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k likes | 1.25k Views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 人教版选修一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台州临海大田中学 王金伟. QQ:781525243. 单元五 欧洲宗教改革. 马丁 · 路德. 加尔文. 亨利八世. 一、专题总认识. 16世纪的西欧,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成长,天主教腐朽的神权统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相继进行宗教改革,最终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 建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基督教新教派,有力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E N D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台州临海大田中学 王金伟 QQ:781525243
单元五 欧洲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亨利八世
一、专题总认识 16世纪的西欧,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成长,天主教腐朽的神权统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相继进行宗教改革,最终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建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基督教新教派,有力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题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从两大新史观看地位和作用 文明史观: 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而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原则和“宗教宽容”,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专题主旨 一个灵魂:以新史观为灵魂(凸显核心价值取向) 二个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文化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三大主题:改革背景,改革过程与内容,改革作用 四大能力:获取信息 描述事物 揭示本质和规律 史论结合 五个感悟: 改革的历史必然 改革的艰难与曲折 改革的光明前途 改革成败规律 改革家的品质和素养
专题联系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导航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改革背景 宗教异端 概念、表现(法国、英国、捷克)、对改革的影响 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文艺复兴 背景与原因 政治局面;经济搜刮;立志改革;兜售赎罪券 改革内容 教义:“因信称义”;组织:廉价教会和民族教会 路德改革 (开始) 改革影响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开辟宗教改革道路 加尔文改革 原因、内容、作用 改革扩展 背景、内容、特点、结果 亨利八世改革 对欧洲的影响;对英国的影响 改革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1.目标:让学生有序而有效的动起来!(想、说、写) 追求实效!! 2.理念:新史观为灵魂;课标为准绳;学生发展为目标。 3.原则:了解-----理解------感悟; 现实-----历史------现实 4.方法:主题式探究教学法(介于课题研究和问题教学法之 间的一种教学法。是为了突出主题,明确任务;引领探究方向,培养探究精神;方便课堂教学实施。 程序与流程: 1.探究主题,明确任务 2.呈现材料,给出问题 3.方法指导,组织活动 4.合作探究,写出提纲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二、教学分析与设计 设计典例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大主题: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必然)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毛泽东 探究主题,明确探究方向 方向: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
宏观把握 大主题: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必然) 主题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确立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主题二: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新旧文明的冲突,改革的必然 主题三:宗教“异端”的发展 ----宗教改革的前奏
主题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的现状(了解现实) 三教并立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导课方案一 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和人民中的地位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导课方案二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会和人类大家庭。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导课方案三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宗教圣地…… 或者让学生说说“复活节,圣诞节”的由来
(穿越时空)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 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 东正 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 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16 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 新 _____教 ____教 东正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原罪救赎说 上帝创世说 天堂地狱说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原罪 救赎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小组探究一:(结合材料和阅读教材)思考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原因?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呈现材料,给出问题
小组探究二:(结合材料和阅读教材)思考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表现?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出售赎罪券
合作探究:天主教的统治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 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教皇出巡 红衣主教 大主教 华丽的祭坛 材料: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年财政收人的20倍左右。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极大地恶化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思考: 从以上材料, 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感悟历史 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无度、贪婪敲诈、教阶森严 理解材料: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结论: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主题二:西欧向近代的过渡 呈现材料 一方面,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是宗教改革勃兴的现实社会根源。当时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封建贵族的特权和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有力促进民族国家的 发展,而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统一。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神学说教和等级特权制度,鼓吹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竞争进去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构成对天主教神学的巨大冲击。 -----------教学参考用书补充资料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图片和上述材料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图片和上述材料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 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 文艺复兴 解放思想 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主题三、宗教异端—早期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和‘‘学思之窗”,归纳了解宗教异端的概念,异端运动的表现和主要主张,并揭示异端运动的实质和作用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读和说 ①12世纪,法国南部 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主张 ②14-15世纪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 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③捷克人 胡司 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反映 ③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影响
选择教学(基础差的学校可以不作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反对天主教神学)原因是?出现异端运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找不到更好的思想武器反封建。 ● 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由“异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思想与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一致,所以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难点突破方法提示: 宗教“异端”是欧洲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由于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决定的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天主教神权统治 知识阶段总结 宗教“异端” 宗教改革 经济基础 决定 (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成长中 西欧向近代过渡 民族国家的形成 教师总结提升 上层建筑 历史结论: 欧洲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试一试 归纳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实质?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是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经济背景; ②14、15世纪以来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 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的搜刮 掠夺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④另外,文艺复兴运动也对宗教改革起了推 动作用。 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
思维拓展 思考归纳: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 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知识延伸:封建时代中国皇权与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知识延伸:封建时代中国皇权与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感悟: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二三,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儒学的发展演变等角度去分析,认识中西方的差异。
课外探究和感悟:西方教堂的建筑形式 早期:罗马式 中期:拜占廷式 晚期:哥特式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和内容(经过)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开始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 社会 背景 和原 因 知识结构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教义 主要 内容 马丁· 路德 宗教 改革 教会 组织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冲击天主教会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影响
(一)合作探究: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一)合作探究: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阅读材料: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材料三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这是我的立场”
材料四: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德意志伟大宗教改革家,开创德意志近代历史新纪元,学识渊博,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魄
材料五: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6)路德立志改革(主观) 论从史出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二)路德的宗教主张—“因信称义”及其实质(二)路德的宗教主张—“因信称义”及其实质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要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做“善功”“赎罪”。为了聚敛钱财,教会发明了出售“赎罪券”的方法。即因行称义” 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 路德从钻研《圣经》 中悟出了 “ 信仰耶稣即 可得救 ” 的道理。具体 说来,第一,人要想自 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 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 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 干预。第二,信仰的惟 一依据是《圣经》,而 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 的神学。这就是 “ 因信 马丁·路德 称义”。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因信称义”的实质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阅读与理解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三):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和改革主张探讨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三):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和改革主张探讨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以上材料反映了路德基本的教义“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四)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教材归纳)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2、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人民起义) 3、促进了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4、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的缺口,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1.能否从文明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来考察改革的影响(核心价值取向) 2.能否对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等角度全面认识 3.能否结合改革的实质和对人民起义的态度角度认识改革的历史局限 思维拓展
宗教改革对德国民族的影响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补充材料
你如何评价马丁·路德? 在再洗礼派影响下,宗教改革迅速发展为人民运动。1521年维滕贝格出现群众破坏教堂、捣毁圣像等行动,路德连续8天讲道,反对以暴力改革教会。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后,路德投入诸侯的怀抱。同年12月,路德又发表《劝基督徒毋从事叛乱书》,宣传教皇将自行灭亡,上帝禁止暴动。1522年3月,路德返回维滕贝格,多次讲道,攻击群众行为过火。1523年发表《论俗世权力》,歌颂诸侯政权,号召人民尊敬服从。当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时,他攻击闵采尔“草率行事”、“违反福音”,甚至告密于市政当局,污蔑闵采尔是“魔鬼”,请予以武力镇压。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进入高潮,他公然叫喊要像“打死疯狗一样”,“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