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57 Views
《 向沙漠进军 》 说课课件. 说课人:张广平.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E N D
《向沙漠进军》说课课件 说课人:张广平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阅读一般的说明文,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体会说明性语言的特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单元关于自然环境中的第一篇《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课文虽然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但仍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不仅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而且还充满了激情,使人读后可以感受到一种征服大自然的伟的伟大力量力和必胜的信念。文章关注沙漠,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全文,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整体结构的分析理解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设计“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习本课是如何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有条理说明事物的,体会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 教学难点: 第四段关于“阵地战”的说明。
二、说教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二)设计了“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 实践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如何让学生“会学”才是关键。因此我用了以下几点办法: (一)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
(二)列阅读提纲。阅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的说明文时,可在快速搜寻文段的中心句之后,列出阅读提纲,以便使阅读的内容一目了然,易于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通过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写出重点词语解 释并造句,做在预习笔记本上。 3.搜集家乡有关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有关楼兰古国的图片),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风光秀丽,绿树成荫,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
同学们看到这些,会想些什么呢?然后导入新课《向沙漠进军》。同学们看到这些,会想些什么呢?然后导入新课《向沙漠进军》。 •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能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或学习的热情,展示关于神秘楼兰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对沙漠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⑴根据课前预习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让学生根据思考题再次研读课文,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②风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③文中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方法?
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巡视指导。这一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巡视指导。这一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
⑵学生快速搜寻文段的中心句,列本文的结构提纲,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进行说明的。 ⑶重点段落分析,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提问:“游击战”的特点是什么? “阵地战“的特点是什么?
3.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语言。 根据课后练习题第三题,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把感到枯燥乏味的课文,通过分析、比较,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揣摩用限制性词语来说明事理的准确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感的培养。
资料一 我国每年沙漠化的土地达约1560平方公里,就连南方也出现了成片的沙化土地。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耕地面积已减少2.4亿亩,等于一个法国。近几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每年以1.5%的惊人速度下降。 资料二2000年4月6日,怀来“天漠”沙丘在一场大风中又向前推进了1米,黄沙已经爬上了与北京交界的军都山北坡。这里距北京0公里,距天安门70公里。这里没有什么树,如果再来一场大风…… 在官厅水库,这个昔日北京城主要供水源,沙总淤积量已达6.46亿立方米。在怀来,玉米的秸秆已深陷沙中,15万亩土地已经沙化。我不知几百年后,人们在东经116°,北纬40°的地方发现一座黄沙下的废墟时,将如何惊叹我们今日的繁华。北京是不是明天的楼兰! 资料三 课后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
通过以上资料,同学们想一想造成我们今天这样的恶劣环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然后组织一次“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假设给你一片沙丘地,你打算怎样治理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5.作业布置 (2)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家乡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文。 •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也是这节课的课后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必须紧扣本文的教学目标,突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板书设计应体现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课文主要内容,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1——3) 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4——12) 沙漠进攻的方式: 游击战 阵地战 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三、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13)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分类别 列数字 举例子 抵 御:
日光 利用 风 力 培植防护林 风沙 进攻 抵御 植林种草 水 征服 游击战 阵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