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1.05k Views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MD , PhD , FACC. 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河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郑州, 2010-12-25.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发病急,死亡率高, 全国每年死亡 260 万 是威胁国人生命的主要杀手. 发病机制明确:. 冠状动脉 急性闭塞 (血栓性). 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首选:冠脉再通治疗 急诊介入(支架) 或药物溶血栓. 目的: 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 冠脉开通供血=心肌组织灌注?.
E N D
中药通心络防治AMI无再流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MD,PhD,FACC 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河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郑州,2010-12-25
急性心肌梗死(AMI) 发病急,死亡率高, 全国每年死亡260万 是威胁国人生命的主要杀手 发病机制明确: 冠状动脉 急性闭塞 (血栓性) 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首选:冠脉再通治疗 急诊介入(支架) 或药物溶血栓 目的: 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
冠脉开通供血=心肌组织灌注? 大血管开通 NO ! 微血管灌注
心肌组织无灌注(无再流现象): AMI冠脉再通治疗的主要难点 溶栓治疗 冠脉再通 AMI PCI 37% 病死率增加5-10倍 死亡率(5%)难降的原因 心肌组织无再流 严重心肌损害 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进行性的左室扩张 circulation,1999.100: 451-456
微血管痉挛 微栓子栓塞 微血管结构 完整性破坏 再灌注损伤 核心机制不清 心肌组织无再流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Cardiomyocyte 心肌无再流 ? Refflemann, Heart, 2002
预防AMI心肌无再流的主要措施 远端保护装置 防止冠脉微血管栓塞(研究结果阴性) 血小板Ⅱa/Ⅲb受体拮抗剂 防治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和栓塞(易出血) 血管扩张剂 防治微血管痉挛(疗效不确切) 然而尚无理想治疗的方法
我们推断: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微血管内皮功能及结构的破坏我们推断: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微血管内皮功能及结构的破坏 ? • 微血管是心肌灌注唯一通道 • 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 无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 突出甚至脱落 • Langendorff装置用生理盐水 • 灌注的心脏也可出现无再流 • 说明血细胞不是无再流现象 • 产生所必须
益气通络,解痉止痛 补益心气,人参为君 臣 水蛭 佐 土元 臣 全蝎 佐 蝉蜕 蜈蚣 降脂抗凝 促进血流 活血通络 搜风入络 增加血供 解除痉挛 标本兼治 芳香通窍,降香、冰片为使 通心络的基本药理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我们假设(研究思路) •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产生无再流的 核心机制 • 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才是防治无再流的关键 • 通心络:有改善内皮功能基本药理作用,就可能保护微血管,防治心肌无再流。
研究设计原则 • 应用现代研究方法评价中药效果 • 建立猪AMI-再灌注模型 • 预给通心络(口服)3天 • 和已知现代西药对比 • 应用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评价效果 • 在活体和病理两方面取证 • 从大体到分子水平多层面多评价指标 • 力求获得效果和机制铁定证据 • 给通心络一个明确结论
研究重点内容 • 明确通心络的效果: • 改善内皮功能 • 保护心肌微血管功能和结构 • 防治心肌无再流 •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 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 改善心肌梗死预后 • 探索其疗效机制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模型对照组 小剂量组(0.05g/d·Kg)×3d 中剂量组(0.2g/d·Kg)×3d 大剂量组(0.5g/d·Kg)×3d 假手术组 冠脉结扎3小时,再灌注1小时 正常区 再灌注区 无再流区 AMI前 AMI 3小时 再灌注1小时 比色法 ELISA Western blot Real-time PCR HE 染色
心肌无再流国际公认的评价方法 心肌声学造影 病理染色 开胸结扎 LAD 3 h,再松解1 h 建立AMI及再灌注模型。 无再流区范围测定
通心络防治AMI心肌无再流真有作为? • 多项实验与临床研究 • 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痉挛 •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
通心络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 兔AMI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 兔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明显受损 • 兔AMI晚期再灌注时,伴随MI面积增大和心肌灶性出血增加 • 通心络对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通心络对血浆NO的影响 杨跃进, 张健 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 22(7): 1366-1369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各组血浆ET(pg/ml)的变化 400 350 300 假手术组 对照组 250 通心络组 200 卡维地洛组 150 缬沙坦组 100 抵克力得组 50 0 缺血后2h 再灌注 2h 缺血前
各组血CEC的对比 杨跃进, 张健 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 22(7): 1366-1369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假手术组 对照组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通心络组 卡维地络组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缬沙坦组: 多形循环内皮细胞 抵克力得组: 成团循环内皮细胞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各组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 杨跃进, 张健 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 22(7): 1366-1369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通心络缩小心肌无再流和梗死范围 组别例数MCE 病理染色 LA ANR LA ANR NA 对照组 8 22±3 78.5±4.4 23±2 82.3±1.9 98.5±1.4 小剂量组 8 23±2 72.5±1.8 22±4 80.8±4.3 99.2±0.8 中剂量组 8 23±2 41.1±1.3 #☆ 23±3 42.4±3.1#☆ 90.2±4.4﹡Δ 大剂量组 8 22±3 24.1±1.9 #☆▲ 22±3 25.0±4.2#☆▲ 81.2±8.8﹡Δ▲ 腺苷组 8 23±2 21.5±1.8 #☆▲ 22±4 20.8±4.3#☆▲ 75.2±8.8 #☆▲ 地尔硫卓组 8 22±7 20.6±1.5 #☆▲ 23±4 19.8±1.3#☆▲ 97.8±1.9 尼可地尔 8 22±3 26.7±2.5#☆▲ 23±3 27.8±2.1#☆▲ 80.2±2.26﹡Δ▲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与小剂量组相比: ΔP<0.05, ☆ P<0.01;与中剂量组相比: ▲ P<0.05。LA、ANR和 NA分别代表结扎区心肌范围、无再流心肌范围和坏死心肌范围,详见正文。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对照组 小剂量组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中剂量组 大剂量组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腺苷组 地尔硫卓组
光镜电镜观察 • 循环内皮细胞(CEC)---光镜 • 心肌出血率--光镜 • 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
组别 例数 CEC计数(个/mm3) 心肌出血发生率(%) 降低CEC计数及心肌小灶性出血率 假手术组 8 4.132.52 6.25 对照组 8 14.217.77∆∆ 62.5∆∆ 小剂量组 8 12.334.62∆∆ 59.7∆∆ 中剂量组 8 13.546.71∆∆ 60.3∆∆ 大剂量组 8 5.433.63▲ 30.0∆∆▲▲ 腺苷组 地尔硫卓组 8 8 6.746.33▲ 15.488.48∆∆ 25.2∆∆▲▲ 63.4∆∆
血循环内皮细胞 对照组:CEC 很多 假手术组:CEC 很少 中剂量TXL组:CEC仍很多 大剂量TXL组:CEC显著减少
血循环内皮细胞 地尔硫卓组:CEC 很多 腺苷组:CEC 显著减少 尼可地尔组:CEC显著减少
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 对照组:显著的出血和充血 假手术组:无明显出血和充血 中剂量TXL组:出血和充血仍很显著 大剂量TXL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 腺苷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地尔硫卓组:显著的出血和充血 尼可地尔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正常区毛细血管内皮结构完整。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无再流区毛细血管基膜不完整,内皮细胞内细胞器减少,部分内皮细胞崩解。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突向管腔。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中剂量通心络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大剂量通心络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地尔硫卓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腺苷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尼可地尔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通心络增加微血管内皮结构蛋白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