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286 Views
校本教研及其开展策略. 杨志友. 背景:. 2004 年 10 月 13 日. 从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出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新的严峻的挑战。建立一只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开展 “ 以校为本 ” 的行动研究,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为重要。建立新的教研工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迫在眉睫,并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具有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力。希望大家充分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积极展开研讨并形成初步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框架。
E N D
校本教研及其开展策略 杨志友
背景: 2004年10月13日 • 从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出发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新的严峻的挑战。建立一只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为重要。建立新的教研工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迫在眉睫,并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具有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力。希望大家充分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积极展开研讨并形成初步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框架。 • 促进学校和教师主动发展: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如何理解校本教研? 简单地说:是基于学校的教学研究
含义: 从学校整体发展出发,为了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进行:相对于来自外部的教研要求(如各种大的课题)或孤零零的个体教师所展开的教学研究
意义: • 学校层面:强调学校的自治性和发展的自主性(如在课程发展、课程实施及教师发展规划方面,形成自我规范、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使学校成为一个文化教育实体组织而非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机构,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细胞)
教师层面: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与专业发展能力:把教学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经验、新认识。教师层面: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与专业发展能力:把教学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经验、新认识。
内容: 研究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常规教学水平的一切方面
二、校本教研的开展 2004年10月20日 • 以课例为载体的个人实践与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或三个环节 • 由个人的实践反思引发学校的整体提升 • 从学校整体规划出发,引导教师进行校本研究 • 学校规划引领、个人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 联校互动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基地 •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做法 • 在研究中成长: • 领导层引导(一个规划五个问题):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 创造氛围、鼓励教师(尊重) • 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建设研究共同体) • 专家网络及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 研究内容的丰富与广泛
教师所列问题举例: • 1、小组合作学习应有什么样的规则? • 2、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帮助? • 3、课堂中游戏与表演的设计是为了什么?设计这样的环节时应注意什么? 4、如何进行网上备课 5、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更好的实施规则意识,让学生做到乱中有序,而不是死气沉沉、和乱作一团; (1)新生入学时有的孩子爱哭怎么办? (2)胖孩贪吃不听劝怎么办? (3)家长偏袒孩子怎么办? (4)对爱拿别人东西的孩子怎么办? (5)家长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做法 • 年会制度 • 青教研
三、校本教研与原有教研活动关系 • 校本教研是从原有的教研活动中生长出来的 • 两个实例 • 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教师进修制度 •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选修课开设及课程建设
研究对象(课堂教学及其他,如手指的意义) 研究方式(以公开课或研究课为例) 教研的目的(学校的发展,反思性实践者,研究者;教师如何参与教学实践) 专家介入的方式与时机(主动干预)
2004年10月27日 四、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 从一个实例谈起 • ●建立专家支持系统——重点提升教师的科研品位和科研水平; • ●建立名师带徒系统——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 实行双向选择,目标管理。举行拜师仪式后,学校、师傅、徒弟三方将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 ●建立教师互助系统——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用团队的成长促进教师的成长 • 建立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的三维位多向的教师交流体系。 • 建立青年教师对对红成长目标激励体系。 • 建立校内师带徒目标责任制。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是校本研究的带头者、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认真抓好校本研究工作,成为学者型的领导者;要培植一种学术批评的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及发展方向,提出学校年度研究主题。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是校本研究的带头者、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认真抓好校本研究工作,成为学者型的领导者;要培植一种学术批评的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及发展方向,提出学校年度研究主题。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 • 建立专业支持网络 • 整合校内教研资源:建立校内资源库,有效利用校外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条件保障;建立研究情报网络,保障教师随时可以找到可以互动的同伴及可供支持的专家。 • 校本教研开展的方式:可通过读书会、案例剖析、校内三级研讨、教研沙龙、教学示范、校际交流、课题汇报、信息交流会、网上阅读、专家报告等多种方式来展现。
五、保证校本教研持续的发展力 • 教学、教研及培训一体化 • 制度化与机动性的关系
教研成果的确认问题:教研成果不仅包括教师公开发表的作品,还包括未公开发表的教研报告、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日记、教学软件设计、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评价记录、教研活动档案教研成果的确认问题:教研成果不仅包括教师公开发表的作品,还包括未公开发表的教研报告、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日记、教学软件设计、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评价记录、教研活动档案 • 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使评课过程同时成为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避免形式化“评优”的倾向。评课应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问题(低效重复,科研愿望)校本教研的资料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可将校本教研资料整理后定期结集成册,描述教师的成长轨迹及校本研究问题的分布图;鼓励和保障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外化、推广,为新的研究提供高起点平台 • 专家网络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