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k likes | 2.29k Views
《 大学语文 》. 第一单元教案 汪昭坤. 论说文单元. 学 习 篇 目. 季氏将伐颛臾 (《 论语 》 ) 寡人之于国也 ( 《 孟子 》 ) 秋水 ( 《 庄子 》 ) 陈情表 (李密) 答李翊书 (韩愈 ) 论毅力 ( 梁启超) 灯下漫笔 (鲁迅). 季氏将伐颛臾 《 论语 》. 《 季氏将伐颛臾 》 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的政治思想。. 学习目标. 语言知识:
E N D
《大学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汪昭坤
论说文单元 学 习 篇 目 •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秋水(《庄子》) • 陈情表(李密) • 答李翊书 (韩愈) • 论毅力(梁启超) • 灯下漫笔(鲁迅)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学习目标 •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 文学知识:了解孔子; 识记《论语》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课文阅读分析: • 说明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文中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 认知本文的驳论性质,说明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说理方式; •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理解其表达作用,具体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一比喻的双重喻意; • 熟记并理解文中含义隽永、后来演化为成语的词句。
教学导航 • 孔子及《论语》简介 • 题解/背景 • 课文朗读 • 文体知识 • 重难点字词理解 • 语言知识点概括 • 思考题 • 层次结构分析 • 写作特色 • 重难点问题解答
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2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各方面,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推荐阅读 • 网站: http://www.cnread.net/cnread1/jswx/c/chaoraode/kzz/孔子传 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gb/rjww.htm 孔子生平、孔子身世、孔子年谱、箴言名句、孔子哲言、儒家著作、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历代评孔、学术书库、孔府、孔庙、孔林、《论语》 • 文章: 孔子及其思想
题解/背景 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他与孟孙、叔孙同是鲁桓公的后代。后来这三大家族“四分公室”。 颛臾,是鲁国境内的小国,附属于鲁国,且与鲁国公室亲近,只对鲁国国君负责。季康子所以要伐它,一方面是为了扩大领土,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结成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同冉求等人制定了攻打颛臾的计划。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 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体知识 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的驳论文。
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文章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重点字词理解(一)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重点字词理解(二)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去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重点字词理解(三) •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呢?”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
重点字词理解(四)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获得它’却一定找个借口掩饰(的人)。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重点字词理解(五)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做到这样了,远方的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文化教育,修治仁义礼乐来使他们归顺, • 既来之,则安之。 他们已经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居下去。
重点字词理解(六)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 •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境之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的内部呢。”
语言知识点(一) 1、古今异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 ②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③陈力就列(就,担任,充任;列,职位。)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使……来)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语言知识点(二) 3、一词多义 相: ①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②相夫子(辅佐,动词) 是: ①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是社稷之臣”的“是”同此) ②尔是过与(提宾标志,助词) 过: ①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②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③尔言过矣(错,形容词) 为: ①何以伐为(呢,语气助词)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 ③而必为之辞(给,替,介词) ④以为东蒙主(做,动词)
语言知识点(三) 4、 特殊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 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是”起将宾语“尔”提前的作用) ③固定格式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B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答。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段: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的回答。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课文第一段结构 • 首先交代了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 后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起此事。 • 后孔子陈述了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 ①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②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是时,四分鲁国,季氏有二,孟孙、叔孙各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欲取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朱熹《论语集注》
课文第二段结构 • 冉有、季路推脱责任。 • 孔子进行反驳。 ①先是引用周任的话。 ②然后运用两个比喻反驳冉有和季路的错误。
第三段课文结构 • 冉有、季路表明自己的观点。 • 孔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丘也闻……既来之则安之。” • 季路、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 • 孔子指出了季氏“忧”之所在。
思考题 • 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 2、当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 3、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 4、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 •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思考题答案 • 1、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2、①列名言。 ②用比喻。 • 3、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 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 4、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 5、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开柙出虎。
写作特点 (一)应驳的靶子明确,批驳的论点鲜明。 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应驳的靶子,同时批驳的论点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的"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不仅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写作特点 (二)论据的多样性。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写作特点 (三)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立。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写作特点 (四)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的力量。 1、比喻句——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说明冉有、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写作特点 2、文中的排比句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文中的反诘句有: 第一段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第二段中"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这些反诘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阐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觉。
重难点问题(一) • 本文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重难点问题(二) • 根据第一段话,简要分析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山的主祭人,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
重难点问题(三) • 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 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重难点问题(四) • 这是一篇驳论文。孔子所说的三段话的驳论论点分别是什么? 冉有的三段话即: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先是报告事实,继而推卸责任,最后则为季氏辩护,这就构成了孔子的三个驳论论点。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曲折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
学习要求 •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 文学知识:了解孟子; 识记《孟子》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课文阅读分析: • 理解并概括本文体现的孟子关于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 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结构特色,据此分析本文的内容层次; • 理解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教学导航 • 孟子生平及《孟子》简介 • 背景 • 课文朗读 • 重难点字词理解 • 语言知识点概括 • 层次结构分析 • 写作特色 • 重难点问题解答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孟子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他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反对“霸道”。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纂而成的,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和思想。后被南宋的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推荐阅读文章及网站: 网站: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gb/mencius.htm孟子简介、 孟子童年、 孟子青少年、 孟子晚年 孟子思想、 孟子学说、 孟子名言、 孟子故居 孟子林、 孟母三迁、 孟子受教、 《孟子》 文章: 孟子思想
背景 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之本。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字词句理解(一)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于是)耳(而已)矣!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方面,总算尽心尽力了啊! • 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如果黄河以内地区发生灾荒,就把河内的百姓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如果黄河以东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 •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 观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字词句理解(二) • 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但)邻国的百姓也没有因此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是为什么呢?”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擂响战鼓,锋利的刀剑交锋在一起,(这时有人)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字词句理解(三)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下,凭着只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那么怎样?”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不到一百步而已,但这也是逃跑啊。”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字词句理解(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撒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斧头按照一定的 时节进山(采伐),木材就用不完。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能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了。
字词句理解(五)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就是施行王道(治理天下)的开端。” • “五亩之宅,树之以(把)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五亩大的住宅地,在它周围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鸡、狗、猪等这些家禽家畜,不要使它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