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476 Views
中国之路与科学发展观.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09 年 3 月 16 日.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过去 60 年特别是过去 30 年迅速崛起? 它的发展道路是什么? 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如何理解 “ 中国之路 ” ? 有哪些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什么会成功,又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要提倡科学发展观?它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中国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需要讨论的问题. 内容提要. 什么是 “ 中国之路 ” 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1949-2009 )
E N D
中国之路与科学发展观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09年3月16日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过去60年特别是过去30年迅速崛起?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过去60年特别是过去30年迅速崛起? 它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中国之路”? 有哪些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什么会成功,又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要提倡科学发展观?它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中国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需要讨论的问题
内容提要 什么是“中国之路” 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1949-2009)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十一五规划与2020中国 中国之路的特点与经验
什么是“中国之路” • 中国之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 1949年毛泽东提出第三条道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设想。 •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联)为(借)鉴,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
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之路” •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1982)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之路的论述 • 十七大报告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是否有“中国之路”?它是如何开辟的?又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总结这条道路的经验?
领导人对国情的基本认识 • 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概括(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1949) • 毛泽东:一穷二白(《论十大关系》,1956) •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1962) • 邓小平: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1979) • 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 • 江泽民:论十二大关系(1995) • 胡锦涛:统筹九大关系(2007)
怎样实现统筹兼顾 • 领导人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和判断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及涵义 •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
发展观的定义是什么 •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
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中国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追赶模式,即作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后来者、落伍者,它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就是追赶先行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 在不同时期,中国选择和实行了不同的追赶战略,从建国以来发展的历史来看,大约25-30年左右有一次比较重大的转型。我们把中国发展战略大致分为三代 。
中国之路的探索 • 50-70年代:毛泽东第一代发展观(两步走设想) • 80-90年代:邓小平(两步走设想、三步走设想)江泽民第二代发展观 • 21世纪初期:胡锦涛第三代发展观(新三步走设想)
中国之路是一条曲折之路 • 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经历国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 •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 • 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 (党的十三大报告) • 其实质是受莫斯科共识的影响,甚至比斯大林走得还远。
中国共产党执政哲学的演变 • 从斗争哲学、建设哲学到和谐哲学 • 人民民主哲学(1949-1956):中国第一次和谐和稳定时期,也是第一次黄金发展时期; • 斗争哲学(1957-1977):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特殊的政治发展时期; • 建设哲学(1978-2001):中国第二次稳定时期,也是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 • 和谐哲学(2002-至今):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中国共产党执政哲学的演变 • 毛泽东力图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毛泽东有成功有失败,但失败多于成功。 • 邓小平提出创新“中国之路” • 主要基于“猫论”,“摸论”,“实事求是论”,“初级阶段论” • 邓小平有继承有创新;有成功有失败,但成功多于失败。 • 江泽民继承前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代发展观的演变 • 上述三代发展战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相同点表现为发展战略的继承性,不同点表现为发展战略的创新性。每一发展战略也都是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领导人对现代化与全球化挑战的响应。当然,每一代发展战略都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历史的局限性 。 •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不断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一要务是发展 •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2007)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 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 • “以人为本”在于投资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发展为人民,促进人类发展,增强人民各种发展能力,增加人民的发展机会。
如何理解发展 • 从增长到发展; • 从人均GDP到人类发展指数; • 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 从经济发展到全面发展; • 从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 从发展到中国特色的发展。
不同HDI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82-2003)不同HDI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82-2003)
怎样实现统筹兼顾 • 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最大程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最大可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
中国之路的特点 • 规模巨大。 • 发展与转变最迅速。 • 社会变迁范围最大,影响是多方面的。 • 发展极不平衡。 • 影响作用最明显和深远的一次制度变革与社会变革实践。
中国之路的特点 • 中国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经济转轨模式,经济改革是一场渐进革命。 • 中国改革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 中国改革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一是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获取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向他国学习;三是学习自己的教训,前人的失败成为后人成功之母;四是在学习中创新。
中国改革的特点 •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自由革命。 • 中国改革是一个对内对外开放的互动过程; • 是一个经济持续增长过程,改革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动力; • 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不是放弃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改革。
中国之路的经验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 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 政治稳定。 • 宏观经济稳定。 • 社会稳定。 • 良好的发展能力 • 中国是一个竞争模式。 • 中国是一个创新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 • 邓小平:“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 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以人为本”,“民生为(政)绩” • 国家目标:五年规划以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年度目标 • 国家能力: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国家调节调节分配财政能力,国家实施(规划)能力,国家动员社会能力,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实质上是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能力) • 利用中国独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办好民生大事
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示范作用 • 种子作用 • 示范作用 • 催化作用 • 中国有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与发展减贫经验,现在到了该认真总结自己的宝贵经验并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此经验的时候了。
结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中国之路 • 领导人的治国理念:由肯定-自我否定-再肯定-再创新 •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由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创新 • 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断被创新的新模式。 • 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是十分难以理解的秘密,也是十分简单明了的道理。 • 中国发展模式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认识仅仅是刚刚开始,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它,更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 • 中国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之路、学习之路、创新之路,是一个没有完结、没有尽头之路。 • 诚如毛泽东所说,“人类总得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