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陳澤義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國際企業研究所 chenty@mail.ntpu.edu.tw (02) 2673-6270; 8674-6786. 為什麼要衡量經營績效. 改進企業的管理活動. ( 重要性、意義 ). 影響企業的資源分配. 做為內部人員誘因管理、 或上級單位考核用途. 什麼是績效衡量 -1. 衡量 (measure) :在共通接受的標準之下,藉由數字來 描述 物體或現象的一種過程。亦即衡量係指:. (1) 衡量或測定某一事物的行動或程序;. (2) 透過測量工具所獲得的外在指數;.

waseem
Download Presentation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陳澤義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國際企業研究所 chenty@mail.ntpu.edu.tw (02) 2673-6270; 8674-6786

  2. 為什麼要衡量經營績效 改進企業的管理活動 (重要性、意義) 影響企業的資源分配 做為內部人員誘因管理、 或上級單位考核用途

  3. 什麼是績效衡量-1 • 衡量(measure):在共通接受的標準之下,藉由數字來描述物體或現象的一種過程。亦即衡量係指: (1)衡量或測定某一事物的行動或程序; (2)透過測量工具所獲得的外在指數; (3)透過測量數據或指數,來表現其數量、大小、範圍、或能力(韋氏字典)。

  4. 什麼是績效衡量-2 • 評估(evaluate):評量某一有機體或事件的效率或效能,並以特定標準(如目標點),來進行價值判斷(McClure, 1984)。 評估即衡量並判定個體組織,朝向目標點發展的程度。又名評鑑。

  5. 績效(performance)=表現(perform) • 指個體組織的業務執行成果。 • 亦即某組織的實際『產出』水平。 績效 • 實際評估績效時,多將實際的產出表現,與預期的目標相比較,方有管理意義。此時的績效評估,即成為效能評估。 效能=『實際產出』/『目標產出』(effectiveness) 其含括目標產出,具有人為的價值判斷色彩。

  6. 效率(efficiency)=『實際產出』/『潛在產出』 效率 • 潛在指該個體組織的最大可能產出(即生產可能界限)的水平。 • 基於經濟學生產函數的概念,生產要素投入透過生產函數運作,可發揮生產要素的潛在產出,故效率亦指『實際產出』與『實際投入』之間的比值。 • 效率=生產力(productivity),為其同義詞。

  7. 決策過程與績效評估模型 使命 目的 效能 、 績效 策略 目標 資源 決策 資訊 投入 過程 產出 Ansoff (1984) 效率

  8. 如何衡量經營績效 (個別方法) • 1.財務比率法(financial ratio method):含平衡計分卡。 • 2.非參數規劃法 (non-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資料包絡分析法。 • 3.參數規劃法(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

  9. 財務比率法 (1) • 意義:透過選擇若干具代表性的財務比率指標,來衡量組織的經營績效。 優點:簡明計算與明確顯示,足以衡量組織的財務狀況,以及全面性的經營管理效能。 缺點:(1)無法考慮足以影響長期績效管理的管理行動與投資決策,如組織間的策略聯盟與合併,亦無法反映組織的長期經營績效

  10. 財務比率法 (2) • 缺點:(2)最主要缺點是缺少一個每個人都同意的指標選擇標準。例如就指標甲而言、某組織可能績效表現良好,但是如果改採指標乙,則該組織的績效表現則不再良好。這使得財務比率法在衡量績效上的表現,容易呈現不穩定的現象。此時若將所有的比率指標都納入考慮,則可能引起各種財務指標孰輕孰重的爭議 (Sherman and Gold, 1985; Oral and Yolalan, 1990)。

  11. 財務比率(指標)法實作 • 指標的選擇:績效標準體系 (Kaplan, 1992):平衡計分卡。 • 綜合績效評估的要素 (Robbins, 1990) • 組織績效模式 (Scott, 1992) :組織過程方面,組織結構方面,組織結果方面。 • 組織績效三構面 (Jones, 1995) :外部資源導向,內部系統導向,技術導向。

  12.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 CAMEL準則(Thomas, 1986):五項。 • Credit, adequacy, management, earning, and liquidity. (1).信用品質(credit quality):主要在評估銀行逾期放款的數量大小與壞帳情形,以及放款品質的優劣。包括兩項指標: 1.逾期放款比率。 2.逾期放款金額。

  13.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3).經營能力(management quality):主要在評估銀行高階管理部門的行政領導能力。包括五項指標:1.(存款+放款)╱員工人數、2.營業收入╱員工人數、3.利息收入╱年平均存款餘額、4.利息收入╱利息支出、5.年平均存款餘額╱利息支出。 • (2).資本適足性(capital adequacy):主要在評估銀行是否有合理的資本比率,以期保障存款戶的安全。包括三項指標:1.自有資本╱風險性資產、2.淨值╱負債、3.淨值╱資產。

  14.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4).獲利性(earnings):主要在評估銀行的收益情形,其收益的數量以及內容的性質。包括四項指標:1.稅前純益╱淨值、2.營業利潤╱營業收入、3.稅前純益╱營業收入、4.稅前純益╱員工人數。 (5).流動性(liquidity):主要在評估銀行存款的變異性,以及在資金短缺時,銀行取得資金的能力與來源,以至於銀行到金融市場上向同業拆放款的數量內容與內容。包括四項指標:1.流動準備比率、2.銀行可轉讓定存單╱定期性存款、3.定期性存款╱存款、4.放存比率。

  15.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1 1.獲利能力:為企業產生盈餘的能力。 • (1).營業毛利率:營業毛利 / 營業收入。 • (2).營業利潤率:營業淨利 / 營業收入。 • (3).稅前利潤率:稅前營業淨利 / 營業收入。 • (4).總資產報酬率:(稅後營業淨利 + 利息費用) / 平均資產淨額。 • (5).營業費用率:銷售、管理、研發費用 / 營業收入。(Berliner & Brimson, 1988; 白麟嚴, 2001)

  16.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2 2.資產運用能力:企業投資於具生產力之 資產,以完成管理目標之能力。 • (6).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 / 資產總額。 • (7).固定資產增加率:(年底固定資產 - 年初固定資產) / 年初固定資產總額。 • (8).固定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 / 固定資產總額。 • (9).應收帳款週轉率:營業收入 / 平均應收帳款。 • (10).存貨週轉率:銷貨成本 / 存貨總額。

  17.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3 3.員工效率:管理能力的具體指標。 • (11).每員工生產毛額:生產毛額 / 員工人數。 • (12).每員工生產淨額:生產淨額 / 員工人數。 • (13).每員工營業利益:營業利益 / 員工人數。 • (14).每員工稅前利益:稅前淨利 / 員工人數。 • (15).每一員工配備率:固定資產總額 / 員工人數。

  18.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4 4.財務結構: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健全的指標。 • (16).流動比率: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 (17).速動比率: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速動資產 = 流動資產 – 存貨 – 預付費用) • (18).固定比率:固定資產總額 / 股東權益。 • (19).自有資產比率:股東權益 / 資產總額。 • (20).平均借款利率:利息費用 / 借款總額。

  19. 政府施政基本目標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1 平衡計分卡四大構面

  20.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2

  21.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3

  22.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4

  23.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5

  24.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6

  25.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7 (財務比率法+DEA) • 財務比率法: 1.以財務指標為產出項目 2.將財務指標細分為若干的 大分類(主要評選項目) 與若干 的中分類(細項評選指標) DEA: 先就中分類(細項評選指標)項目以 DEA客觀產生權數 問卷調查法: 再就大分類(主要評選項目) 以經理人意見來產生權數

  26. 平衡計分卡四大構面 顧客構面 內部程序構面 學習與成長構面 財務構面

  27. 構面 基本精神 顧客構面 為了達成我們的遠景,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的顧客 內部流程構面 為了滿足我們的股東與顧客,我們應採取何種營運程序 學習與成長構面 為了達成我們的遠景,應如何寶有能力持續改變和改進 財務構面 為了成功地獲取資金,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的股東 平衡計分卡之構面與基本精神

  28. 顧客構面 一、顧客面的五大核心衡量 市場佔有率 顧客滿意度 顧客獲利率 顧客 爭取率 顧客 延續率

  29. 二、顧客價值主張 • 顧客價值主張係代表著企業透過產品和服務來提供的『屬性』,其目的是在創造目標市場區隔中的顧客忠誠度和滿意度。 1.產品和服務的屬性: 2.顧客關係: 3.形象與商譽:

  30. 內部程序構面 • 共通的內部價值鏈模式,可包括三個構面。 創新流程 (innovation process) 營運流程 (operation process) 售後服務流程 (postsale service)

  31. 內部(營運)流程的衡量標準 • 係以時間、品質、與成本為其標準: • 1.衡量流程的時間 • 2.衡量流程的品質 • 3.衡量流程的成本 內部(營運)流程構面中的衡量指標,則可為:(1)平均單位售價、(2)目標商品成長率、(3)退貨率,與(4)缺貨率等

  32. 學習與成長構面 • 1.企業員工的工作能力, • 2.提升企業的資訊系統能力,以及 • 3.提升激勵、授權與目標之間的一致性等三方面,來思考如何建構學習及成長構面的績效衡量指標。

  33. 衡量標準 • 衡量標準有三,即:1.滿意度、2.員工留職率,3.員工生產力。 學習及成長構面的核心衡量指標為員工滿意度、員工留職率,以及員工生產力。 特定情勢驅動因子則為員工能力、基礎科技設施,與誘導員工的行動氣候等。

  34. 員工能力 系統資訊的能力 激勵、授權和配合度 策略性的 技術訓練水準 策略性技術 策略性資料庫 經驗的取得 專有軟體 專利權、 商標權 主要決策循環 策略性的焦點 授權予員工 個人的合作 道德 團隊精神 學習及成長構面的特定情勢動因

  35. 財務構面 • 一、引言 • 二、不同生命週期與財務構面指標 • 1.成長期 • 2.維持期 • 3.成熟期

  36. 財務構面 • 三、不同生命週期與財務性議題 財務性構面的重要衡量指標可為:(1)市場的營收成長率、(2)目標顧客和產品線的獲利率、(3)市場佔有率、(4)員工平均收益、(5)投資報酬率、(6)營運資金的比率等。 三個財務性議題為:(1)營收成長及其組合、(2)成本下降與生產力提高、(3)資產利用與投資策略。

  37. 非參數法(non-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 • 意義:係透過數學線型規劃的方式,產生一組最適的權數,俾能客觀地結合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項目,化約成一個綜合指標,以衡量廠商的資源使用效率。 又名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DEA模式: 其無需事先設定效率邊界的 函數型態,故名為非參數規劃法。

  38. DEA模式方法要旨 • DEA係利用線型規劃法,將廠商的投入產出資料,投射在座標空間上,以尋找最大產出或最小投入為效率邊界。 • 在沒有隨機性誤的假設條件下,若廠商觀察值落在此一效率邊界上,則其可視為具有完全效率的廠商。 • 觀察值若不落在此效率邊界上,則其間的差距則代表廠商的無效率程度。

  39. DEA優點 • 無須預設生產函數的型態,亦無須估計函數參數係數,可避免函數型態的誤設(Lewin, 1986)。 可同時處理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間的效率衡量問題,可有效解決多項投入與產出問題。亦可視為總要素生產力的一般化形式 (Caves, 1982)。 可透過數學規劃方式客觀產生權數。

  40. DEA優缺點 • 可有效處理投入(或產出)單位不一致的問題,即單位不變性 (Charnes and Cooper, 1985)。 • 可有效處理定性與定量投入(或產出)指標的問題,即可處理比率尺度與順序尺度資料相容性 (Banker and Morey, 1986)。 • 較少受觀察值多寡之限制。 缺點:不能保證衡量結果的實務有用性。

  41. Technical Efficiency (CCR-Ratio form)

  42. 投入產出選擇 共線性檢測(Multicollinearity Diagnosis): 投入與投入項目間的相關係數; 產出與產出項目間的相關係數. (低者佳)。 等張力測試(Isotonicity Diagnosis): 投入與產出項目間的相關係數(需為正數)。

  43. 敏感度分析 • 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採用逐步測試之方法(Stepwise Approach)。 • 拇指法則(Rule of Thumb): • 1.投入與產出項目數之和需低於DMUs個數之半。 • 2.投入與產出項目數之相乘積需低於DMUs之個數。(Golany and Roll, 1989)

  44.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 • 有效率之DMUs的分類展示:係透過參考集合(Reference Set)分析為之。計算參考集合出現在有效率DMUs之中的個數,再區分成高中低分別列示,並可細分再細分出邊緣群(little robust group). (Charnes, Cooper and Thrall, 1991)。 A&P效率: 一如CCR模式,但是將DMU之Ej等於1者剔除後, 再次執行DEA模式, 於是可以得出有效率之DMU之效率值Ej會大於1之結果。 (Andersen and Petersen, 1993).

  45.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規模報酬 (1) • CCR模式的技術效率係遵守固定規模報酬的假設。 • BCC模式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係遵守變動規模報酬的假設。 如 r < 1,則是遞減式規模報酬; 如 r > 1,則是遞增式規模報酬。

  46.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規模報酬 (2) • 如規模效率(SE)等於1, 則是固定規模報酬(CRTS); • 如規模效率(SE)小於1, 則是變動規模報酬(DRTS或IRTS). • 我們可以將 r = 1 改變成為 r  1, 然後再重新執行BCC模式一次; 如果純技術效率(PTE)不改變時, 即是遞減式規模報酬(DRTS),如果純技術效率(PTE)改變時, 即是遞增式規模報酬(IRTS). (Ferrier, Lovell, 199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