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k likes | 1.49k Views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师:李侠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植物物生理学 》.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一、光合作用概念 (一)碳素营养 (二)碳素同化作用 (三)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 利用光能把 CO 2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CO 2 +2H 2 O * 光 绿色植物 (CH 2 O)+ O 2 * + H 2 O.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无机物变为有机物 约合成 5 千亿吨 / 年 (二)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转化 3.2×1021J/y 的日光
E N D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师:李侠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物生理学》 www.themegallery.com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一、光合作用概念 (一)碳素营养 (二)碳素同化作用 (三)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CO2+2H2O*光 绿色植物(CH2O)+ O2*+ H2O www.themegallery.com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无机物变为有机物 约合成5千亿吨/年 (二)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转化3.2×1021J/y的日光 (三)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释放出5.35千亿吨氧气/年 (四)指导科学研究 www.themegallery.com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www.themegallery.com
一、叶绿体发育、基本结构和成分 叶绿体(chloroplast)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它分布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 (一)叶绿体的发育、形态及分布 1.发育 • 由前质体发育而来。 • 在光照下合成叶绿素,使前质体发育成叶绿体。 2.形态 • 扁平椭圆形 • 一个叶肉细胞中约有10至数百个叶绿体,其长3~6μm,厚2~3μm。 www.themegallery.com
水稻叶绿体 玉米叶绿体 www.themegallery.com
3.分布 •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多分布在与空气接触的质膜旁, 有利于叶绿体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4.运动 • 随原生质环流运动 • 随光照的方向和强度而运动 www.themegallery.com
侧视图 叶绿体 俯视图 叶绿体随光照的方向和强度而运动 棉叶栅栏细胞 www.themegallery.com
(二)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www.themegallery.com
1.被膜 • 由两层单位膜组成,两膜间距5~10nm。被膜上无叶绿素, • 外膜:非选择性膜 。 • 内膜:选择透性膜。 • 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光合作用的微环境。 www.themegallery.com
2.基质(间质)及内含物 • 被膜以内的基础物质; • 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其它代谢活跃物质; • 内含物:淀粉粒,质体小球。 3.类囊体(片层) • 基质类囊体:伸展在基质中彼此不重叠; • 基粒类囊体:可自身或与基质类囊体重叠,组成基粒。 www.themegallery.com
(三)叶绿体的成分 www.themegallery.com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一)叶绿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www.themegallery.com
卟啉环 叶绿醇 www.themegallery.com
橙黄色 环己烯 (紫罗兰酮环) 3 黄色 (二)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胡萝卜素(C40H56)呈橙黄色,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 叶黄素(C40H56O2)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 www.themegallery.com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一)吸收光谱 1.叶绿素吸收光谱 • 两个强吸收峰区:640~660nm的红光, 430~450nm的蓝紫光 • 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素b的高,蓝紫光区的吸收峰则比叶绿素b的低。 2.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 • 类胡萝卜素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 • 基本不吸收黄光,从而呈现黄色。 www.themegallery.com
(二)荧光现象 1.概念 2.形成机制 www.themegallery.com
为什么叶绿素发出的荧光是红色的? 为什么植物的叶片观察不到荧光现象? www.themegallery.com
(三)磷光现象 1.概念 2.特点 www.themegallery.com
四、叶绿素的形成(一)生物合成 www.themegallery.com
(二) 植物叶色 1.正常叶片中 •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 约为3:1; •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分子比例也约为3:1; • 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约为2:1。 2.影响叶片中色素数量的因素 • 植物种类 • 叶片老嫩 • 生育期 • 季节 www.themegallery.com
一般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约为3∶1,所以正常的叶子总呈现绿色。秋天或在不良的环境中,叶片中的叶绿素较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一般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约为3∶1,所以正常的叶子总呈现绿色。秋天或在不良的环境中,叶片中的叶绿素较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www.themegallery.com
第三节 光合作用过程(Ⅰ):光的吸收 一、光反应和碳反应 www.themegallery.com
表1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 能量转变光能 (光化学反应)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 是否需光 光 光或暗 • 贮能物质 量子 电子 ATP、NADPH2 碳水化合物等 • 转变过程 原初反应 电子传递 光合磷酸化 碳同化 • 时间跨度(s)10-15-10-9 10-10-10-4 100-101 101-102 • 反应部位 类囊体膜 叶绿体基质 www.themegallery.com
二、原初反应 (一)概念 指从光合色素分子被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二)组成 聚光色素系统+反应中心=光合单位 www.themegallery.com
1.聚光色素(天线色素) • 概念: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 • 组成:大部分chla 和全部chlb、胡萝卜素、叶黄素 • 功能:吸收传递光能,方式有激子传递和共振传递 www.themegallery.com
2.反应中心 • 概念: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膜蛋白复合体 • 组成: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受体、原初电子供体、次级电子供体和受体等 • 反应式: D·〔P+·A-〕·A1 D+·〔P·A〕·A1- www.themegallery.com
第四节 光合作用过程(Ⅱ):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一、光系统(PSⅠ和PSⅡ) 红降现象和双光增益效应 www.themegallery.com
二、光合电子传递体及其功能 PSⅠ、PSⅡ、细胞色素b6f、质体醌、质体蓝素、Fd和FNR www.themegallery.com
(一)PSⅡ • 特点: • 功能: • 组成: 捕光复合体Ⅱ 反应中心复合体 放氧复合体 PSII反应中心结构模式图 www.themegallery.com
(二)质醌(PQ) • 特点: 也叫质体醌,是PSⅡ反应中心的末端电子受体; 脂溶性分子,能在类囊体膜中自由移动,转运电子与质子; 含量高,称“PQ库”。 • 作用: 传递电子、建立类囊体膜内外建立质子梯度 • 机制: www.themegallery.com
(三)Cytb6/f复合体 • 特点: • 功能: 催化PQH2的氧化; PC的还原; 把质子从类囊体膜外间质中跨膜转移到膜内腔中 • 组成: Cytf、Cytb 、Rieske (铁-硫蛋白)、2个醌氧还部分。 www.themegallery.com
(四)质体蓝素(PC) • 特点: 位于类囊体膜内侧表面的含铜的蛋白质 • 功能: 将电子传给PSⅠ www.themegallery.com
(五) PSⅠ复合体 • 特点: • 功能: • 组成: 捕光复合体Ⅱ 反应中心色素P700 电子受体 www.themegallery.com
(六)铁氧还蛋白(Fd)和 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FNR) • 特点: 存在类囊体膜表面的蛋白质; FNR是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末端氧化酶。 • 功能: Fd是通过铁离子的氧化还原传递电子; FNR 依靠核黄素的氧化还原来传递H+。 • 反应式: 2Fd还原+NADP++ H+ FNR 2Fd氧化+ NADPH www.themegallery.com
(七)光合电子传递方式1.光合链概念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PSI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迹2.光合电子传递的“Z”方案(七)光合电子传递方式1.光合链概念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PSI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迹2.光合电子传递的“Z”方案 www.themegallery.com
3. 光合电子传递的类型 (1)非环式电子传递 H2O→ PSⅡ→PQ→Cyt b6/f→PC→PSⅠ→Fd→FNR→ NADP+ 4个e-,2个H2O,1个O2,2个NADP+,8个光量子,8个H+ www.themegallery.com
(2)环式电子传递 PSⅠ→Fd→PQ→Cytb6/f→PC→PSⅠ 环式电子传递不发生H2O的氧化,也不形成NADPH, 有H+的跨膜运输,可产生ATP, 每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一个光量子。 www.themegallery.com
(3)假环式电子传递 H2O→PSⅡ→PQ→Cytb6/f→PC→ PSⅠ→Fd →O2 O2 - + O2 - + 2H2 SOD 2H2O2 + O2 www.themegallery.com
三、光合磷酸化 (一)概念 在光合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在跨类囊体膜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 (二)机制 1. 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关系--偶联 2. 机理 化学渗透学说 中间产物学说 变构学说 www.themegallery.com
ATP酶 www.themegallery.com
(三)光合磷酸化的类型 1.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与非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 2NADP++2ADP+2Pi+2H2O 光2NADPH+2ATP+O2 生成ATP、NADPH和氧。 含有基粒片层的放氧生物所特有,在光合磷酸化中占主要地位。 www.themegallery.com
2. 环式光合磷酸化 与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 ADP + Pi 光 ATP+ H2O 非光合放氧生物光能转换的唯一形式,主要在基质片层内进行。它在光合演化上较为原始,在高等植物中可能起着补充ATP不足的作用。 www.themegall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