年(1795)生於臺灣府治枋橋頭街。其父吳春貴是嘉義縣生員,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貢,後來承辦臺灣、嘉義兩縣的鹽販館,負責兩地官鹽業務,商號曰:「吳恆記」。到吳尚新接掌「吳恆記」後,業務蒸蒸日上,財富累積愈富,於是將其枋橋頭宅第北邊相臨,原荷蘭時期的通事何斌所建之亭園收購,沿地勢高低,建造庭園,並聘請名匠,仿福建漳州飛來峰山水興建而成,造型富麗雄偉,山水樓閣,極其盛焉。 此外,安平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諺流傳:「有躼旗的厝,無躼旗的富;有躼旗的富,無躼旗的厝。」而「躼旗」是指安平的聞人盧經堂先生,「躼旗」是他的外號。
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 pun2 ian1 liau5 e5 tsa1 boo2 gin2 a2,sui2 kah8 na2 ge7 tuann3;hai2 bue2 liau5 e5 ca1 boo2 gin2 a2,oo1 kah8 na2 hue2 thuann3;khe1 a2 kinn5 e5 tsa1 boo2 gin2 a2,ti7 thoo5 li0 nua3
「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是形容本淵寮的女生像藝旦那麼漂亮;「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是形容海尾寮的女生皮膚比較黑之意;「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是指溪仔墘的女生也要到魚塭幫忙捕撈的工作,而「佇塗裡躽」是說在泥水中踩踏、翻滾之意。其實,此句俗語主要是在述說,人會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而不同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生活樣貌。「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是形容本淵寮的女生像藝旦那麼漂亮;「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是形容海尾寮的女生皮膚比較黑之意;「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是指溪仔墘的女生也要到魚塭幫忙捕撈的工作,而「佇塗裡躽」是說在泥水中踩踏、翻滾之意。其實,此句俗語主要是在述說,人會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而不同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生活樣貌。 本淵寮自道光三年(1823),臺江陸浮以後,官府出示招墾,當時即有來自府城的富戶黃本淵來此招佃開墾,因而形成聚落,故稱為本淵寮。前來此地開墾的居民有數個姓氏,其中主要的有黃、顏、杜、林、王、蔡等姓,分別由佳里外渡頭及大寮前來。關於黃本淵,在《臺灣采訪冊》記載:「黃本淵(臺灣縣人,嘉慶癸酉科優貢,道光元年召試孝廉方正,朝考引見,欽點教職,六品頂戴)。」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生活較為富裕、安定,且距離著名的「十字路」很近,而安南區的行政中心又位於此處,因此,當地的婦女較有時間與機會妝扮自己,因此,才會說:「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本淵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興宮,主祀普庵祖師、梁府千歲。是里人的祖先自泉州同安縣奉請千歲香火來臺所奉祀。咸豐年間,黃本淵發起捐金鳩建廟宇。明治三十五年(1902)廟受風雨損毀,明治三十八年(1905)重建,名為朝興堂,後來改名為朝興宮,民國四十年重修。
海尾寮是因臺江陸浮以後,陸陸續續有人進來開墾,由於此處已接近盡頭,再往西則是淺海了,因此稱為海尾。另一名稱為「椪舍寮」,是由於清代台南磚仔橋,有一位叫吳椪舍者在此開墾,因而慢慢形成聚落。吳椪舍即是吳春祿,其乳名椪,里人稱為「椪舍」,俚諺有:「吳椪舍撒一泡尿便賺了很多錢」,這是因為吳春祿當時為糖米鹽商中的巨擘,且有子姪(吳尚新)在京中做官,消息靈通,遇行情有大變動時,即撒一泡尿的功夫,轉眼已獲厚利。海尾寮的主要姓氏有吳姓、楊姓、周姓及蘇姓,其中吳姓來源有二:一為將軍,另一為嘉義箔仔寮;楊姓來自佳里番仔寮;周姓來自七股頂埔、下埔;蘇姓則來自嘉義新塭。海尾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皇宮,主祀保生大帝,光緒四年(1878)初建,名為朝皇堂,是由台南下大道良皇宮分香而來,大正四年(1915)改建並改名為朝皇宮,民國六十四年再次重建為現貌。由於海尾寮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閒暇時也要幫忙捕撈的工作,鎮日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因此,才有「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的說法。海尾寮是因臺江陸浮以後,陸陸續續有人進來開墾,由於此處已接近盡頭,再往西則是淺海了,因此稱為海尾。另一名稱為「椪舍寮」,是由於清代台南磚仔橋,有一位叫吳椪舍者在此開墾,因而慢慢形成聚落。吳椪舍即是吳春祿,其乳名椪,里人稱為「椪舍」,俚諺有:「吳椪舍撒一泡尿便賺了很多錢」,這是因為吳春祿當時為糖米鹽商中的巨擘,且有子姪(吳尚新)在京中做官,消息靈通,遇行情有大變動時,即撒一泡尿的功夫,轉眼已獲厚利。海尾寮的主要姓氏有吳姓、楊姓、周姓及蘇姓,其中吳姓來源有二:一為將軍,另一為嘉義箔仔寮;楊姓來自佳里番仔寮;周姓來自七股頂埔、下埔;蘇姓則來自嘉義新塭。海尾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皇宮,主祀保生大帝,光緒四年(1878)初建,名為朝皇堂,是由台南下大道良皇宮分香而來,大正四年(1915)改建並改名為朝皇宮,民國六十四年再次重建為現貌。由於海尾寮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閒暇時也要幫忙捕撈的工作,鎮日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因此,才有「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的說法。
溪仔墘位於海尾寮之南,嘉南大排和鹽水溪之間,此地在清末尚未完全陸化,到處是淺海、水域,居民由嘉義北門地區移入,一部分由北邊的海尾寮移入,初期只在河畔邊搭寮居住,居民大多靠開築漁塭養魚維生,故名溪仔墘。居民以謝姓和吳姓較多,其中吳姓和海尾寮的吳姓有親戚關係。此地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主祀李府千歲,是吳姓族人由原鄉箔仔寮所帶來,民國五十五年建廟奉祀。由於溪仔墘的居民是以漁業為主,因此,婦女也要到漁塭去做捕撈的工作,而漁塭底部因為都是泥土,故婦女在漁塭工作時,由於腳下所踩的全部是泥土,稍不小心就會弄得全身是污泥,因此,才會說:「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且接近於安南區的行政中心,生活也比較安定、富裕,因而婦女有較多的機會去妝扮自己;而海尾寮則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還要幫忙捕撈的工作,可說是整日在太陽底下工作;溪仔墘是以漁業為主,婦女的工作場所就幾乎是在漁塭裡面。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溪仔墘位於海尾寮之南,嘉南大排和鹽水溪之間,此地在清末尚未完全陸化,到處是淺海、水域,居民由嘉義北門地區移入,一部分由北邊的海尾寮移入,初期只在河畔邊搭寮居住,居民大多靠開築漁塭養魚維生,故名溪仔墘。居民以謝姓和吳姓較多,其中吳姓和海尾寮的吳姓有親戚關係。此地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主祀李府千歲,是吳姓族人由原鄉箔仔寮所帶來,民國五十五年建廟奉祀。由於溪仔墘的居民是以漁業為主,因此,婦女也要到漁塭去做捕撈的工作,而漁塭底部因為都是泥土,故婦女在漁塭工作時,由於腳下所踩的全部是泥土,稍不小心就會弄得全身是污泥,因此,才會說:「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且接近於安南區的行政中心,生活也比較安定、富裕,因而婦女有較多的機會去妝扮自己;而海尾寮則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還要幫忙捕撈的工作,可說是整日在太陽底下工作;溪仔墘是以漁業為主,婦女的工作場所就幾乎是在漁塭裡面。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
結語 在年輕一代已經習慣使用國語作為表達工具的情境下,這些以方言陳述的通俗俚諺在老一輩口中雖然偶而還可聽到,但對年輕人來說,已感陌生,甚至難以理解了,這對地方文化之保存,可謂一大隱憂。因為很多文化,今天不保存,明天就可能不見了;很多耆宿,今日不紀錄其智慧,明天可能就沒有機會再採錄了。由於地方俗語的採錄工作,是一項需要人力投入且很難有預期終點的長遠計劃,這也代表著族群共同的歷史記憶將能夠不斷地被紀錄與延續下去。讓老祖宗們所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與金玉良言,能夠持續傳遞下去,能夠永遠、永遠地跟隨在我們的生活裡,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進而成為地方發展的活水源頭。
2008新觀念: 一、一 個 中 心: 一切以健康為中心。 二、兩個基本點: 遇事瀟灑點, 處世糊塗點。 三、三 個 忘 記 : 忘記年齡,忘記過去,忘記恩怨。 四、四 個 擁 有 : 無論你有多弱或多強,一定要擁有真正愛 你的人,擁有知心的朋友,擁有向上的事 業,擁有溫暖的住所。 五、五個要:要唱,要跳,要俏,要笑,要苗條。 六、六 個 不 能 :不能餓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睏了才 睡,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檢; 不能 老了再後悔!
祝各位親愛的伙伴在2008裡有 “鼠” 不盡的快樂! “鼠” 不盡的收穫! "鼠" 不盡的鈔票! "鼠" 不盡的笑容! "鼠" 不盡的幸福! “鼠” 不盡的美滿生活! ~~祝大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