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36 Views
国际贸易学. 第 八 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可以使生产厂商获得重大的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利益。 ——贝尔·巴拉萨. 经济一体化理论. 案例:. 关于 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 世贸组织 基本的法律原则 就是无条件的 最惠国待遇原则 ,规定成员国在与其他成员国进行贸易往来时,必须给予一视同仁的贸易待遇。 但是,在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区域内成员国间的关税规定,则是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对此,世贸组织有关协定采取“ 例外原则 ”来进行处理,条件是其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的同时不得提高对集团外部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E N D
国际贸易学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可以使生产厂商获得重大的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利益。关税同盟可以使生产厂商获得重大的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利益。 ——贝尔·巴拉萨 经济一体化理论
案例: 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 世贸组织基本的法律原则就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规定成员国在与其他成员国进行贸易往来时,必须给予一视同仁的贸易待遇。 但是,在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区域内成员国间的关税规定,则是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对此,世贸组织有关协定采取“例外原则”来进行处理,条件是其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的同时不得提高对集团外部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世贸组织协定中有关区域贸易的内容体现在关贸总协定第24条,服务贸易方面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条上。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第24条中规定,在区域贸易集团条件下允许将最惠国待遇作为例外,并对这种例外附加了三个条件:世贸组织协定中有关区域贸易的内容体现在关贸总协定第24条,服务贸易方面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条上。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第24条中规定,在区域贸易集团条件下允许将最惠国待遇作为例外,并对这种例外附加了三个条件: • 不能因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提高对第三国的贸易壁垒; • 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间撤出关税贸易壁垒的范围应包括所有贸易领域; • 自由贸易协定应该在适当期限(10年)内完全形成。 • 同时,为了有效监督和评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多边经济合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1996年2月6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专门设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应该说,正是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在法律上的承认和允许,才使得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得以迅速发展。
Something 你本章将学到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国
第一节 (1)内涵 (2)形式 (3)实质 (4)特点和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国 目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或经济制度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让渡自己的部分经济或政治主权,建立起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以集团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对外构筑种种显性或隐性的贸易壁垒的一种追求地区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思潮和行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便是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 小节目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优先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是指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署优先贸易协定或其他安排形式,对其全部贸易品或部分贸易品互相提供特别的关税优惠,对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则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对非成员方仍保留独立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一体化组织。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是指在成员国之间不但废除了贸易壁垒,建立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实现了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还制定和执行了许多共同的经济政策,并采取某些统一的社会政策和政治纲领,从而将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perfectly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小节目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次优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矛盾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排他性表现: • 在邻国间减免关税,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国家也如此。 • 由于市场规模是有限的,对集团内成员国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就必然意味着集团外国家进入这个市场更加困难。 • 一个地区的国家形成集团后,势必使集团内外国家的经济实力出现悄然变化,从而迫使许多集团外国家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被迫接受不利的贸易条件,要么违背自由贸易初衷,营造自己的经济集团。 • 区域经济组织在实施共同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甚至启动单一货币之后,降低了集团内企业的投资风险、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却提高了集团外企业进入这个地区市场的门槛。 小节目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和趋势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 • 区域经济组织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机制灵活化 • 主要表现: • 一体化协议名称多样化,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 一体化组织空间范围扩大,地区、跨洲际的区域组织不断出现 •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运作机制上更加灵活 • 区域经济组织合作程度更深,范围更广 • 区域经济组织合作的开放性趋势日益加强 •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小节目录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1)关税同盟理论 (2)大市场理论 (3)工业偏好理论 (4)协议性国际性分工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国 目录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一种形式,其它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筑起统一的贸易壁垒,充分显示出贸易集团的内外有别的性质;关税具有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同时具有长期增长效应。 • 假设 • 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A国是主要的分析对象,B国是和A国结盟的国家,C国代表关税同盟外的国家。为分析简化,设A国是一个贸易小国,其进出口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 • 对成员国内部是贸易自由化措施 • 对成员国以外则是差别待遇措施 • 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必备三个条件: •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小节目录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 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部的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 效果: 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部分原属本国企业以较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转向同盟内以较低成本生产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这样不仅进出口双方国家都可以重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而且进口国家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降价还可以扩大消费量。 贸易创造从生产(重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与消费(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扩大消费量)两方面提高了福利水平。
假设 有A、B、C三国,共同生产某种商品,在建立关税同盟前,A、B、C三国无贸易,A国自给自足,AB成立关税同盟后,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执行共同关税。 PA、PB、PC分别表示封闭状态下,A、B、C三国的该商品价格。PA高于PC,PC高于PB,A国从B国进口该商品。 成立关税同盟前 单位产品关税为PBP1B,进口商品价格为P1B。由于竞争的作用,国内产品也只能按P1B出售。在这种价格下,A国的国内产量为OQ2,需求量为OQ3,二者的差额Q2Q3为A国从B国的进口量。 A国的社会福利由消费者剩余MP1BN,生产者剩余P1BHG和关税收入g三者之和。
成立关税同盟后 A国要取消对B 国征收的进口关税,同时继续维持对C国的关税。 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价格将从P1B降到PB;在竞争中其国内价格也会下降到PB。在这种价格下,A国的产量将由OQ2减少到OQ1,需求量将由OQ3增加到OQ4,二者的差额Q1Q4为A国从B国的新进口量。Q1Q4大于Q2Q3,表现出关税同盟创造和扩大国际贸易的作用。 贸易创造还可以增加A国福利水平,由消费者剩余MPBF与生产者剩余d两部分组成,其总福利比结盟之前增加了(f+h)。
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决定因素: 原有的关税水平越高,关税同盟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快,从而其扩大贸易量的作用便越大; 该国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同等量的削减关税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即其对扩大贸易量的作用便越大; 其他成员国的生产效率越高,即其的生产成本与该进口国的成本差距越大,取消关税对扩大贸易量作用便越大; 一国在参加贸易集团之前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越低,参加关税同盟后贸易量的增加幅度就会越大; 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越相似,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就越大。
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 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由于对内减免贸易壁垒,对外实行保护贸易而导致某成员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 效果: 由于这种转移有利于低效率生产者,使资源不能有效地优化配置,结果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降低了。因为在关税同盟缔结之前,每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种产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因而成本最低的国家可获得贸易机会。 而建立关税同盟后,因受关税同盟制约,需首先转由向同盟内成员进口,倘若该成员出口商品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则不仅同盟中的进口利益受损,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导致福利水平下降。
假设 E表示该商品国内价格为PA时的均衡点,且PB高于PC,其余假设同贸易创造效应。 成立关税同盟前 A国将从C国进口商品。设单位关税为PCP1C,则进口商品价格为P1C。在进口竞争下,A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只能按P1C出售。在这种价格下,其国内产量将为OQ2,需求量为OQ3,二者的差额Q2Q3表示A图从C国的进口量。 A国的福利总量由消费者剩余MP1CN、生产者剩余P1CGH和关税收入(a+b)三部分组成。
成立关税同盟后 由于A国取消对B国的关税,在A国市场上B国商品的竞争力可能超过C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A国会将进口由C国转向B国。在PB这种价格下,A国产量为OQ1,需求量为OQ4,进口量为Q1Q4。Q1Q4大于Q2Q3,这说明在贸易转移的同时,贸易量也有所扩大。 A国的福利总量由消费者剩余MFPB、生产者剩余PBKH两部分组成。 贸易转移会使福利水平下降,由于进口由C国转向B国,A国丧失了(a+b)这一部分关税收入。因为B国的成本高于C国,关税同盟助长了这种缺乏效率的资源转移。
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决定因素: 原有关税水平越低,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歧视程度越低,由此而产生的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成员国在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的贸易往来越密切,贸易转移的余地便越小;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转移所可能带来的福利损失便越大。
福利效应(welfare effect) • 对于不同出口国来说,组成关税同盟后: • 高成本出口国出口增加,产量上升,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效应增加; • 低成本出口国则会减少出口和产出,其福利也必然因贸易规模缩小而下降。 • 进口国A国消费者剩余增加(a+e+c+d),生产者剩余减少c。另外,原来从C国进口的关税收入(a+b)现在因为改从同盟国进口而丧失。综合起来,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e+c+d)-c-a+b=(e+d)-b。 • (e+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 • b则表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贸易转移减了A国的福利。 • 关税同盟对A国福利的净影响可表示成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减少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能否抵消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 假如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影响到同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需求,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供给不是完全弹性的,那么可能会出现同盟相对于外部的贸易条件发生改善的现象,即同盟从外部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减少贸易转移所导致的福利损失。 关税同盟往往有利于成员国改善贸易条件,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范纳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关税同盟所覆盖的经济区域越大,同盟相对于世界其他非成员国的贸易条件就越有可能得到改善。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又称为次级效果 • 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对成员国贸易以外的就业、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国内生产和物价水平等的影响。有时,这种动态效应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 • 规模经济效应 • 竞争促进效应 • 投资刺激效应 • 资源配置效应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长期增长效应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要素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建立关税同盟具有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各成员国生产效率总水平的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员国要素积累的过程,导致其物质资本的加速形成,从而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增长。 贸易的扩张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内跨国流动,将引起知识在区域内的扩散,以及各成员国研发部门的调整,或者通过规模收益递增部门的规模经济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成员国长期经济增长率。 关税同盟理论
大市场理论 与静态的关税同盟理论相比较,大市场理论更具有动态性,也更注重贸易自由化。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共同市场而言的,其规模经济和激发竞争的观点也比关税同盟论述的一体化要进一步。 打破分割,扩大市场范围,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共同市场的形成就是为了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行为,把分散、孤立、缺乏联系的封闭市场统一起来,实现大批量生产,专业化分工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组建大市场→大量生产→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利润提高→激发竞争、进入企业增多→积极扩张,最后出现新一轮良性循环。
激发竞争,促使经营观念与制度环境发生转变,获得规模经济激发竞争,促使经营观念与制度环境发生转变,获得规模经济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规模经济和激化竞争。规模经济是大市场的结果,为了获得此结果只能通过自由竞争而建立,激化竞争才是大市场的目标,并通过规模经济为激化竞争创造条件。 小节目录
工业偏好理论 工业偏好理论 遵循的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的思路,从工业生产和工业品贸易(即资本品贸易而非消费品)的角度来解释一体化。 • 主要内容: •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的偏好。 • 各国政府都有意识地加速工业化进程。 • 根据该理论,那些具有相似工业偏好,相似工业生产成本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本相对处于弱小优势的国家间往往倾向于形成经济一体化(如关税同盟)组织。
贡献: • 工业偏好理论在阐述关税同盟的原因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该理论不仅能很好地说明欧盟的形成,对广大的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 缺点: • 两个生产要素结构、工业生产水平相似的国家进行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时,是以牺牲非成员国(通常在国际市场上最具比较成本优势)利益来保护同盟利益的。 • 工业偏好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最具比较成本优势的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小节目录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 是指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通过制度性一体化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的一种国际分工。 主要观点: 在一体化内部仅仅依靠比较成本优势来形成国际分工,并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规模经济是有害无益的。 必须引进共同市场的内部分工原理,并在其指导下通过两国间的协议来实现国际专业化分工。 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
评价: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缺少强制力,其要求成员国之间互相妥协,为了长远的利益,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能实现协议分工的,而且这种妥协不是单纯依靠经济力量所能操纵,还有文化、信仰、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该原理只能为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提供指导。 形成协议性分工的国家或地区必备条件: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资源禀赋相近,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似,协议分工后的产品能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 协议分工生产的商品,必须能实现规模经济,即双方相互提供的市场容量要大。 利益均等。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出让给另一成员生产的商品,应没有优劣区别,产业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差别。 小节目录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国 目录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曼谷协定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 南方共同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征 成员资格的区域性 内部的开放性 对外的排斥性 利益的放大性 亚太经合组织 东盟 欧盟 安第斯共同体 小节目录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国 目录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 在维系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各国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纷纷加强了多边、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也应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拓展对外经济和贸易增长空间,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 具体表现: • 发展双边关系的战略需要 • 有助于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 • 共同抵御风险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合作 • 中国与东北亚的边境贸易合作 •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贸易合作 • 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合作 • 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 中国与其他或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 图们江地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 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 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 • 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合作 • 其他 小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