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57 Views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一、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二、财政政策效果 三、货币政策效果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回顾 1 : IS 曲线:. 回顾 2 : LM 曲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LM. E. IS. Y f ’. Y 0. Y f. 2 、调节方法 : 把 E 点移到 Y f 线上去: 方法一: 变动 LM 方法二: 变动 IS 方法三: 同时变动 IS 、 LM. r. LM. E. IS. O. Y f. Y.
E N D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一、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二、财政政策效果 三、货币政策效果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 1、问题的提出: LM E IS Yf’ Y0 Yf
2、调节方法: • 把E点移到 Yf线上去: • 方法一:变动LM • 方法二:变动IS • 方法三:同时变动IS、LM
r LM E IS O Yf Y Y0 (1)方法一:货币政策 LM’ 返回
IS’ (2)方法二:财政政策 r LM E IS O Y0 Yf Y 返回
r LM’ LM IS’ E IS O Yf Y Y0 (3)方法三:两种政策相结合 返回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 •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 上述两者的实质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 此外,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 • 3)产业政策 • 4)收入分配政策 • 5)人口政策
5.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 • 1)经济手段(间接调控) • 2)法律手段(强制调控) • 3)行政手段(直接调控)
二、 财政政策效果 1、感性认识 2、财政政策的效果 3、挤出效应 4、财政政策乘数 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1、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 1)经济萧条时,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是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影响。 •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 3)经济萧条时,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可以扩大对私人产品的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和生产。
1)LM不变时的情况 • IS越陡峭,导致的利率变化大,移动IS时对于收入的变化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 IS越平坦,导致的利率变化小,移动IS时,收入变化越小,政策效果小。 • 即y0y1<y0y2。图示
r LM E E 1 2 E E y0 y3 y2 y3 y1 y0 LM 不变时扩张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 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 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2)IS不变的情况 • LM的斜率是: • LM越平坦,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 LM越陡峭,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平,接近充分就业。 • 斜率大,h小,货币需求变动导致的r变动大,对应的收入变化就越小。 • 图示
2、财政政策的效果 • 财政政策效果:政府收支使得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 财政政策乘数: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得国民收入变动的多少。 • 财政政策乘数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等,因为政府支出乘数没有考虑到利率的影响,由于存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要小于简单的政府支出乘数。
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 LM不变时, IS平 → 挤出多 → 效果差 IS陡 → 挤出少 → 效果好 • IS不变时, LM平 → 挤出少 → 效果好 LM陡 → 挤出多 → 效果差
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LM曲线越平坦,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相当于在凯恩斯区域。 • 因为:LM为水平时,利率降低到r0极低水平,进入凯恩斯陷阱。持有货币,不买证券的利息损失很小,购买证券的风险很大,因为其价格达到最高。这时货币政策无效,货币供给量增加不会降低利率和促进投资,对于增加收入没有作用。 • 但是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政策非常有效,因为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出售公债,向私人部门借钱,此时私人部门的资金充足,不会使利率上升,不产生挤出效应。如下图所示。
如果LM为水平,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投资不随利率变动而变动。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利率,对收入仍没有作用。如果LM为水平,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投资不随利率变动而变动。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利率,对收入仍没有作用。
4、货币幻觉 • 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 ,短期内,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即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的幻觉。 •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短期内,工资水平不会同步调整,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增加。
三、货币政策效果 1、货币政策效果 2、IS不变时的货币政策效果 3、货币政策乘数 4、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5、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货币政策效果 • 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于总需求的影响。 • 货币政策乘数 • 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下降导致的投资刺激较大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强。 • h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LM曲线越平缓。 • d越大,投资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动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大。
1)LM形状不变 • IS越陡峭,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越小,为y1-y2。 • IS越平坦,LM的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越大,为y1-y3。如图所示。 • 因为IS越陡峭,(1-b)/d比较大,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比较小。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动幅度小,所以对于收入的变动幅度小。
LM LM r 0 1 IS 0 IS 1 y y y y 1 2 3 货币政策效果因 IS 的斜率而有差异
2)IS形状不变 •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从LM0到LM1时,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图所示。 • 因为:LM平坦时,h大,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大,货币供给增加后,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小;反之,LM陡峭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好国民收入的影响大。 y2-y1<y4-y3
LM LM r 0 1 IS 1 IS 0 y3 y4 y1 y2 y 货币政策效果因 LM 的斜率而有差异
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 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是古典极端情况。 • 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原因是: • LM垂直,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 h=0。利率非常高,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高,证券价格降低,不再降低。政府要增加支出向社会公众借钱,必然减少民间投资。此时政府借款利率要上涨到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才能借到钱,卖出公债。此时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所以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 IS水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无限大,利率稍微变动,投资会大幅度变化,利率稍微上升,使得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更为彻底和完全。 • 所以此时增加财政支出,收入不增加,反使得利率升高。
2)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 货币当局购买公债,增加货币供给。公债价格必然上升到足够高的程度,人们才愿意卖出。公债价格提高,利率下降。 • IS曲线水平,斜率为0,投资对于利率很敏感,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稍微下降,投资会极大提高,国民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所需要的货币正好等于增加的货币供给。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 古典主义学派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对利率不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所以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3、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1)LM不变时, IS平 → 效果好 IS陡 → 效果差 (2)IS不变时, LM平 → 效果差 LM陡 → 效果好
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1)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因为厂商对经济前景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不愿意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 • 马拉车前进:简单,货币政策制止通货膨胀。 • 马拉车后退:复杂,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 • 2)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希望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打折扣;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 3)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 • 4)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混合使用的效果 2、混合政策的确定 3、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1、混合使用的效果 • 假定经济初始阶段,均衡为E0点,收入较低。为了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右移;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 • 采用这两种办法都可以使收入增加到y1。但是会使得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 但是如果既想增加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可采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相混合的办法。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同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保持原有水平,投资不被挤出。
2、混合政策的确定 • IS和LM移动的幅度相同,产出增加时,利率不变。 • IS曲线右移距离超过LM,利率就上升。反之就下降。
各个组合的分析 • 第一种: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 第二种:严重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高。 • 第三种:不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而衰退。 • 第四种:经济严重萧条,膨胀性财政增加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