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32 Views
第 7 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学习要求. 【 掌握 】 1 )临床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原则; 2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生物制品; 【 熟悉 】 1 )细菌学诊断的一般程序; 2 )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 3 )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 【 了解 】 其它内容。.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避免杂菌污染. 不同期不同标本. 用抗菌素以前. 1.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检材容器贴上标签 , 并填写好化验单. 一、细菌学诊断.
E N D
学习要求 【掌握】 • 1)临床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原则; • 2)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生物制品; 【熟悉】 • 1)细菌学诊断的一般程序; • 2)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 • 3)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 【了解】其它内容。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避免杂菌污染 不同期不同标本 用抗菌素以前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检材容器贴上标签,并填写好化验单 一、细菌学诊断
2.致病菌的检验程序和常用项目 标本 直接涂片 染色镜检 形态学检查 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形态特征 生化试验 (常规培养或 特殊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 血清学试验 明确诊断 动物实验 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 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等) 细菌的快速鉴定 (微生物数字编码分类鉴定法、血培养自动化检测系统、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药物敏感试验 原 理:测定标本中致病菌对药物敏感程度,可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 常用方法:纸片琼脂扩散法,以抑菌直径的大小来反映被测菌对该药物的敏感程度。
自然主动免疫:如感染 自然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如母体IgG通过胎盘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疫苗、类毒素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等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 免疫学防治的原理:获得性免疫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掌握) 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主要的生物制品 • (1)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如伤寒、霍乱、狂犬病。 • (2)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制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主要的生物制品 • (3)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3-4周后,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如白百破三联疫苗 • (4)新型疫苗 • 亚单位疫苗 • 核酸疫苗 • 治疗性疫苗 • 转基因植物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生物制品 抗毒素 免疫球蛋白 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制剂
主要生物制品 ①抗毒素: 用类毒素免疫马多次,分离得到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②正常人丙种球蛋白:由健康产妇的胎盘血或正常人血浆提取制得。前者叫胎盘丙种球蛋白,后者叫人血浆丙种球蛋白。 可用于治疗预防麻疹、甲肝等,还可 治疗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③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自恢复期病人血清或经疫苗高度免疫的人血清中提取制得。本制品含特异性抗体多,引起超敏反应的机率较异种动物血清小。如:抗破伤风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乙型肝炎病毒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④细胞因子制剂:主要用于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1.生物来源: • 细菌:多黏菌素、杆菌肽 • 真菌:青霉素、头胞菌素 • 放线菌:链、卡那、四、红、两性霉素B、放线菌素D 2.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 ß-内酰胺类:青霉素、头胞菌素 •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 氨基糖苷类:链、卡那霉素 • 四环类:四环素 • 氯霉素 • 人工合成:喹诺酮类、磺胺类
二、抗菌药物的杀菌机制 ① ③ ④ ⑤ ② ④
抗菌药物在发挥杀菌作用的过程中,病原菌又是如何应对的?抗菌药物在发挥杀菌作用的过程中,病原菌又是如何应对的?
三、细菌的耐药性 • 细菌的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 多重耐药性:指细菌同时具有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1、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 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二性霉素B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而细菌细胞膜缺乏固醇类物质。 2、获得性耐药: 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如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获得性耐药产生的分子机制如下: 1.基因突变: 耐药性突变株在接触药物前即已出现,抗菌药的作用只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而已;以单一耐药性为主;相对稳定,很少自然丢失。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1955年日本首先分离出对磺胺、氯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同时耐药的志贺菌。 • 耐药质粒R可携带多个耐药基因,以多重耐药性常见,但容易丢失,可经结合和转导传递。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因子能在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间自行转移位置,是细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二)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① ③ ④ ⑤ ② ④
1、钝化酶的产生 • (1)B-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B-内酰胺环 •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磷酸转移酶使链霉素、卡那等羧基磷酸化,而将抗菌药物钝化失活。 •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4)甲基化酶
3、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2、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 耐药菌株改变药物作用靶位,使抗菌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如链霉素:核糖体30S亚基上的S12蛋白构象改变;红霉素:核糖体50S亚基上的L12蛋白构象改变。 • 1.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减少药物吸收; • 2.主动外排机制:增加药物的排出;
(三)抗菌药物应用与耐药性产生的关系 • 1.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抗菌药物使用无直接关系; • 2.耐药性突变株在接触药物前即已出现,抗菌药的作用只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而已; • 3.临床不合理用药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这种选择压力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四)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 1.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 • 3.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 • 4.研制新型抗菌药物 • 5.研制质粒消除剂 • 6.抗菌药物的轮休 •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年10月9日我国首次制定的全面、系统的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性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指导我国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我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降低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 结 • 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原则; • 细菌学诊断的一般程序; •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生物制品; • 常用抗菌药物的杀菌机制。
①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 适用于具有特征性形态和染色性的病原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抗酸染色阳性的结核分枝杆菌等。
②分离培养 • 大多数细菌的形态与染色并无显著特异性,因此需要分离培养。如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菌落形态亦相同。 • 培养特征:化脓性链球菌---小而透明、溶血环。
②分离培养 • 生化试验:如肠道杆菌进行乳糖发酵试验。 • 血清学试验:已知抗体测抗原或已知抗原测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如玻片凝集,鉴定菌种和型。 • 动物试验:测定细菌的毒力、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③血清学诊断 原理 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进行病原菌的鉴定或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标本 双份血清标本,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者方有意义。单份血清效价超过一定标准才有诊断意义。 种类 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玻片凝集试验
④细菌的快速鉴定 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